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 每日讀經 — 尼希米記 13:1-31

11/12/2017 星期天 尼希米記 13:1-31

「我見利未人所當得的分、無人供給他們、甚至供職的利未人、與歌唱的、俱各奔回自己的田地去了。我就斥責官長說、為何離棄神的殿呢?我便招聚利未人、使他們照舊供職…我的神阿、求你因這事記念我、不要塗抹我為神的殿、與其中的禮節、所行的善。」 (尼13:10,14)

據最近美國勞工局的統計:失業率已經降到百分之四,這是近數十年以來,美國就業率最高的記錄。

高的就業率, 使得一些公司的空缺無法找到合適的員工;但另一個隨之而來的現象就是:有些工作的時間長、工作的內容辛苦、工作的報酬又不高的職業,不但找不到合適的人選,連他們原來有的員工也留不住了!

這是很正常的現象,在普遍缺乏員工的情況下,跳槽是比較容易的。

這使得一些原來很有社會價值、但薪水底的職業,造成招募困難的危機;這其中包括了警察、消防員、和中小學老師。

在房價昂貴的硅谷,這個危機尤其嚴重。前一陣子南灣有個縣就由政府出資建築了一批平價房屋,為著是獎勵新的、和留下原有的中小學老師。

其實,工作的時間長又辛苦、報酬又不高的,不只是警察、消防員、和中小學老師而己;如果純粹從工作性質來看,教會的教牧人員也屬於這群人。

這不是一件新鮮事,從尼希米的時代就有類似的情形:利未人所當得的分、無人供給他們、甚至供職的利未人、與歌唱的、俱各奔回自己的田地去了。

照理說供職的利未人是事奉耶和華神的聖職人員,他們不應該丟下神的呼召,跑回去只顧自己的田地;然而,事奉神的人畢竟也有養家活口的擔子要挑呀!

所以,尼希米不先斥責利未人的不忠,反而要責問帶領百姓的官長:是他們離棄神的殿!問題不在表面的利未人奔回自己的田地,而是他們得不到生活上的供應。

尼希米也重整管理聖殿財務的工作人員,要求猶大眾人十一奉獻。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想必也有不少阻力、難以討好眾人。難怪,尼希米以這個禱告結束這段的工作:「我的神阿、求你因這事記念我、不要塗抹我為神的殿、與其中的禮節、所行的善。」

今天,能夠一輩子堅持走下去專心事奉主的工人也不是很多;在懷疑他們對神呼召的認識之前,我們是否該先問一問自己:這個現象的根源問題是什麼?

難道我可以置身於外,不必為這些現象負一些責任嗎?

— 2017 每日讀經 — 尼希米記 12:1-47

11/11/2017 星期六 尼希米記 12:1-47

「耶路撒冷城牆告成的時候、眾民就把各處的利未人招到耶路撒冷、要稱謝、歌唱、敲鈸、鼓瑟、彈琴、歡歡喜喜地行告成之禮…那日眾人獻大祭而歡樂,因為神使他們大大歡樂,連婦女帶孩童也都歡樂,甚至耶路撒冷中的歡聲聽到遠處。」 (尼12:27,43)

對長久在生活在貧乏困苦的上一代中國人來說, 生存和溫飽是最重要的事; 節期和慶祝是不需要的奢侈。

我上小學的時候, 才上初中不久的姊姊,大概是受到英語老師的影響,用自己存下來的零用錢,在父親生日時、買了一個小蛋糕、插上了小蠟燭,要為父親過生日。

對於這突如其來的「驚喜」,父親一時不但不知道該怎麼回應; 反而順手把蛋糕摔到地上, 說:「上學不知道學好的, 反倒學會了浪費!」,姊姊哭著奪門而出,我也嚇得不敢出聲。

這件事不僅使我印象深刻,也讓我在下意識上拒絕參與任何有關慶祝的場合; 畢竟「有人看這日比那日強、有人看日日都是一樣」(羅14:5)。

這也使我的個性孤僻了很長的一段時光,直到畢業做事之後,經濟上寬裕了一些、再加信主之後, 才知道怎麼樣接納自己、和關心愛人。父親有他的生長環境和限制,我大可不必也在那陰影底下過一輩子!

