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 每日讀經 — 馬可福音16:14-20

3/7/2019 星期四

「後來十一個門徒坐席的時候、耶穌向他們顯現、責備他們不信、心裡剛硬.因為他們不信那些在他復活以後看見他的人。」 (馬可福音16:14)

耶穌的復活是基督信仰的中心,因為我們最基本的教義:祂的神性、赦罪的權柄、賜豐盛的生命…都建築在耶穌復活的事件上;這是所有的基督徒都明瞭的。

然而,在褔音書當中,我們卻發現,耶穌親自帶領的門徒們卻在相信耶穌復活上有許多的困難。

事實上,主耶穌在上十字架之前,就多次的提到祂必須受死與復活(10:34,13:26,14:8);但門徒似乎沒有意料到這些事情會真正這麼快的發生。

即使發生以後,根據馬可福音的記載,有兩次、不同見證人的證明,但門徒們還「卻是不信」(16:11)、「也是不信」(16:14)。

但我們也不好這麼快的就定了門徒們的錯,即使最好的門徒、最有信心的基督徒(包括我們自己在內),也有軟弱的時候。

然而,重要的不是有一時的軟弱,而是那最後得到證明的信心。歷史上的記載也告訴我們,這十一位門徒後來都至死忠心、且有多人殉道。

是耶穌復活的榮耀把人們起初的懷疑、帶到信心的好果子。

讓我們從門徒的不信,學習我們的功課:對自己信心的不足不要太驚訝。

讓我們的身邊環繞著信心穩固的屬靈同伴;讓我們互相的守望、彼此的代禱。

求神籍著在我們心中的聖靈,成為一個能抵擋不信、支取信心能力的人

— 2019 每日讀經 — 馬可福音16: 8-13

3/6/2019 星期三

「他們就出來、從墳墓那裡逃跑,又發抖、又驚奇、甚麼也不告訴人,因為他們害怕…他們聽見耶穌活了、被馬利亞看見、卻是不信…他們就去告訴其餘的門徒,其餘的門徒、也是不信。」 (馬可福音16:8,11,13)

馬可福音16章從8到13節、在短短的六節經文、當中就有三次講到跟隨耶穌的人、在初次看到和聽到耶穌復活以後的反應:逃跑、發抖、驚奇、不告訴人、害怕、卻是不信、也是不信…。

今天,如果我們把自己純粹做為一個初讀馬可福音的讀者的話,這簡直要把人急死了!因為這些懦弱的表現、不僅發生在抹大拉的馬利亞、和雅各的母親馬利亞的身上(16:1,8),也發生在「那向來跟隨耶穌的人」的身上(16:10)、最後也發生在「其餘的門徒」的身上(16:13) 。

為什麼這些人都這麼軟弱呢?為什馬可要這麼忠實、亳無保留的把這些人的害怕、與不信呈明在我們面前呢?

難道馬可要故意造成一些緊張懸疑的氣氛、要讀者擔心耶穌的復活是否會被傳開、被眾人公認呢?

可能不是這個原因吧!因為馬可福音的讀者應該己經知道了、耶穌的復活是福音的中心、信從耶穌的人己經一代傳一代、不斷傳下去的了。

所以,馬可記載這些反應的原因該是:把他顯而易見、不記載的事 — 也就是門徒後來的轉變、至死忠心的見證和勇氣,與許多人原先不知道的詳情做一個強烈的對比。

我們因而更該問的是:是什麼樣的力量、使這些逃跑、發抖、驚奇、害怕、和不信的人,成為教會歷史上第一批承受為主到地極做見證的先驅呢?

這同樣的力量、今天也使我們有那所需的勇氣和能力、把神的國早日完全的實現在這個土地上。

— 2019 每日讀經 — 馬可福音16: 1-7

3/5/2019 星期二

「他們進了墳墓、看見一個少年人坐在右邊、穿著白袍,就甚驚恐。那少年人對他們說、不要驚恐,你們尋找那釘十字架的拿撒勒人耶穌,他已經復活了、不在這裡,請看安放他的地方。」 (馬可福音16:5,6)

耶穌的復活不僅是表示了衪戰勝了罪惡及死亡的權柄,也證明了文士和大祭司一般的宗教領袖、及彼拉多一般的政治領袖對耶穌的認識和審判完全錯了。

對整個世來說,耶穌的復活也表示了一個新時代的開始,以前的軟弱、失敗都己經不再被記念了;而這個新時代是因耶穌上十字架的的替換,使人從羞愧、自責中走出來,有意願及能力來做他本來應該去做、但無法完成的事。

這個義意可以從在主耶穌復活後、做在那空墳墓的少年人看得出來:在整個耶穌受難過程當中,只有一位少年人被記載在聖經裡,那就是身上披著一塊麻布的少年人。(14:51)

那個少年人原來是跟隨耶穌的,但他在最緊要關頭的時候,連麻布也不要、就赤身逃走了。

但在那空墳墓的少年人、卻是穿著白袍的。在馬可福音中,白袍這個字只有在耶穌登山變象中提到過(9:3),那裡對白袍的形容是「衣服放光、極其潔白,地上漂布的、沒有一個能漂得那樣白」。

所以,我們可以想象的是:主耶穌在復活後、把衪在登山變象時極其潔白、又放光的白袍給了那位連麻布也不要、就赤身逃走了的少年人了。

同時,這位少年人坐在空墳墓的右邊;這也讓我們想到了雅各和約翰、也曾經要求耶穌在得國以後,一個坐在耶穌的左邊、一個坐在耶穌的右邊。

所以有人猜想:這個坐在空墳墓、身穿著白袍的少年人,是不就是那赤身逃走的少年人;而那赤身逃走的少年人、就是主的門徒約翰!

