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讀經默想 — 哥林多前書 16:13-24

4/19/2016 星期二 哥林多前書 16:13-24

「若有人不愛主、這人可詛可咒。主必要來。」 (林前 16:22)

在眾教會之間,有一些滿有講道恩賜、大家都熟悉的講員,他們講道的方式、作風各有不同;但最特別的是:有少部份的傳道人是以在講台上罵人出名!

雖然,這與聖靈的果子:忍耐、恩慈、良善、溫柔、節制…並不相合,但還是有不少人喜歡聽他們的道;事實上,神也用他們,他們做主工的果效是大家都有目共睹的。

這該怎麼解釋呢?如果講台上的斥責是把人真正帶到被定罪的情況中、就像19世紀初在北美的靈性復興時代,台下的反應該是痛哭流涕、掉下認罪悔改的眼淚。但有這種反應的人似乎不多。

我所觀察到的大多是這個樣子:當講道在大聲急呼地斥責的時候,台下的會眾都聚精會神的注意、頻頻點頭表示同意、讚許、或感謝。

對這個現象,我所能想到的解檡是:會眾都把自己置身度外了。台上的斥責是在講別人、點頭是因為同意講員所定都是別人的罪、讚許是因為自己現在可以站在知清的地位、感謝是因為這些提醒可以做為自己將來的鑑戒。

使徙保羅在哥林多前書也有些不好聽的話:「我從前對你們說話、不能把你們當作屬靈的、只得把你們當作屬肉體、在基督裡為嬰孩的…就是如今還是不能。你們仍是屬肉體的,因為在你們中間有嫉妒分。」(3:1-3);「我們為基督的緣故算是愚拙的、你們在基督裡倒是聰明的、我們軟弱、你們倒強壯,你們有榮耀、我們倒被藐視。」(4:10);「你們彼此告狀、這已經是你們的大錯了!」(6:10)

但是,保羅擔心的不是他們對保羅寫的會不會點頭讚許、卻把自己置之度外;而是哥林多教會的弟兄是不是姊妹真正的聽了進去、認罪悔改。

所以,保羅在這封信最後的問安及祝福之中,突然加了這麼一句:「若有人不愛主、這人可詛可咒。」(16:22a)

難道保羅在詛咒人嗎?不是的!他言猶未盡,怕的就是言者諄諄、聽者藐藐。

在這種著急、擔心的時刻,他想到的就是「主必要來!」(16:22b)

求主憐憫,我也可能是那聽者藐藐中的一個呢!

2016讀經默想 — 哥林多前書 16:1-12

4/18/2016 星期一 哥林多前書 16:1-12

「每逢七日的第一日、各人要照自己的進項抽出來留著.免得我來的時候現湊。」 (林前 16:2)

在基督徒的屬靈成長的過程中,有一個很明顯、又客觀的指標,那就是他在奉獻上的擺上、和做法。

主耶穌也看重人在財務上的奉獻。衪在上十字架的那一週,還特別在聖殿的銀庫前,看衆人的奉獻情形。(可12:41-44)

奉獻的應該有心態該是每個主日我們的程序單上,寫在上週奉獻數目的這句話:「我算甚麼、我的民算甚麼、竟能如此樂意奉獻.因為萬物都從你而來、我們把從你而得的獻給你。」(代上29:14)

雖然,這種心甘情願、樂意的奉獻是神所喜悅的,但我們也不可把它解釋成:奉獻只是隨著當時的感動而定。這種即時的奉獻雖然是不可少,但是奉獻的操練卻是從定時、定量、事先凖備好的奉獻開始的。

曾經聽到一位牧師講到,他在主曰證道結束以後,所聴到最刺耳的聲音就是:把支票從支票簿撕下來的那一聲。那不但是對牧師本人的不體貼、也是對講台及神話語的不尊重。可見「每逢七日的第一日、各人要照自己的進項抽出來留著.免得我來的時候現湊。」是一個我們應該做的事。

主耶穌說:「因為你的財寶在那裡、你的心也在那裡。」(太6:21) 祂沒有先說:你的心也在那裡,再說你的財寶在那裡。因為,我們的行為可以客觀的反應我們的心態,而不是我們的主觀心態有完全掌控我們行為的能力。

雖然我們心裡愛主、但在這報税的季節中,只要看看我們去年的稅表,就知道自己旳心在那裡了!

2016讀經默想 — 哥林多前書 15:35-58

4/17/2016 星期日 哥林多前書 15:35-58

「死阿、你得勝的權勢在那裡?死阿、你的毒鉤在那裡?死的毒鉤就是罪、罪的權勢就是律法。感謝神、使我們藉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得勝。」 (林前 15:55-57)

除了自殺的人,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選擇他的死亡方式、時間、地點…。就像出生一樣:在死亡上面,人是完全處在一個被動的地位。

“Ready or not, here I come!”(不管準備好了沒有,我就要來啦!)– 這句孩子們在捉迷藏時所說的話,就好像是死亡對我們每一個人的威脅。

這種感受在這一個多星期之中,對我的家人們是非常的深刻;因為我的岳母在不到十天之前過世了。

緊管我們還沒有準備好、緊管我們還捨不得、緊管我們需還要多一點的時間;死亡就得意洋洋的在我們的眼前說–不管準備好了沒有,我就要來啦!

