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每日讀經 — 王下 25:1-30

9/13/2017 星期三 王下 25:1-30

「又對他說恩言、使他的位高過與他一同在巴比倫眾王的位、給他脫了囚服。他終身常在巴比倫王面前喫飯。王賜他所需用的食物、日日賜他一分、終身都是這樣。」 (王下25:28-30)

到北京故宮參觀的遊客,大多會順道去景山公園看看。園內有一棵槐樹,旁邊的碑文上寫著「明思宗殉國處」。

我也不例外,在那棵「罪槐」下,睹物思情,想到了崇禎皇帝在亡國時對子女說的話:「你們何其不幸,生在這帝王之家」。

猶大亡國之君西底家的遭遇,可以說與崇禎不相上下。西底家在耶路撒冷被圍困近兩年的大饑荒後(25:2,3) 被帶到巴比倫王前受審。他在雙眼被剜之前,親眼見到自己的子女被殺(25:7)。

聖殿被完全摧毀(25:13-15)、官員被殺盡(25:21)、百姓被擄(25:11)。實在是難以想像,一個被神揀選 看顧的國家,怎麼可能遭受到這麼完全的毀滅?難到神的膀臂縮短了嗎?

最困撓讀聖經的人是:大衛之約(撒下7:12、王上2:4) 在這個景況下要怎麼成就呢?

25章最後記載了這件事:在猶大王約雅斤被擄後的37年,他突然被巴比倫王恩待到終身(25:27-30);似乎這留給讀經的人一絲希望。

事實上,神對猶大的忿怒一直沒有包括終止大衛之約,這也是猶太人到今天仍存在的盼望。但我們知道:大衛之約的成就是在耶穌身上(太1:1-17)。

我們讀了列王記之後,只是沈浸在悵然、捥惜的無耐中嗎?

還是仍期待著神更多的啟示、和應許的成就?

2017 每日讀經 — 王下 24:1-20

9/12/2017 星期二 王下 24:1-20

「這禍臨到猶大人、誠然是耶和華所命的、要將他們從自己面前趕出、是因瑪拿西所犯的一切罪。又因他流無辜人的血、充滿了耶路撒冷.耶和華決不肯赦免。」 (王下24:3,4)

每次在野生動物的影片中,看到了弱小動物被獅子、老虎隨意獵食的鏡頭,都有些不忍心看下去。所以,有機會到了野外,忍不住想餵一下那些常在影片中的小動物;看到了將被獵食的犧牲品,也忍不住想幫它解圍。

但是,國家公園的管理員卻告訴我們,不要餵它們、也不要阻止它們的獵食。因為,那樣的做法會影嚮到生態的平衡,反而對那些動物不好。

如果說弱肉強食是自然界正常現象的話;在國與國之間更是如此。歷史上列國的興亡,也都是一個個血腥、殘酷的過程。

在約雅敬的猶大國就是如此:雖然約雅敬在服事巴比倫王三年之後、像困獸猶鬥一般的被叛了尼布甲尼撒,仍然逃不過他滅亡的命運。(24:1)

不但如此,連亞蘭軍、摩押軍、和亞捫人的軍隊也都來落井下石、來攻擊約雅敬,想要毀滅猶大。(24:2)

歷史學家可以像公園管理員一樣的告訴我們:這是國家興亡的常態;但是,猶大雖是小國,卻不是一般的國家,因為她是神親自揀選、帶著神應許的國家。

可是聖經上的評註卻是:這誠然是耶和華所命的、不是一般列國的興亡,是因四十年之前、瑪拿西所犯的一切罪。

在這一切講時效的今天,不論公司行號、或個人所看到的,都是這季度的盈餘、眼前的利益;很少人會想到五年、十年之後的事;妄論現在的選擇對三十、四十年之後有什麼影響了。

雖然我們不能預測四十年之後的事,但是聖經上對愛神、愛人有非常清楚的要求、及教導;這才是我們生活的準則。

下次,我們在職業、作為上必需做選擇的時候,可不可以把眼光放遠一點;免得做了神決不肯赦免的壞事還不自知呢!

2017 每日讀經 — 王下 23:1-37

9/11/2017 星期一 王下 23:1-37

「在約西亞以前、沒有王像他盡心盡性盡力的歸向耶和華、遵行摩西的一切律法,在他以後、也沒有興起一個王像他。然而耶和華向猶大所發猛烈的怒氣、仍不止息、是因瑪拿西諸事惹動他。」 (王下23:25,26)

孩子們還小的時侯,看電影時最常問的問題是:「他(她) 是好人還是壞人?」

在狄斯耐的卡通片裏,最後壞人一定失敗;而英俊王子和白雪公主一定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

我們現在已經過了幻想在童話故事裏的年齡。但是,在讀聖經的時侯,還是免不了有一種「好人在今生必有好報」的念頭。

如果報著這種心態來讀約西亞的生平,我們難免要失望的。

約西亞王對耶和華的敬畏(23:1-3)、他在宗教政策改革的徹底(23:4-24),是有目共睹的事實。

列王記甚至把約西亞與摩西相比(23:22,25)。但是,他的改革沒有扭轉猶大國走向滅亡的命運(23:26)、他的敬虔換不到他一個善終(23:29,30)。

列王記輕描淡寫地交待了約西亞陣亡在戰場,甚至不多解釋一下為什麼他的結局與女先知戶勒大所說的不一樣(22:20)!