不論這個猜測是否正確,但馬可福音要留給我們的印象卻是非常明顯的:主耶穌的死是取代祂門徒的死、主耶穌的復活是表示祂門徒的重新開始。

「他已經復活了、不在這裡,請看安放他的地方!」,這就是福音。

而向人介紹這福音的、就是耶穌把麻布換成白袍的人;在今天,這個人就是你和我!

— 2019 每日讀經 — 馬可福音15:42-47

3/4/2019 星期一

「到了晚上、因為這是預備日、就是安息日的前一日、有亞利馬太的約瑟前來、他是尊貴的議士、也是等候神國的,他放膽進去見彼拉多、求耶穌的身體。」 (馬可福音15:42,43)

主耶穌的上十字架、受死、復活中間有許許多多令人意想不到的對比,但在這些對比當中,卻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該在的不在、該說的沒說、該看到的沒看、該做的不做。

在整個的過程中,大部分的門徒都不見了,只有彼得、和那位丟了麻布赤身逃走的年青人(14:51) ;而且彼得在該說話的時候、卻極力的否認耶穌。

雖然有些曾跟隨耶穌的婦女(15:40)、和同耶穌同上耶路撒冷的婦女(15:41) ,站在遠遠的地方觀看,她們沒有、可能也無法為耶穌做什麼。

只有這位原來應該是敵對耶穌的亞利馬太的約瑟,反而放膽進去見彼拉多、求耶穌的身體。

這位約瑟是尊貴的議士、他是屬於常常被耶穌指責的有權有勢的官員,但馬可福音卻特別的提到他「也是等候神國的」;可見得他是一個特別的官員。

因為,當時等候神國的人應該不少,但他們卻沒有辦法把被釘在十字架的耶穌與神的國連起來。

但這位約瑟、卻能夠在耶穌被釘在十字架的那一天晚上、他放膽進去見彼拉多、求耶穌的身體。

他需要膽量去求耶穌的身體,因為一方面、他是利用了他身為議士的特權,但另一方、他也有可能因此而得罪了彼拉多。

他不但要了耶穌的身體,還連夜的用細麻布把耶穌裹好、安放在磐石中鑿出來的墳墓裡,又滾過一塊石頭來擋住墓門。(15:46) 這是當時一個人對去逝家人、所能做到的最大程度了。

許多人都失敗了,但神還是會安排衪所挑選的人、在那最關鍵的時間,做好祂要做的事。

今天,我們還是不由自主的想、神該用我們所熟悉的、大家都共認是屬靈人來做屬靈上重要的事;但是神的意念高過我們的意念、衪隨己意揀選衪要使用的人。

不像主門徒的人做了門徒應該做的事;那大家原都以為最親近主的門徒卻都失敗了。

所以,我們對別人不能只憑外表的印象看人;對自己也不需要太自信。

我們所能做的只是信靠順服、求神的恩典和憐恤而己。

— 2019 每日讀經 — 馬可福音15: 37-41

3/3/2019 星期日

「對面站著的百夫長、看見耶穌這樣喊叫斷氣、就說、這人真是神的兒子。還有些婦女、遠遠的觀看,內中有抹大拉的馬利亞、又有小雅各和約西的母親馬利亞、並有撒羅米,就是耶穌在加利利的時候、跟隨他、服事他的那些人、還有同耶穌上耶路撒冷的好些婦女在那裡觀看。」 (馬可福音15:39-41)

「神的兒子」是馬可福音最前面的四個字、也可以說是福音的中心,這中心與1:1的「起頭」同意;也就是說:馬可福音的用意就是讓人知道、耶穌就是基督、神的兒子。

所以,在馬可福音幾乎到了最後的章節中,這句「這人真是神的兒子」(15:39)、可說是馬可福音的總結;也是馬可希望所有讀馬可福音的人、讀到這地方時可以達到的結論。

然而,令人出乎意料之外的是:這句話是從執行耶穌死刑的百夫長的口中說出來的!

相信絕大多數馬可福音的讀者、都不知不覺的把自己投射到門徒的身份,我們似乎也同門徒跟隨耶穌了三年多、到了耶穌釘十字架的現場;「這人真是神的兒子」照理應該是由門徒的口中說出來的,但那時他們在那裡呢?

百夫長可能是唯一在現場、把耶穌上十字架整個的過程、看得最清楚的一個人;所以,馬可福音在這裡要我們看到的是:凡是存著冷靜、不偏頗的態度來看耶穌的上十字架,他也應該會得到同樣的結論 — 這人真是神的兒子!

但還有一批在遠遠的地方觀看耶穌上十字架的人,那就是「抹大拉的馬利亞、又有小雅各和約西的母親馬利亞、並有撒羅米,就是耶穌在加利利的時候、跟隨他、服事他的那些人、還有同耶穌上耶路撒冷的好些婦女」(15:40,41) 。

從門徒就是「跟隨主耶穌的人」這個基本定義來說,門徒不僅要跟隨耶穌傳道、他們也有該跟隨耶穌到十字架的義務。

但是,耶穌在十字架的時候,那些掛名帶姓的門徒卻都不見了;反而是這些比耶穌的正式門徒、還要更像真正門徒的婦女們:她們服事主耶穌到底、跟隨著主耶穌到十字架的現場,她們才是門徒的真正榜樣。

今天,我們同樣的不禁對大眾要有這呼喚:你自己來看、耶穌和釘祂的十字架,你的結論是什麼呢?

但,我們還有另一個的呼喊:弟兄們、你跟隨主耶穌的腳蹤在那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