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 每日讀經 — 彌迦書7:1-20

9/26/2018 星期三 彌迦書7:1-20

「因為兒子藐視父親、女兒抗拒母親、媳婦抗拒婆婆,人的仇敵、就是自己家裡的人。至於我、我要仰望耶和華、要等候那救我的神,我的神必應允我…神阿、有何神像你、赦免罪孽、饒恕你產業之餘民的罪過,不永遠懷怒、喜愛施恩。必再憐憫我們、將我們的罪孽踏在腳下、又將我們的一切罪投於深海。」 (彌迦書7:6,7,18,19)

在教會裡絕大多數的家庭都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有見證、有從神而來的祝福與恩典的好家庭;但當一個人事奉的責任加重了後,他就會發現:牧養教會真是件不容易的事,除了祈禱傳道之外,傳道人不得不擺上他/她許多的時間、精力在幾個有問題的家庭上。

雖然每一家的情況不同,但大部分還是離不開人際關係的問題;所以一讀到「兒子藐視父親、女兒抗拒母親、媳婦抗拒婆婆,人的仇敵、就是自己家裡的人」時,覺得一點都不莫生,因為那不再是電影小說裡的虛構情節,而是發生在身邊的真人真事。

如果每一位牧者都要把自己的全心全人捲入在這些家庭難處的細節裡的話,他難免就很快的疲乏無力、提不起勁來繼續走事奉的道路了。

舊約先知牧養的範圍更大,那是整個以色列國;他們有更多的理由灰心喪膽,因為他們面對的是整個國家的背道和叛逆。

怎麼辦呢?先知彌迦馬上就提出一個解決的方法:「至於我、我要仰望耶和華、要等候那救我的神,我的神必應允我」。

要仰望耶和華、要等候那救我的神,那不僅是為了在重擔之下、能繼續走事奉的道路,也是等候耶和華的救贖來改變他所事奉的以色列國。

世界告訴我們在幫助人只能有同理心(empathy)、但不可有同情心(sympathy)免得把自己捲進去;其實在堅持同理心的時候,我們的心己經築起了阻擋愛心的一道防禦牆。

然而,彌迦為他人、為百姓的光景是真正同理心、也同情心的傷痛,他仰望神救贖的應允;他不把自己置身度外。

今天也是一樣的道理:我們該與受幫助的一齊來仰望主,除非能把他們完完全全的帶到神的面前、讓他們自己在神的面前認罪悔改、等候救神的救贖;我們無法靠自己的聰明才智、愛心耐心來不厭其煩的教他們解決所面的一切問題。

一個人無法先把神與他自己的關係弄好、其他一切解決人際關係的方法都是治標不治本的臨時膏藥。

— 2018 每日讀經 — 彌迦書6:1-16

9/25/2018 星期二 彌迦書6:1-16

「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甚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 (彌迦書6:8)

我們教會的年度主題,通常是在前一年的冬令會提出來的。「神向你所要的是甚麼呢?」是2015年的冬令會的主題,也是2016的教會主題。

如果我們在聖經裏找「向你所要的是甚麼呢」這個句子,就可發現它出現了兩次:一次是我們年度主題經文「現在耶和華你神向你所要的是甚麼呢、只要你敬畏耶和華你的神、遵行他的道、愛他、盡心盡性事奉他」(申10:12);另外一次就是今天讀的6:8。

我們難免好奇的想問:神為什麼向我們要的這麼多?一下要這個、一下又要那個?而且,前後要的是不是有矛盾呢?答案當然是:沒是有矛盾!

