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 每日讀經 — 尼希米記 8:1-18

11/7/2017 星期二 尼希米記 8:1-18

「他們清清楚楚的念神的律法書、講明意思、使百姓明白所念的。 省長尼希米、和作祭司的文士以斯拉、並教訓百姓的利未人、 對眾民說、今日是耶和華你們神的聖日,不要悲哀哭泣, 這是因為眾民聽見律法書上的話都哭了。」 (尼8:8,9)

今年十月卅一日是馬丁路德改革運動五百週年記念的日子; 十六世紀的宗教改革運動,不僅是教會歷史的大事,也改寫了之後歐洲政治、經濟的發展走向。

宗教改革運動的直接原因,顧然是教皇與政治掛鉤、 及羅馬天主教的腐敗。 但研究歷史的學者們都同意的遠因是在一百年前古庭堡的活字版印刷 ,普及了聖經的流傳;及德文聖經在1466年的出版, 使許多平常人有機會自己讀聖經。

所以,屬靈的復興,是神從聖徒的心中點燃祂自己的話語開始, 再動員祂的子民贏得那些失去的靈魂。歷史上每一次信仰的復興, 必然出於兩種衝激:一是神的話語、就是聖經的宣告; 二是信徒配合的行動。

尼希米帶領的屬性復興也是如此。

當時外在的建築擴充後,就更容易顯出現靈命的真空。

重建城牆的計劃達成了,人們搬回到自己的居所(7:4)。 城內秩序井然,防衛、統治皆上軌道、居民都有房子、工作、 和完善的保護(7:77-8:1),然而還是缺少一些東西。

那就是朗讀神的話、改變便從此開始,不是用人的意見, 而是用神所建立的律法(8:1)、人們懂得尊重真理, 大家都側耳傾聽(8:2) 、真理被譂明,聽到的人能明白(8:3)、真理被應用, 聽到的人都有所反應(8:6) 。

百姓都哭了。為什麼哭?他們知道他們犯了罪。回想以往的年歲, 一直過著沒有屬靈生命的生活, 也想起祖先因犯了罪而淪入被囚的景況。 這些深深的認罪使得他們哭泣。在這感受罪惡的一刻, 尼希米站起來說:停止哭泣吧!神是赦人罪的神(8:9)。

今天,聖經是這麼的普偏,我甚至有不下十種的版本。

但是,神話語的能力在那裏?

認罪的眼淚在那裏?

屬靈的復興在那裏?

我側耳傾聽神的話語嗎?

真理被譂明了嗎?

我明白所聽到的嗎?

我能應用所聽到的真理嗎?

— 2017 每日讀經 — 尼希米記 7:1-73

11/6/2017 星期一 尼希米記 7:1-73

「城是廣大、其中的民卻稀少、房屋還沒有建造…於是祭司、利未人、守門的、歌唱的、民中的一些人、尼提寧、並以色列眾人、各住在自己的城裡。」 (尼7:4,73)

在每日的讀經進度中, 每次讀到了家譜或一連串的人名, 對大部份人來說, 那就是屬最困難的地方: 不但枯燥無味, 而且難以與平日的生活連上關係。

我也難免不是例外中的一個; 但自從有一次到美國華府參觀了為了記念二次大戰時遭害的猶太人所建的「大屠殺記念館」之後, 對聖經中列舉人名的意義,有了些新的理解。

因為在一進記記念館之後, 每人手中就可以拿到一張小卡片; 這卡片的前面就是比照猶太人在納粹政府當時所有的身份證做的, 前面是一個人的名字、性別、和歲數。

但後面所記載的就是這個人在大戰時的經歷: 有些是幫助猶太人逃離納粹魔掌的「猶太人之友」; 但更多的是喪生在集中營的遇難者。

手裡拿著這張卡片, 再看到裡面的展覽, 就更容易把自已溶入展覽的內容之中了。

同樣的, 尼希米記第七章中一連串的人名,不只是尼希米第一次帶著回歸到猶大的家譜而己, 更是其中每一人、每一家族所代表的經歷。

雖然耶路撒冷的城牆修復好了, 城是廣大、其中的居民卻稀少、房屋還沒有建造(7:4)。城牆是公眾建築、房屋是各家的安身之處。

雖然當時回歸的會眾有四萬二千多人, 可能大部份的人還住在耶路撒冷城外, 個自討生活、求平安,沒有享受到城牆的保護。

每個人雖有他獨自的經歷, 但還沒有與團體性的建設連上關係, 這是尼希米所關心的議題。

今天, 在教會中何嚐不是如此: 單單教會的講台、主日學、團契、兒童、青少年的節目安排的好是不夠的;還要等到教會中的個各家庭都受到了建造, 才真正的是建築(硬體) 、與人(軟體) 同時兼顧的整全建設。

這是合其艱巨的工程, 只有教會中的每一人、大家同心合意的參與才有可能改變神家中居民卻稀少的事實!

