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每日讀經 — 王上 22:1-53

8/22/2017 星期二 王上 22:1-53

「…對米該雅說、眾先知一口同音的都向王說吉言、 你不如與他們說一樣的話、也說吉言。…米該雅到王面前、王問他說、米該雅阿、我們上去攻取基列的拉末、可以不可以?他回答說、可以上去、必然得勝、耶和華必將那城交在王的手中。 王對他說、我當囑咐你幾次、你纔奉耶和華的名向我說實話呢?」 (王上22:13-16)

人都喜歡聽好話。所以,也有人專門以說好話給別人聽來維持生計的。

美國人的厚黑學裏也有這樣的話:
— Yes is the new no! Start learning to say yes to life today!
— Yes always leads to something good. Never avoid opportunities, they may come in any form.

然而,聽了別人的好話,心裡雖然舒服;但自己在下意識中還是明白:這些人口是心非、說的只是奉承的假話。

北國亞哈王要與南國的約沙法王聯軍攻打拉末(22:4)。約沙法不放心,要亞哈先求問耶和華(22:5)。

約沙法對亞哈的 yes-men 可能早有所聞,所以,雖然有四百位先知說吉言,約沙法再問還亞哈:「這裡不是還有耶和華的先知、我們可以求問他麼?」(22:7)

約沙法用耶和華的先知來對比亞哈的先知,是有意的對比。

其實,經常聽好話的人心裏也知道,真像不見得就是自己想聽的。所以,當米該雅照著太監的話說吉言的時侯(22:13,14),亞哈倒不相信米該雅說的是真話(22:16)。

但是,米該雅說了真話之後(22:19-23),亞哈反又生氣了、要把米該雅下在監裏(22:27)。

真假先知的差別就在看他說的話是不是應驗(申13:1-5)。

亞哈雖然改裝上陣,還是逃不過真先知的話:他被一支亂箭,恰巧地射入甲縫裏,就陣亡了(22:34)。

在處處講究尊重個人的經歷、及自由選擇的後現代主義的今天,我們也很習慣的只想聽到吉言、或者非常温柔含蓄的意見;但是,聖靈的責備有時侯卻是很直接的。

其實,好話是真是假,自己的心也有數;問題是我們聽得進去實話嗎?

2017 每日讀經 — 王上 21:1-29

8/21/2017 星期一 王上 21:1-29

「亞哈聽見拿伯死了、就起來下去、要得耶斯列人拿伯的葡萄園。」 (王上 21:16)

男女、夫妻關係是人們最感興趣的話題之一;這種現象可以從1992年出版的一本書:「男人來自火星,女人來自金星」(Men Are from Mars, Women Are from Venus)曾長達兩年多被在美國最暢銷書寶座的記錄可看得出來。

除此之外,平民大眾對官官相護的痛恨與無耐,也是中外皆然。記得小時候跟著長輩在電影院中、看到包公用龍頭鍘痛斬陳世美的時候,真是大快人心。

從這兩個角度來看,亞哈王強奪拿伯葡萄園的這件事、的確是非常的突出。

丈夫應該是一家之首,在妻子的幫助下,他不但是家裡在物質上的主要供應者;他也是家裡在倫理、道德、和屬靈決定上的中心。

亞哈不但在國事上糊塗(20章),在家事上也是拿不起、放不下的人:為了買不到拿伯的葡萄園,他就悶悶不樂的回宮、躺在床上、轉臉向內、也不喫飯(21:4)。

亞哈就像一個長不大的孩子一樣,遇到了想要、但拿不到手的玩具,就不知道該怎麼辦:躺在床上、轉臉向內、不喫飯的在生悶氣。

一個不負責、不成熟的丈夫,不僅是妻子沈重的負擔;也是直接的放棄了他為一家之首的天責、把妻子推向了危險的邊緣。

雖然,在強奪拿伯葡萄園的這件事上,王后耶洗別是惡毒狠心的主謀和執行者;亞哈還是應該要付上絕大部分的責任。

為什麼亞哈聽見拿伯死了、什麼都不問,就起來下去、要得耶斯列人拿伯的葡萄園呢?他還存留一點點的常識嗎?