所以,使徙保羅用權勢來形容死亡:一個極大的權勢、一個無人能勝過的權勢;在它之下,人毫無還手的機會、只能任憑它的擺佈!

另外,死亡是一件極大的痛苦。雖然沒有曾死過的人能告訴我,死是多麼的痛苦;但只要看到死亡對於我們這些存留的家人所帶來的傷痛,我就可以想像到:死亡對死者本身的痛苦有多大!

所以,使徙保羅也用毒鉤來形容死亡。鉤是在不情願下的被動、毒是在無可奈何下的痛苦。

感謝神,在這一切的無奈和痛苦中,我們藉著我們的主耶穌基督在這場最困難的爭戰之中,有了得勝的把握!

從來沒有人能夠戰勝死亡、除了復活的主耶穌之外!

也從來沒有人對已經死亡的能帶來什麼希望、除了復活的主耶穌之外!

從來更是沒有人能對還存留的家人、朋友帶來什麼在實質上、有把握的安慰、除了復活的主耶穌之外!

2016讀經默想 — 哥林多前書 15:1-34

4/16/2016 星期六 哥林多前書 15:1-34

「那時、基督既將一切執政的、掌權的、有能的、都毀滅了、就把國交與父神。因為基督必要作王、等神把一切仇敵、都放在他的腳下。儘末了所毀滅的仇敵、就是死。」 (林前 15:24-26)

在中國人的傳統中,死亡不但是一件遭人忌諱的事;甚至要到避免提到這字的程度。

孔子的這一句話:「不知生、焉知死」,就更把死推到不再討論的範疇之中了。

所以,中國人對死亡的了解和對喪葬的做法,實際上是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這其中當然以佛教的影響最深。

然而,不可否認的:死不但是每一個人都不可避免的、它實在也是人生的一件大事;不但對要如何面對自己死亡的態度有關、對我們該如何面對週遭家人朋友的離世,也是非常重要的。

聖經一開始就把死和罪連在一起了。原來死不是神創造時就設計好的結局、而是亞當犯罪了以後的結果。

由此看來,我們也不需要太多的神學論證;只要看到了人人都有一死,對「世人都犯了罪」這個定案就再也沒有其他的話來辯駁了。

因此,解決死亡問題的方向不是在研究如何延遲細胞的老化,而是如何解決人的罪。

感謝神!祂差遣主耶穌來到這走向死亡的世界、為解決人的罪開了一條路。所以,我們對解決死的問題有了一絲希望。

這就是主耶穌基督的得勝:「基督既將一切執政的、掌權的、有能的、都毀滅了、就把國交與父神。因為基督必要作王、等神把一切仇敵、都放在他的腳下。儘末了所毀滅的仇敵、就是死。」

「基督若沒有復活、你們的信便是徒然.你們仍在罪裡。就是在基督裡睡了的人也滅亡了。我們若靠基督、只在今生有指望、就算比眾人更可憐」(15:17-19)

我怎能不信復活呢?

2016讀經默想 — 哥林多前書 14 章

4/15/2016 星期五 哥林多前書 14 章

「你們也是如此、既是切慕屬靈的恩賜、就當求多得造就教會的恩賜。」 (林前 14:12)

教會實在是個耐人尋味、令人深思的名詞:教會是神的國在這個時代的彰顯。

從聖經來看:它一方面,有很大的能力:「陰間的權柄、不能勝過他、凡你在地上所捆綁的、在天上也要捆綁;凡你在地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要釋放」(太16:18,19)。

它也會讓人驚歎:「為要藉著教會、使天上執政的、掌權的、現在得知神百般的智慧.這是照神從萬世以前、在我們主基督耶穌裡所定的旨意」(弗3:10,11)。

但是、從另一個現實的角度來看:不論是在歷史上、或在現今社會中,教會的軟弱、和敗壞,不但不能達到聖經所啟示的功用,反而似乎成了主基督耶穌掌權的攔阻!

我們應該怎樣來看這個矛盾呢?把教會移開、讓基督親自、直接來建立神的國嗎?這絕不是神的心意!

所以,凡是做主門徒的人心裡常所惦掛的事就應該是:我當怎麼樣行、來建造教會,使它的榮耀、權柄與聖經所應許的是一致的?

這也就是使徒保羅在哥林多前書 14 章所提醒我們的。

在這一章裡,「造就」總共被用到了六次(14:3,4, 5, 12, 26);其中三次是直接講「造就教會」(14:4,5,12)。

一個愛主的人對教會中的不足及軟弱、可能有些評論或失望。但他一定不會停在批評的角度去看事情;他所想的是我可以做什麼來造就教會呢?

「你們也是如此,既是切慕屬靈的恩賜、就當求多得造就教會的恩賜。」(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