— 2017 每日讀經 — 尼希米記 6:11-19

11/5/2017 星期天 尼希米記 6:11-19

「百姓和他們的妻大大呼號、埋怨他們的弟兄猶大人…賄買他的緣故、 是要叫我懼怕、依從他犯罪、他們好傳揚惡言毀謗我。」 (尼5:1,6:13)

世界上的人除了當皇帝之外, 不管是多麼的不願意聽到別人對他的批評、毀謗、或抱怨, 大概沒有人不會不踫到這些困難的。

然而,他是不是可以被神使用的一個僕人領袖, 就完全看他對這些事情的反應和處理了。

就像尼希米這樣的一位屬靈的人、大發熱心做屬靈的事, 不但有皇帝的支持(1章)、還有百姓們的回應(2章); 但即是如此,做為一個領導者的他,在這方面, 仍然不斷的受到挑戰。

首先是敵人的嗤笑與攻擊(4章)、接著的是百姓的埋怨(5章) 、再來的是惡者殺人的計謀(6章)。

這些反對的聲音都起自工程進行中。 一小群人正從事這麼神聖而又龐大的工程, 應該會引起欽慕之情才是。但事實並非如此, 有些慣於現狀者的心胸,拒絕任何改變。

對這些人而言,改變是一種威脅。在任何組織中皆然, 他們拒絕改變、尤其懷疑領導、批評攻擊改變的事。

然而,好領導者的是不發怒、或抱怨, 而是先去評估批評本身的價值。 他要去聽取並辨別批評的來源和批評者的動機。 有時由批評中學習改進,有時卻又必須忽視批評。

對於參巴拉的嗤笑(4:1)、造謠(4:8)、和伏擊(4: 10),尼希米先禱告(4:4,5)、武裝防禦(4:9,13, 16)、再鼓勵百姓(4:14,22)。

對於百姓的抱怨(5:1-5),尼希米先心裡籌畫(5:6)、 責備官長、給他們改過、及補救之道(5:8-13); 最重要的是:他以身做則、不但先做榜樣、而且比別人都做的多、 做的澈底(5:14-18)。

對於參巴拉的謀害之計(6:1,2;5-7),尼希米禱告(6: 9,14)、明察(6:3,11,12)、 差人去而不中敵人之計(6:3,8,11)。

今天,我也是站在不多不少領導的責任上,我對別人的批評、毀謗、 或抱怨的反應又如何呢?

氣憤?抱怨?爭辯?或禱告?

我可以聽取並辨別批評的來源和批評者的動機嗎?

我可以由批評中學習改進,但有時卻又能忽視批評?

這樣的智慧那裏去尋呢?

— 2017 每日讀經 — 尼希米記 5:1-19

11/4/2017 星期六 尼希米記 5:1-19

「我對他們說、我們盡力贖回我們弟兄、就是賣與外邦的猶大人、你們還要賣弟兄、使我們贖回來麼?他們就靜默不語、無話可答。我又說、你們所行的不善,你們行事不當敬畏我們的神麼?不然、難免我們的仇敵外邦人毀謗我們。」 (尼5:8,9)

美國人標榜的是法制;中國人講究的則是情、理、法三者要兼顧。兩者比較起來,各有長短之處,法制不見得就是最好的方法。

親兄弟明算帳在美國人當中是理所當然的事;但是不顧惜手足之情的人,在中國人的圈子裡是站不住腳的。

在這方面,舊約對以色列的要求是與中國人的觀念相似的:不可忍心不幫助窮人(以色列藉的窮人) 、奴婢(以色列藉的奴婢) 服事了六年之後,就得任他自由。(申15:7-15)

然而,這些律法在不久之後就被以色列人忽略了,親兄弟明算帳成為大家公認的通則。

所以,當尼希米號召大眾修復城牆時,工程進到一半,許多人想到自家的苦處,抱怨就出來了。因為,少數的富貴人家控制了大部份的地產和經濟資源(5:1-7)。

尼希米不得不非得立即解決這個問題:經上用「招聚大會攻擊他們」。他不僅是責之以法:「行事不當敬畏我們的神麼」、而且動之以情理:「我們盡力贖回我們弟兄、就是賣與外邦的猶大人、你們還要賣弟兄、使我們贖回來麼」。

今天,巴不得我們也當把教會裡的弟兄弟姊妹當成自己的家人,不需要事事都得親兄弟明算帳。尤其在別人遇到經濟上的困難時,大方一點豈不更美嗎?

— 2017 每日讀經 — 尼希米記 4:1-23

11/3/2017 星期五 尼希米記 4:1-23

「參巴拉聽見我們修造城牆就發怒、大大惱恨、嗤笑猶大人…我們的神阿、求你垂聽、因為我們被藐視。」 (尼4:1,6:13)

近來在美國的政壇上,高舉自已的意識形態是一個正常現象。

不論是民主黨、或共和黨,總統、或國會議員,能真正冷靜下來議事的機會不多;但冷諷熱嘲的能耐不小、容忍不同意見的雅量不大。

所以,受到批評之後發怒惱恨的事,常常是報章雜誌的好題材。

在這種社會風氣之下,人人認為自我為是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當意見不為別人所接納時,就認為自己的權利和遵嚴受損、就要抗爭到底。

但一個成功的領導人,不會馬上就以他的直覺、倉促的回應批評他的人;他在別人的批評中檢討自己、學習容讓、而且分辨事情的真象、及對錯。

有的時候他檢討、但也有時他需要忽視批評;但他不會莽撞地馬上就尋求報復。

尼希米在參巴拉對修造耶路撒冷城牆的嗤笑、發怒,還沒有向對方反駁、或是向自己的親朋好友申訴之前,他先向神禱告:「我們的神阿、求你垂聽、因為我們被藐視。」

這就是尼希米做為一個成功領導人的秘訣 – 求從神來的公義、而不先向人求同情;他的禱告是簡短有力的:我們被藐視!

我們是神的子民,我們被藐視就是神你自己被藐視,求神為我們、也為自己主持正義。

今天,我在辦公室、甚至在事奉神的場合,都可能有受到誤解、不公平的待遇,我會怎麼反應呢?先辯駁、還是先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