猶太人就像中國人一樣,土地不僅是財富的象徵;保守祖產更是一個人對家族最重要的本份。因而,拿伯起先拒絕亞哈所出的高價、應該是非常容易理解的。

但是,當耶洗別告訴亞哈拿伯死了,亞哈居然又像小孩子一樣,不問是怎麼回事、只想馬上抓到得手的玩具;這與大衛在類似情況下的小心謹慎(撒下24:18-25)、有多大的差別!

不成熟的丈夫把妻子當成媽媽;如果妻子也樂意做丈夫的媽媽、這問題就更大了!但最終的責任還是在丈夫。

所以,耶和華的審判是又快、又嚴峻的:「你殺了人、又得他的產業麼?狗在何處餂拿伯的血、也必在何處餂你的血…凡屬亞哈的人、死在城中的、必被狗喫、死在田野的、必被空中的鳥喫。」(21:19,24)

今天的法律可能不會讓我們親身遇到官官相護的情形;但是,在這男女平權的時代,丈夫和妻子的角色及責任越來越混淆。

我們不論是做丈夫的、或是為人妻的,可以從亞哈和耶洗別的互動、學到一點功課嗎?

2017 每日讀經 — 王上 20:1-43

8/20/2017 星期日 王上 20:1-43

「以色列王召了國中的長老來、對他們說、請你們看看、這人是怎樣的謀害我…於是以色列王悶悶不樂的回到撒瑪利亞、進了他的宮。」 (王上20:7,43)

在童話故事裡,一位好王的形象都是仁慈可親、不持己見、萬般皆可的老好人;而一位壞王則是剛愎自用、倔強乖戾、一意孤行的小少主。

在列王記中,亞哈王算是壞王排行榜上的頭幾名;但我們似乎無法把他投影在典型壞王的形象中。

亞哈王做了許多的壞事,但他卻不是一個剛愎自用的人;因為,所有關於亞哈王的記載,都說明他是一位膽小懦弱、沒有主見、不識大體的平庸之才。

首先,他懦弱的、一口氣就馬上答應亞蘭王便哈達無理的要求(20:1-4);直到便哈達變本加利的再次威脅之後(20:5,6)、才六神無主地召了國中的長老來替他評評理(20:7-10)。

當亞蘭大軍犤陣攻城時,亞哈什麼事也不做;要不是有一個先知提醒他要親自領軍迎敵(20:13-15),他還不知事態的嚴重呢。

在耶和華的保守下(20:14),以色列神蹟般的以少擊多的大勝後(20:20,21),亞哈即不知向耶和華感恩、又不留意聽先知的警告(20:22);無所事事的在等亞蘭大軍捲土重來(20:26,27)。

要不是耶和華再次的保守,以色列不可能再造一個更大的勝利神蹟(20:28-30) 。

在大勝之後,他又禁不了敵人的甜言蜜語,不但把所有的城池都還給亞蘭,還親自請便哈達打道回府(20:31-34)。

當先知宣告了他的錯時,不知道認罪悔改;「悶悶不樂的回到撒瑪利亞、進了他的宮」(20:43),他只是獨自在生悶氣。

雖然對評亞哈而言,我們今天有事後之明的優勢;但當我們自己遇到危機、有不順心的時候,又如何處理呢?

做個仁慈可親、不持己見、萬般皆可的老好人,固然不對;反之,做個剛愎自用、倔強乖戾、一意孤行的老頑固,更是不該!

在資訊發達的現代社會,雖然初看起來,人云己云是最保險的生存之道;然而,我們不可忘記的是:神的道、耶和華的話語才是我們行事為人的準則。

2017 每日讀經 — 王上 19:1-21

8/19/2017 星期六 王上 19:1-21

「那時耶和華從那裡經過、在他面前有烈風大作、崩山碎石、耶和華卻不在風中,風後地震、耶和華卻不在其中。地震後有火、耶和華也不在火中,火後有微小的聲音。以利亞聽見、就用外衣蒙上臉、出來站在洞口,有聲音向他說、以利亞阿、你在這裡作甚麼?」 (王上19:11-13)

有人曾問孟子,為什麼他這麼喜歡和別人爭辯?

