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讀經默想 — 羅 16:17-27

3/31/2016 星期四 羅馬書 16:17-27

「賜平安的神、快要將撒但踐踏在你們腳下。願我主耶穌基督的恩、常和你們同在。」 (羅 16:20)

雖然和平是人人想要的,但從歷史來看,真正有和平的時間少,戰爭和對抗的時候多。

同時,我們也知道,和平不會是自發自動的自己來;而是得辛勤地去栽種、耕耘而得的。

為了達到和平,人得要有策略、有膽識的願意:在危險中膽大心細地把自己擺上;因為在侵略者、和破壞和平者的面前,和平是一定得嬴來的。

這就像聯合國的維持和平部隊一樣的反諷:部隊是用來打仗的,怎麼會與和平扯上關係?

但是,和平也不可能因為一個人願意不顧一切、想要達到和平;就會達得到。因為,一個強迫性的和平帶來的是之後的戰爭。

和平真正的敵人不是對方、而是撒但。

與撒但的爭戰是不會在安全的路上進行的,這個戰爭是個大膽的、有冒險性的堅苦爭鬥。

但是不用害怕,我們已經知道它的結果:我們要得勝;而且不需要等很久。

「賜平安的神、快要將撒但踐踏在你們腳下」,我的責任是警醒的等候、極積的參與。

2016讀經默想 — 羅 16:1-16

3/30/2016 星期三 羅馬書 16:1-16

「你們親嘴問安、彼此務要聖潔。基督的眾教會都問你們安。」 (羅 16:16)

在羅馬書這卷偉大對於福音、救贖的講論之後,在保羅一連串的問安之中,讓我們看到了一個新約教會的模樣:他們之中有猶太人、有外邦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

不論他們是誰、不論他們的貧賤富貴,他們都與保羅一樣的是「在基督裏」;這就是他們合一的基礎。

他們可能在百基拉和亞居拉家聚會;但是,他們的教會是超過了猶太人基督徒、外邦人基督徒、或某一個社會經濟階層的基督徒群體。

從一個角度來說,他們只是一個地方教會。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歷史上的他們、和今天的我們一樣:是那從東到西、從南到北,遍佈了世界、直到地極的榮耀教會的縮影。

在這個教會中,褔音被傳開、人與神和好、人與人之間彼此相愛。

「基督的眾教會都問你們安」就代表了這件事實:問安不僅是因為保羅認識他們每一個人;更是因為眾教會都在基督裏,那是為一體的關係,超過了時間、地域的限制。

你我何其有幸,也是其中的一員:為神揀選、被眾聖徙記念。

2016讀經默想 — 羅 15:20-33

3/29/2016 星期二 羅馬書 15:20-33

「因為馬其頓、和亞該亞人樂意湊出捐項、給耶路撒冷聖徒中的窮人。這固然是他們樂意的,其實也算是所欠的債。因外邦人、既然在他們屬靈的好處上有分、就當把養身之物供給他們。」 (羅 15:26,27)

古時的文明、禮儀原來是由宮廷、和士大夫發展出來的。但在春秋戰國時代,朝廷的言行舉止中已經找不到這些品格了。

孔子對這個現象的評語是:「禮失而求諸野」。在鄉野民間的百姓,保存著這些傳統還比朝庭的好呢!

對福音的接受程度,在猶太人和外邦人的差別上,幾乎也可以用禮失而求諸野來形容。

保羅在羅馬書9-11章中,對這個問題有深入的講解。

但保羅不停在禮失而求諸野的無奈當中,他更進一步對外邦人和猶太人在福音裏的關係,也有語重深長的勸勉。(11:11-24)

這些勸勉的實踐,馬上在15章中就可以看到了。

耶路撒冷有猶太藉的窮人;這是滿有諷刺性的。因為,在我們最近的主日信息中,還提到「在你們中間沒有窮人了」(申15:4)。

既使在猶太人中間真的有窮人;這也應該是猶太人先要發揮同胞之情,來幫助猶太藉的窮人。(申15:1-18)

然而,馬其頓、和亞該亞的外邦人,從保羅得知在耶路撒冷基督徒的窘困後,就樂意地把他們自己養身之物拿出來,供應在遠方耶路撒冷基督徒的需要。

這實在是個美好的見證:「因他們的過失、救恩便臨到外邦人、要激動他們發憤。若他們的過失、為天下的富足、他們的缺乏、為外邦人的富足.何況他們的豐滿呢?」(11:11,12)

馬其頓、和亞該亞人的這個見證,也證明了申命記中的「希伯來人」(申15:12),在新約的時代中,就是基督徒。

新約的信心團體—教會,已經取代了猶太人的民族關念;舊約中所有對選民的應許,都可用在今天的基督徒和教會上。

這是多麼偉大、榮耀的事實!