聖經上記載著:神的子民是很積極、樂觀的;不但不會被長久的困乏打倒, 而且, 有了機會, 還要在神面前盡情的歡樂!

尼希米帶著猶太人修復城牆,總共只花了四十五天; 不論是再有效率的工作,一個四十五天就可以完成的工程,實在不是一個大不了的事。

然而, 猶太人「稱謝、歌唱、敲鈸、鼓瑟、彈琴、歡歡喜喜地行告成之禮…那日眾人獻大祭而歡樂…連婦女帶孩童也都歡樂,甚至耶路撒冷中的歡聲聽到遠處」他們真是一個會開慶祝會的民族!

為什麼呢? 「因為神使他們大大歡樂」– 我們每個主日的敬拜, 豈不也是大大歡樂的時候嗎?

神使我大大歡樂 — 讓我走出拘謹的本性,在神的恩典中,歡歡喜喜地慶賀他為我所成就的吧!

— 2017 每日讀經 — 尼希米記 11:1-36

11/10/2017 星期五 尼希米記 11:1-36

「百姓的首領住在耶路撒冷,其餘的百姓掣籤、每十人中使一人來住在聖城耶路撒冷、那九人住在別的城邑。凡甘心樂意住在耶路撒冷的、百姓都為他們祝福。」 (尼11:1,2)

不論任何國家,人口城市化是當今世界普偏的現象。據聯合國的統計預測,在2050年之前,世界會有二百五十億的人口集中在超大型的城市中。

其原因是城市的就業機會好,生活條件比鄉村好,休閒娛樂的選擇也多。相對之下,郊區、鄉下的生活越來越困難,造成貧富不均、埋下了社會不安的種子。

這不只是我們在新聞上看到的報導而己,連我們自己在南灣長大的孩子們都有不少要到舊金山、紐約這些大城市安頓下來的。

尼希米時代所遇到的問題,恰恰與我們的相反:在一個農業社會中,住家是緊靠自己的農場。城市只是偶而去作農產品交易買賣的地方,或者在兵荒馬亂的時候,暫時去尋找安全保障之處。

但耶路撒冷城對以色列人有另外一個特別的意義:那是聖殿的所在之地,是神與他們同在的相會之處。

耶路撒冷荒涼,表示以色列人的靈性低落、神的同在出了問題、他們沒法得享神的恩典和應許。

所以, 尼希米只好以強制的手段:百姓的首領住在耶路撒冷,其餘的百姓掣籤、每十人中使一人來住在聖城耶路撒冷。

這就是一個個人在尋方便、找機會、和敬拜神之間的選擇問題:在住家地點的選擇上面,我是以自己的舒適為主? 還是以工作機會多、離辦公室近為主? 或是以教會的生活、事奉的參與、或傳福音的機會為主?

二十年前, 我家就遇到了這個選擇的難題:教會因擴堂從聖荷西的南邊搬到了聖荷西的西邊,使到教會原來十多分鐘的車程延長到三、四十分鐘;不但開車勞累、也影響了全家的團契生活、和教會事奉。

在擴堂三年多之後,我們把原來房子賣了、搬到教會附近;事後的發展證明了那是一個蒙福的決定:那使我們一家,從大人到孩子們都習慣性的以教會為家,在我們的家庭生活、孩子們的成長上,都有讓我們一家難以數算的恩典。

— 2017 每日讀經 — 尼希米記 10:1-39

11/9/2017 星期四 尼希米記 10:1-39

「以色列人和利未人、要將五榖、新酒、和油、為舉祭、 奉到收存聖所器皿的屋子裡、就是供職的祭司、守門的、歌唱的所住的屋子,這樣、我們就不離棄我們神的殿。」 (尼10:39)

人很容易生活在習慣當中,當生活習慣養成了以後,就不需要每一次都再要經過思考、可以自然而然的去做了。

這也就是我們在孩子小的時候,就要花精神訓練他們養成良好習慣的原因:好習慣的養成可以成為他們一生的幫助。

同樣的,尼希米在城牆修復之後,請以斯拉講解律法書、看到了靈性復興的火苗開始出現了(8章);做為屬靈領袖的他想的是:如何維持這個火、甚至要使它更發揚光大?