孟子有一段很長的回答。但這段回答的前後卻是以「吾豈好辯哉?吾不得已也!」把中間的原因包紮起來的。

大凡一個有志向、有使命的人,從外表來看,都有一種「雖千萬人,吾住矣」的勇氣;但真正能知道他們這種勇氣來源的人卻是不多。

以利亞就是一位「雖千萬人吾住矣」、偉大而勇敢的先知(18:20-46)。

但是,聖經也告訴我們,他也有軟弱的時候(19:3,4)。

耶和華不讓以利亞沉迷在他自己的沮喪中;神自始(17:4-16)、到終(19:5-8) 都一直在供應祂所呼召的人的生活需要。

不僅如此,祂而且照顧以利亞精神上的需要(19:9-18)。

耶和華不停留在以利亞對自憐的解釋之中,神要直接面對他。

神顯示自己:烈風、崩山、地震、大火都只是在祂面前鋪路的。但是,神卻以微小的聲音向以利亞說話(19:12)。

聲音雖然微小,話卻是不輕:「你在這裡作甚麼?」(19:13)

難道先知是該一個躲在山洞裏求死的人嗎?

神使以利亞重新得力、不再顧影自憐、讓他知道有同伴(19:18)、有新的差遣(19:15)、有接替他工作的人(19:16)。

神的工作,雖然不會因一人的軟弱而停止;但神恩典的細緻,也不會越過一個他所呼召的人的需要。

今天,我所期待神的大能顯現是什麼樣的情形?

是烈風、崩山、地震、大火;還是微小的聲音?

我怎麼樣來看在事奉上的困難?我在這裡作甚麼?

吾豈好辯哉?吾不得已也!

若不傳福音、我便有禍了!(林前9:16)

2017 每日讀經 — 王上 18:1-46

8/18/2017 星期五 王上 18:1-46

「俄巴底在路上恰與以利亞相遇、俄巴底認出他來、就俯伏在地、說、你是我主以利亞不是…恐怕我一離開你、耶和華的靈、就提你到我所不知道的地方去,這樣我去告訴亞哈、他若找不著你、就必殺我,僕人卻是自幼敬畏耶和華的。」 (王上18:7,12)

曾經有一個機會,與一位教會的負責人、談到了當前弟兄姊妹靈性上長進、和事奉上參與的困難,這位牧長亳無猶豫的馬上回答道:「生活太忙;沒時間思想屬靈的事、更找不到時間事奉。」

是的,應該親近神、應該羨慕善工,這些是基督徒都知道的事;但是,許多人還是把它當成一種在完美環境中才能做到的理論,而無法把它實踐在今天現實的生活之中。

然而,神對人的呼召、卻常常不是在人最方便的時候;神所呼召的人,也經常不是清閒的在家羨慕善工、而是原來就在忙碌的人。

這種突如其來、出人意料的呼召,在俄巴底巧遇以利亞的事上、就可以很明顯的看出來。

照現代人的描述,俄巴底實在是一位成功、而敬虔的代職事奉者:他身貴為王的家宰,在那麼惡劣的屬靈環境之中,不但花了許多錢、也冒著自身的安全,把一百位先知藏在洞裡、供養他們。(18:2-4)

對俄巴底而言,這就是他所能的極限;而且,從他與以利亞的交談中,我們可以看出來:他對自己所能做的事奉相當的滿意。(18:12,13)

雖然,俄巴底與亞哈王分頭去找以利亞,他從不認為以利亞會被他找到。因為,從以往的記錄來看,奉亞哈之命找以利亞的人、沒有一位有好下場的。(18:12)

俄巴底自認:像他這樣子自幼敬畏耶和華的人,不應該受到為了讓以利亞逃遁而被殺的下場。(18:12)

後來,還是藉著以利亞對俄巴底的保證,讓俄巴底有勇氣向亞哈報告找到以利亞的消息。(18:15,16)

今天,你和我豈不是也很容易存著俄巴底的心態嗎?

就像俄巴底「僕人卻是自幼敬畏耶和華」的自白:我們有自己的底線 — 對自己的敬虔、自己的奉獻、自己所能擺上的事奉,都有非常清楚的打算。

當一個情景是超過了原有的底線時,我們第一個反應就是吃驚:「僕人有甚麼罪、你竟要將我…」(18:9)!然後就是討價還價的談判:「恐怕我一離開你…」(18:12) 。

然而,對神而言:祂的呼召是有能力的、不會使有回應人後悔的。(18:16)

彼得、安得烈在打漁的時侯、放下網(可1:18)、馬太坐在稅關上時、馬上站起來、跟從了耶穌(太9:9);他們都是忙人。

如果,你和我還在等退休之後、再來思想該如何回應事奉的機會;豈不是要與俄巴底一樣,感到汗顏的無地自容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