這不是勉強的為聖經衛道,而是仔細的讀經比較之後,我們可以發現申命記強調的是偏向個人的責任(以色列、指選民),而彌迦書所指的是團體、社會、國家的責任(世人,原文為亞當、指所有的人)。

只有當個人能畏耶神、遵行他的道、愛他、盡心盡性事奉他之後,整個社會才能夠行公義、好憐憫。

我們都喜歡神的恩典和祝福,尤其是神的同在更是萬人所想要得到的祝福。

神是那位大能的神,神的同在是我們安全的保障;神是那位施慈愛的神,神的同在是有福的證明。

然而,可能因為人也不願意神對我們要求太多、太管我們的事情。所以,每一次神向人所要的都加上一個「只要」,不是很多很難,而是少的又好記、又可行的。

對一個神國子民的群體來說,與神同行是很重要的,因為同行是同在的表示;同在是平安、祝福的保證。

但同行不是神與我們同行,而是我們與神同行。神是主人、是領路者;我們是跟隨者,所以我們要存謙卑的心、與神同行。

與神同行就可能把神的屬性表現出來,所以行公義、好憐憫不只是與神同行的條件,它更是我們與神同行的結果、和外在的表現。

今天,行公義、好憐憫是我們社會上的表現嗎?我們的教會有行公義、好憐憫的品格、和行為嗎?

我可以做什麼?從那裏開始?(申10:12)

— 2018 每日讀經 — 彌迦書5:1-15

9/24/2018 星期一 彌迦書5:1-15

「伯利恆以法他阿、你在猶大諸城中為小、將來必有一位從你那裡出來、在以色列中為我作掌權的,他的根源從亙古、從太初就有。耶和華必將以色列人交付敵人、直等那生產的婦人生下子來,那時掌權者其餘的弟兄必歸到以色列人那裡。」 (彌迦書5: 2,3)

提起伯利恆、相信沒有人會覺得莫生,因為那是耶穌降生的地方、是許多信徒朝聖的目的地、也是許多聖誕歌曲歌訟的地方。

然而,彌迦書說伯利恆是猶大諸城中為小的一個城、原是不被人重視的一個城。

不錯,連希律王都要召齊了祭司長和民間的文士們才察的出基督當生在何處(太2:3-6)。

因為彌迦書就是一卷小先知書,若不對聖經有個澈底的熟悉和了解,是不會想到這麼重要的資料會出現在這本不太顯眼的書卷裡。

但是熟悉聖經的人、並不見得就是懂得聖經的人;我們今天會覺得很納悶,為什麼祭司長和這些文士們即然知道這個答案、卻白白讓希律王用計尋找殺害耶穌,而講完了之後仍然我行我素的過著每天尋常的生活呢?

是不是這就是救恩的特色 – 救恩的時間、地點、過程、方法、內容、對象、能力、範圍、果效…都是出乎人的意料之外?

然而,救恩絕非是出於偶然,那是神自亙古就立下的應許,「那時掌權者其餘的弟兄必歸到以色列人那裡」。

救恩不只是一個做法、而是一個人,一個根源來自亙古、從太初就有的人,他是掌權的、得勝的、眾人都歸向他的。

其他宗教的領袖或創始人只能悟道、提供一個哲理、或方法來設法引導人找到人生的答案;只有基督提供的是他自己:「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沒有人能到父那裡去」(約14:6) 。

當年大衛王朝的開始是因大衛受膏為王於伯利恆(撒上16:4),後來耶穌降生於伯利恆,把神的國帶到了人間。

這救恩是有根有據、而且有效的,正像救恩帶來在你和我生命中的改變一樣:它的時間、地點、過程、方法、、能力、範圍、果效…豈不都是出乎你和我的意料之外!