這個疑問的答案在:耶和華的怒氣仍不止息、是因瑪拿西諸事惹動他(23:26)。

我們都巴不得只經歷到神的恩典知祝福;但因人的罪而惹動神的怒氣,是一直存在的(羅1:18)。

在經歷神的恩典之中,我對神的公義有更深一層的認識嗎?

我對神的認識還是停留在卡通片裏的幻想?

2017 每日讀經 — 王下 22:1-20

9/10/2017 星期日 王下 22:1-20

「…沙番就在王面前讀那書。王聽見律法書上的話、便撕裂衣服、吩咐祭司希勒家…說、你們去、為我、為民、為猶大眾人、以這書上的話求問耶和華,因為我們列祖沒有聽從這書上的言語、沒有遵著書上所吩咐我們的去行、耶和華就向我們大發烈怒。」 (王下22:10-13)

屬靈的復興、和靈性的低潮一樣,一直是很吸引基督徒的題目;以「屬靈復興」為題的證道不難見到、以「靈性低潮」為名的書也曾是屬於暢銷書藉的行列。

我們有興趣的是:怎麼把靈性低潮轉變成一個屬靈復興?激起屬靈復興的因素是什麼?有沒有一些原則讓我們去嚐試?

約西亞時期的屬靈復興就是在聖經中非常顯著、也極令人羨慕的一個例子。

從前在教會裡,有一個自稱為約西亞團契,那是一個好名字;讓人一聽就知道這個團契的宗旨是什麼。

我們可以這麼說:約西亞的復興是從修理聖殿開始的(22:3-6);或許更確切的說:那是從誠實、信譽開始的(22:7)。

當對屬靈認真的一群人、誠實地在行出來清潔的生活,就有機會成為神聖潔的器皿、帶來屬靈的復興。

不是嗎?約西亞先修理聖殿,才能在耶和華的殿裡得到一本律法書(22:8)。

然而,只靠律法書還是不夠,還得加上有人認真讀律法書(22:8,10);只靠讀律法書還是不夠,還得加上有人真正的聽進去(22:11a)。

只靠聽律法書還是不夠,還得加上有人誠心的認罪(22:11b),只靠認罪還是不夠,還得加上有人到神面前求問、以實際悔改的行動來帶動這個屬靈的復興(23:1-24)。

有人說:屬靈復興是從禱告開始的,這個說法沒錯;但那只是一個開始。

然而,合用的器皿、神的話語、人的認罪、悔改的行動都是缺一不可的元素。

但是,如果復興不是建築在聖經(神的話語)的話,那只是人感情上的衝動、不能持續長久的。

其實,我們每天讀經、默想,豈不也是在期待著屬靈復興嗎?

2017 每日讀經 — 王下 20:1-21:26

9/9/2017 星期六 王下 20:1-21:26

「希西家對以賽亞說、你所說耶和華的話甚好,若在我的年日中、有太平和穩固的景況、豈不是好麼。」 (王下20:19)

孟子勸梁惠王行仁政的時侯,用了一句「民望之,若大旱之望雲霓也」,生動的形容當時在水深火熱生活中的老百姓,在等待商湯王來拯救他們的心情。

這就像今天我們在乾旱的加州,巴不得德州水災的雨,有一些是下在我們加州。

同樣的,在列王記中,我們讀到了一個接另一個王的敗壞:拜偶像、搞政變、興起戰爭、陷百姓於痛苦中。我們期侍著一位好王的心情,也可用「若大旱之望雲霓也」來形容。

好不容易讓我們等到了希西家,他是個「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正的事、效法他祖大衛一切所行的(18:3)」的好王。

希西家在宗教信仰上「廢丘壇、毀木偶、碎銅蛇、專倚靠耶和華(18:4-6)」,在軍事上「不事奉亞述王、攻擊非利士人、堅固樓城(18:7, 8)」。

我們巴不得故事就到此結束,給大家留一個模範就夠了。可是,聖經接下來記載的是希西家在危機考驗中的反應,雖然有好的一面、但也有失敗之處。

從大處來看:在國難中,希西家求問先知(19:2)、向耶和華禱告(19:15);但那是在用大筆的金銀求和不成(18:14,15),才發生的事。這是不是造成他向巴比倫王的兒子顯示寶庫財寶(20:13) 的前因呢?

從小處來看:希西家在病重時,聽不進耶和華的話,強求延長在世的年日(20:1-11)。

在他多活的十五年中,生下了邪惡的瑪拿西王:瑪拿西12歲登基(21:1)、惡行昭彰(21:2-17)。

最令我們不解的是:他似乎看自己在世上的褔祉,遠比國家、民族的前途來得重要(20:19)。

如果用大旱之望雲霓來看希西家的話,我們又得失望了!

今天,在屬靈成長的路上,我還期盼著一位模範導師嗎?

「就當放下各樣的重擔、脫去容易纏累我們的罪、存心忍耐、奔那擺在我們前頭的路程、仰望為我們信心創始成終的耶穌。」(希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