8/17/2017 星期四 王上 16:29-17:24
「基列寄居的提斯比人以利亞、對亞哈說、我指著所事奉永生耶和華以色列的神起誓、這幾年我若不禱告、必不降露不下雨。耶和華的話臨到以利亞說、你離開這裡、往東去、藏在約但河東邊的基立溪旁…婦人對以利亞說、現在我知道你是神人、耶和華藉你口所說的話是真的。」 (王上17:1-3,24)
「禮失而求諸野」– 禮,象徵著孔子中理想文明境界;但在極度失望之中,孔子對當時上流的社會做了這個批評。
基於求學能力與機會,能夠實踐禮這種文明的自然是在朝;而有待提升的則是在野。
但朝已失禮,它本身除了仍是一種講求外表的社會高階層之外,禮對他們已經不具有實質意義。此時,所謂的野卻仍然保持著一點孔子的教誨。
聖經中與孔子的「禮失而求諸野」有不少雷同之處的是:在列王記上12到16章記載了混亂的以色利諸王之後,突然主題一轉,詳細記錄了以利亞的事蹟,開始引進了先知和君王的互動。神的話在野地得到印證。
當時以色利的景況是在一片拜巴力偶像之中(16:32)。
巴力代表自然界的恢復力量,使他們得到肥沃的土壤、牲口眾多、人丁興旺。
以利亞當著亞哈的面、直接宣告了神的審判:是耶和華掌管萬有、不是巴力使人富足。
所以,以利亞著所永生耶和華起誓,神可以把滋養大地的(夏天的)露水、和(冬天的)雨水關掉,這不是巴力可以解開的。但是,亞哈不聽。
面對著強大的反對勢力,是耶和華要以利亞逃到巴力的大本營基立溪(17:3)、西頓( 17:8)。
身為神的先知,以利亞也還得在基立溪、及西頓學習以信心仰賴耶和華供應的生活(17:5-16)。
以利亞為西頓寡婦帶來的不是飢餓、和死亡;而是麵果(17: 16)、和復活(17:22,23)。
之後,很具有諷刺性的是:真正知道「以利亞是神人、耶和華藉以利亞口所說的話是真的」,不是朝庭中的亞哈王,而是一位在巴力之鄉、野地之中的一位寡婦。
今天,基督徒不論是在中國、美國的主流社會都是弱小的少數。我們不在朝、而是在野。
同以利亞一樣的,神也把我們放在一些難處當中,讓我們留在基立溪的信心學校學習功課。
但是,我能像以利亞一樣的堅持神給我使命和信息嗎?
當我服事了像西頓寡婦一樣的一位不起眼的小人物時,我可以從其中看到神給我的肯定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