— 2018 每日讀經 — 彌迦書4:1-13

9/23/2018 星期天 彌迦書4:1-13

「必有許多國的民前往、說、來罷、我們登耶和華的山、奔雅各神的殿,主必將他的道教訓我們、我們也要行他的路,因為訓誨必出於錫安、耶和華的言語、必出於耶路撒冷。他必在多國的民中施行審判、為遠方強盛的國斷定是非,他們要將刀打成犁頭、把槍打成鐮刀,這國不舉刀攻擊那國、他們也不再學習戰事。」 (彌迦書4: 2,3)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這是中國人、對世界和平的理想與夢想;其實,古今中外不乏有許多人、對世界和平也有類似的憧憬。

「他們要將刀打成犁頭、把槍打成鐮刀,這國不舉刀攻擊那國、他們也不再學習戰事」– 這句話就是刻在紐約聯合國牆上的字。顯然這就是聯合國的目標:把國與國之間的戰爭、化為玉帛。

雖然,在廿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之後,在這七十多年裡,我們沒有再看到大規模毀滅性的戰爭;但把距離所有刀劍化為玉帛的階段、還是很遠。

可見得聯合國不是達到和平世界的道路。所以,我們得仔細看一看這句話的上下文才好。

第四章是以「末後的日子」開始的,在這個末後的日子、耶和華的山堅立、高於萬嶺,萬民都歸向這山。(4:1)

顯然,達到世界和平的原因是世人都歸向耶和華;不是聯合國的開會、譴責、和經濟制裁可以達到的。

而世人都歸向耶和華的原因是:他們都認識道了「訓誨必出於錫安、耶和華的言語、必出於耶路撒冷」。

也就是說,世人都認識了真理、都降服在真神、都渴望祂的救恩、相信衪能拯救這個世界。

耶和華的山原本就高於萬嶺,為什麼我們還要等到末後的日子呢?

會不會是因為福音還沒有傳遍天下,許多人還不知道這高於萬嶺的事實?

這樣看起來,和平世界的責任、是卡在基督徒、你和我的身上呢!

— 2018 每日讀經 — 彌迦書3:1-12

9/22/2018 星期六 彌迦書3:1-12

「我說、雅各的首領、以色列家的官長阿、你們要聽。你們不當知道公平麼。你們惡善好惡,從人身上剝皮、從人骨頭上剔肉,喫我民的肉、剝他們的皮,打折他們的骨頭、分成塊子像要下鍋、又像釜中的肉。」 (彌迦書3:1,2)

1991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昂山素季(Aung San Suu Kyi) 是缅甸的精神領袖。

2016年、在被軍政府軟禁長達近廿年之後,她開始擔任政府要職,是缅甸最受國際遵重的政界人物。

然而,近來國際有不少的聲浪傳出,要求諾貝爾獎評審委員會收回昂山素季的諾貝爾和平獎。

因為,在最近公開的一份聯合國人權委員會的調查報告指出:缅甸軍人將領有組織、計劃的屠殺境內的羅興亞穆斯林人(Rohingya Muslims) ,造成超過十萬人死亡、七十多萬人的難民潮湧入孟加拉國。

但是,昂山素季對這些屠殺事件、不但不做任何的處理,反而還為那些將領說話;使國際譽論對她非常失望。

一個國家首領的首要任務、就是要盡心竭力的為全體人民的福祉設想,民富國才可能強;而且要做到公平,全體人民都應該享受到由政府帶來的財富及安全。

缅甸軍人就利用討好多數的佛教徒、而殘殺穆斯林,本希望得到國內的認同和讚許,沒想到遭來了國際間的議論。

同樣的,以色列家的官長也視謀取自家的利益是首要的,而不顧生民大眾的疾苦、甚至把人逼到絕境也不會認為有什麼不對。

因此,神的審判會臨到他們的身上:不但將失去了他們的身份、地位、及財富,甚至大自然也受到咒詛。(3:12)

我們難免認為這些都是古代、或其他未開發地方的事,其實這些情形離我們不遠、甚至在我們的社區裡。

在繁榮的硅谷,有多少低收入的人、因為不斷上漲的生活費,被迫離開了他們生長的地方?有多少在非高科技公司討生活的民眾、無法在這地支持一個低水平的生活常態?

但是在商言商的心態、錙銖必較的做為,我們都視為是理所當然的。

以色列家的官長阿、你們要聽!你們不當知道公平麼?

在硅谷的基督徒阿、我們能不聽麼?我們不當知道公平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