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6/2018 星期三 彌迦書7:1-20
「因為兒子藐視父親、女兒抗拒母親、媳婦抗拒婆婆,人的仇敵、就是自己家裡的人。至於我、我要仰望耶和華、要等候那救我的神,我的神必應允我…神阿、有何神像你、赦免罪孽、饒恕你產業之餘民的罪過,不永遠懷怒、喜愛施恩。必再憐憫我們、將我們的罪孽踏在腳下、又將我們的一切罪投於深海。」 (彌迦書7:6,7,18,19)
在教會裡絕大多數的家庭都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有見證、有從神而來的祝福與恩典的好家庭;但當一個人事奉的責任加重了後,他就會發現:牧養教會真是件不容易的事,除了祈禱傳道之外,傳道人不得不擺上他/她許多的時間、精力在幾個有問題的家庭上。
雖然每一家的情況不同,但大部分還是離不開人際關係的問題;所以一讀到「兒子藐視父親、女兒抗拒母親、媳婦抗拒婆婆,人的仇敵、就是自己家裡的人」時,覺得一點都不莫生,因為那不再是電影小說裡的虛構情節,而是發生在身邊的真人真事。
如果每一位牧者都要把自己的全心全人捲入在這些家庭難處的細節裡的話,他難免就很快的疲乏無力、提不起勁來繼續走事奉的道路了。
舊約先知牧養的範圍更大,那是整個以色列國;他們有更多的理由灰心喪膽,因為他們面對的是整個國家的背道和叛逆。
怎麼辦呢?先知彌迦馬上就提出一個解決的方法:「至於我、我要仰望耶和華、要等候那救我的神,我的神必應允我」。
要仰望耶和華、要等候那救我的神,那不僅是為了在重擔之下、能繼續走事奉的道路,也是等候耶和華的救贖來改變他所事奉的以色列國。
世界告訴我們在幫助人只能有同理心(empathy)、但不可有同情心(sympathy)免得把自己捲進去;其實在堅持同理心的時候,我們的心己經築起了阻擋愛心的一道防禦牆。
然而,彌迦為他人、為百姓的光景是真正同理心、也同情心的傷痛,他仰望神救贖的應允;他不把自己置身度外。
今天也是一樣的道理:我們該與受幫助的一齊來仰望主,除非能把他們完完全全的帶到神的面前、讓他們自己在神的面前認罪悔改、等候救神的救贖;我們無法靠自己的聰明才智、愛心耐心來不厭其煩的教他們解決所面的一切問題。
一個人無法先把神與他自己的關係弄好、其他一切解決人際關係的方法都是治標不治本的臨時膏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