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每日讀經 — 王上 16:29-17:24

8/17/2017 星期四 王上 16:29-17:24

「基列寄居的提斯比人以利亞、對亞哈說、我指著所事奉永生耶和華以色列的神起誓、這幾年我若不禱告、必不降露不下雨。耶和華的話臨到以利亞說、你離開這裡、往東去、藏在約但河東邊的基立溪旁…婦人對以利亞說、現在我知道你是神人、耶和華藉你口所說的話是真的。」 (王上17:1-3,24)

「禮失而求諸野」– 禮,象徵著孔子中理想文明境界;但在極度失望之中,孔子對當時上流的社會做了這個批評。

基於求學能力與機會,能夠實踐禮這種文明的自然是在朝;而有待提升的則是在野。

但朝已失禮,它本身除了仍是一種講求外表的社會高階層之外,禮對他們已經不具有實質意義。此時,所謂的野卻仍然保持著一點孔子的教誨。

聖經中與孔子的「禮失而求諸野」有不少雷同之處的是:在列王記上12到16章記載了混亂的以色利諸王之後,突然主題一轉,詳細記錄了以利亞的事蹟,開始引進了先知和君王的互動。神的話在野地得到印證。

當時以色利的景況是在一片拜巴力偶像之中(16:32)。

巴力代表自然界的恢復力量,使他們得到肥沃的土壤、牲口眾多、人丁興旺。

以利亞當著亞哈的面、直接宣告了神的審判:是耶和華掌管萬有、不是巴力使人富足。

所以,以利亞著所永生耶和華起誓,神可以把滋養大地的(夏天的)露水、和(冬天的)雨水關掉,這不是巴力可以解開的。但是,亞哈不聽。

面對著強大的反對勢力,是耶和華要以利亞逃到巴力的大本營基立溪(17:3)、西頓( 17:8)。

身為神的先知,以利亞也還得在基立溪、及西頓學習以信心仰賴耶和華供應的生活(17:5-16)。

以利亞為西頓寡婦帶來的不是飢餓、和死亡;而是麵果(17: 16)、和復活(17:22,23)。

之後,很具有諷刺性的是:真正知道「以利亞是神人、耶和華藉以利亞口所說的話是真的」,不是朝庭中的亞哈王,而是一位在巴力之鄉、野地之中的一位寡婦。

今天,基督徒不論是在中國、美國的主流社會都是弱小的少數。我們不在朝、而是在野。

同以利亞一樣的,神也把我們放在一些難處當中,讓我們留在基立溪的信心學校學習功課。

但是,我能像以利亞一樣的堅持神給我使命和信息嗎?

當我服事了像西頓寡婦一樣的一位不起眼的小人物時,我可以從其中看到神給我的肯定嗎?

2017 每日讀經 — 王上 15:1-16:1-28

8/16/2017 星期三 王上 15:1-16:1-28

「那時以色列民分為兩半.一半隨從基納的兒子提比尼、要立他作王,一半隨從暗利。但隨從暗利的民、勝過隨從基納的兒子提比尼的民.提比尼死了、暗利就作了王。…暗利用二他連得銀子、向撒瑪買了撒瑪利亞山.在山上造城、就按著山的原主撒瑪的名、給所造的城起名叫撒瑪利亞。」 (王上16:21-24)

2016的美國總統大選的競選活動非常熱鬧。一直到今天,川普的競選團隊與俄國到底打了什麼交道,都是報章雜誌分析和報導的好材料。

不論是那一個黨派、是正面、或是負面的新聞;政治評論員常常是看這些參選人的公職經驗和以前政績(tack record)。

如果列王時代也有像今天的政治新聞分析,相信暗利會成為一個很好的總統候選人。

暗利的經驗豐富:是以色列營中的元帥(16:16)。他在七日之內就平息了一場血腥的政變(16:15,18)。軍而優則從政,是順理成章、又很平穩的轉換。

暗利深得民心:以色列眾人擁載他(16:16)。

在內政上,暗利統一了分列的以色列:他把隨從提比尼的人民收服了(16:22)。

在外交上,暗利精明能幹:他僅僅用了二他連得的銀子,就以外交手腕買下了撤瑪利亞、擴張了國土(16:24)。

無論從那一個角度來看,暗利都是一位一等一的政治家。

但是,聖經對他的評語卻是:「暗利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比他以前的列王作惡更甚。因他行了尼八的兒子耶羅波安所行的、犯他使以色列人陷在罪裡的那罪、以虛無的神惹耶和華以色列神的怒氣。」(16:25,26)