你我與這事實有多直接的關係、馬其頓、和亞該亞人的見證對我們有多大的提醒!

2016讀經默想 — 羅 15:14-19

3/28/2016 星期一 羅馬書 15:14-19

「所以論到神的事我在基督耶穌裡有可誇的。除了基督藉我作的那些事、我甚麼都不敢提,只提他藉我言語作為、用神蹟奇事的能力、並聖靈的能力、使外邦人順服。」 (羅 15:17,18)

在一些大型佈道會、或陪靈聚會的海報上,不時可以看到名佈道家、或名牧師的大幅照片。

在這些聚會的當中,從服裝整齊、彬彬有禮的招待,到近百人大型詩班的獻詩,都令人印像深刻。

最後,講員才在眾目睽睽、大家許久的期待中上台,

有一個牧師的年幼孩子也在群眾當中。他這才發現:站在講員旁邊當翻譯的父親是這麼的威風。

後來在學校,孩子上台報告「我的家」。他說:大山的爸爸當律師賺很多錢;小江的爸爸當老板指使好幾個人。但都沒有我爸爸了不起:成百上千的人要一會兒站起、一會兒座下的等我爸爸進場。只要他一開口、大家都閉嘴了。

的確,我們事奉主的人,最容易落入的試探之一,就是奪取了神的容耀。

那麼,除了一再謙卑之外,一個為主作工的人,有什麼是可以誇的呢?在那裏可以得到一些成就感呢?

保羅是有言語、有作為、有能力、行神蹟奇事的大使徒;但是,他除了基督藉他作的那些事外、甚麼都不敢提。

首先,保羅慬慎的態度是我的提醒:「甚麼都不敢提」。

所以,不敢提我的小組比別的小組多多少人、不敢提我教的主日學有多少人報名、不敢提我去了幾次短宣、不敢提我帶了多少人信主。

能夠提的只是基督藉我作的那些事,而不是我自己作的事。

因為能力、榮耀、權柄都屬基督。

憑自己,不能使任何一個人改變;任憑再怎麼努力、我甚至無法改變我自己;這是我深深體會到、經驗過的。

有可誇的嗎?沒有!

2016讀經默想 — 羅 15:1-13

3/27/2016 星期日 羅馬書 15:1-13

「但願使人有盼望的神、因信、將諸般的喜樂平安、充滿你們的心、使你們藉著聖靈的能力、大有盼望。」 (羅 15:13)

剛上高中時,披頭四的搖滾樂瘋行全球;再加上我己經學了三年的英文,在聽讀上都有一點基礎。所以,在不知不覺之間、也開始喜歡聽披頭的歌了。

當時最喜愛的一首歌曲是「想像」(Imagine),其中一段的歌詞是:

想像一下,我們的頭上只有天空;
想像一下,所有的人為今天而活;
….
想像一下,沒有殺人、也沒有殉道;
想像一下,所有的人在和平中過生活;
….
你可能會說我是一個作夢的人;
但我不是唯一的一個;
我希望有一天你能加入我們;
那世界將會成為一個理想的地方。

我的英文詞彙雖然不多,但多少可以體會到其中的意境;加上少年人「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心,也就不時要哼上兩句。

人都是活在希望中的。小貓小狗吃飽了以後、就可以滿足的去打盹;只有人的生活是為了將來。

實際上,我們是不可能找到一個只為今天而活的人。

希望是人的特性。但是,想像、一廂情願、幻覺、理想主義…這些與基督徒的「盼望」有天壤之別!

基督徒的盼望是奠基在相信神的信實上;而表現在強調人的責任、和生活上的見證中。

這不是一廂情願的想像著,我可以過一個一邊隨己意而行的生活,一邊相信神會把一切事情為我們理好。

基督徒的盼望是:過一個好像任何大小的事、都得自己來負責的嚴謹之中;同時,隨時隨處禱告,好像我們所有的事都得百分之百的仰賴神的恩典和供應。

有了這種盼望,我們才可能擔代不堅固人的軟弱、不求自己的喜悅(15:1)、從聖經所生忍耐、和安慰(15:4);諸般的喜樂平安、充滿在心中(15:13)。

既使有再多作夢的人,世界都不可能成為一個理想的地方。

人需要有理想、盼望對人的重要性是不可忽視的。

但惟有基督徒的盼望是建築在一個穩固的根基上 – 神的話;這是理想主義者無法相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