首先,他要利末人帶領百姓認罪禱告(9:1-37);之後,他要百姓在與神立約的冊上簽名(9:38-10:27),表示他們的決心和立志。

除此之外,他要百姓把首先的事放在重要的位置–那就是把他們的注意力集中在敬拜的地點。

在10:32-39,八節的經文中,有九次提到「神的殿」;當百姓的心在神的殿上,敬拜、禱告、奉獻、事奉都不再會有偏差了。

這就像我們從小養成的好習慣一樣,那個果效是一生之久的。

在尼希米時代,人們並不是只經過聖殿、進去走走、看看,乃是以虔敬、慎重、敏銳心思崇拜神的地方。

今天,我對待聖毆的態度又是怎樣的呢?「豈不知你們的身子就是聖靈的殿麼?」(林前6:19)

我會努力的養成健康的種種習慣、但我對聖靈的殿有多少注意力呢?

— 2017 每日讀經 — 尼希米記 9:1-38

11/8/2017 星期三 尼希米記 9:1-38

「他們在本國裡沾你大恩的時候、在你所賜給他們這廣大肥美之地上、不事奉你、也不轉離他們的惡行。我們現今作了奴僕、至於你所賜給我們列祖享受其上的土產、並美物之地、看哪、我們在這地上作了奴僕。這地許多出產歸了列王、就是
你因我們的罪所派轄制我們的,他們任意轄制我們的身體、和牲畜、我們遭了大難。」 (尼9:35-37)

前一陣子在耶路撒冷的一個拍賣會上,一張愛因斯坦親筆寫的小字條,被譽為愛因斯坦的「幸福理論」,以一百五十六萬美金成交。

原來,這是愛因斯坦在1922年訪問日本時,想要找一些零錢給幫他拿行李到旅館房間的服務員,但發現口袋裡竟然毫無分文!他情急之下,只好撕下房間裡帶有旅館印記的便條紙,寫下幾個字,交給了那服務員。

愛因斯坦在紙上寫的是:「一個平靜樸實的生活,可以比經常在躁動不安中,追求一個成功的生活,帶來更多的幸福。」底下是愛因斯坦親筆簽名。

這張紙條從此失蹤了,直到最近才浮現在報導之中。很可能是那服務員不了解它的寶貴性,以致於使它消失了近一世紀。

同樣的, 尼希米時代的以色列人、長期在不停的內憂外患之中,也習慣於苟且偷安的日子了。

這一直等到耶路撒冷的城牆修復了,文士以斯拉把摩西律法唸給聚集在水門面前的眾百姓聽,他們才警覺到: 原來平日所習慣的偷安之地,原來是神早已應許給他們的廣大肥美之地。

而他們現在之所以落到作了奴僕、處處招人欺壓的原因是:不事奉神、也不轉離他們的惡行;有了這個警覺之後, 跟著才有刻骨銘心的悔改,和靈裡的復興。

今天在北美的華人,在物質方面,大部份都過著舒適豐富的生活; 所以對信仰、人生的問題有興趣的似乎不多。甚至連不少基督徒、下意識的也只覺得基督的信仰只是一個錦上的添花而已。

然而,我們如果虛心、認真從聖經中找出來神對我們的所有應許,我們也該會像當時的以色列人一樣,發現神的應許是遠遠超過我們現在所處的景況。

所以,除非回到聖經裡、我們不會發覺自己的貧疾; 除非知道自已的虧欠,我們不會認真的認罪悔改;到那時,我們才可能來求神所應許的豐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