今天,在道德低落、以立法來合法化墮胎、同姓戀、大麻煙、安樂死的美國,也是在行耶和華眼中看為惡的事、比以前作惡更甚、惹耶和華的怒氣。

我是不是該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這個國家的政治?

不是看經驗和政績、內政、外交、或軍事,而是用神的角度來看!

除了為這些行惡的政治人物、這個偏離神的國家禱告之外,我神聖的這一票該投給誰?

2017 每日讀經 — 王上 14:1-31

8/15/2017 星期二 王上 14:1-31

「耶羅波安對他的妻說、你可以起來改裝、使人不知道你是耶羅波安的妻、往示羅去,在那裡有先知亞希雅,他曾告訴我說、你必作這民的王。現在你要帶十個餅、與幾個薄餅、和一瓶蜜、去見他、他必告訴你兒子將要怎樣。」 (王上14:2,3)

先知是神和人之間的橋樑,當人遇到難處、又不知道該怎麼呼求神的時候,先知是很被大眾需要的人物。

有一次在巴西短宣隊佈道會後的陪談中,一位慕道友突然拿起他的手機、指著上面的照片,問我說:「你從美國加州來的,應該認識這位牧師吧!他是先知、禱告特別靈;你的禱告靈不靈?幫我兒子禱告好不好?」

雖然,我誠實的告訴他:我不認識這位先知牧師、我的禱告也不見得靈。

因為,禱告蒙垂聽是在神的主權、和求告人自己的信心;但他還是接受了我為他兒子能順利到巴西與他團圓的禱告。

同樣的,耶羅波安在他的兒子重病時,也是心神不寧的想知道將來的事會怎麼樣;這原是我們可以理解的:為人父母的常情。

可是,當我們仔細讀上下文,不難發現這裡講的是列王的興衰。所以,對耶羅波安這位看重權位的王來說,他關心的不僅是他兒子的病情、更是將來他王位的繼承問題。

亞希雅曾預言耶羅波安有朝一日能身加黃袍為王(11:29-31),而且,日後這事果然應驗了;可想而知,在耶羅波安心中亞希雅是一位很靈的先知。

但是,先知不見得會迎合權勢的喜好;耶羅波安心中自知:他為了政治上的考量,在伯持利鑄造金牛犢,陷以色列人於不義(12:25-33),他自己知道他得罪神、他也心虛,所以要他的妻換裝求見亞希雅。

然而,年老瞎眼的亞希雅、有從耶和華來的話,眼瞎心明,對耶羅波安下了非常嚴厲的審判:不但是他兒子馬上要死,而且他家的王朝保不住、子孫也都不得好死!

我們沒有看到耶羅波安的反應:他是震驚呢?悲傷呢?還是氣忿呢?

顯然,他對先知的指控:「你卻不效法我僕人大衛、遵守我的誡命、一心順從我、行我眼中看為正的事,你竟行惡、比那在你以先的更甚、為自己立了別神、鑄了偶像、惹我發怒、將我丟在背後」(13:8,9),無可辯駁;對從先知來的審判,也無話可說。

今天,我還沈迷於靈性高超的、有先知恩賜的、替我解決疑難、預言未來、禱告求醫治嗎?

難道不該先審視自己有沒有得罪神?

神是滿有恩慈、憐憫,這是沒錯;但祂也是聖潔、公義的。

面對著神,憐憫、和審判都是我可以預期的事。

2017 每日讀經 — 王上 13:1-34

8/14/2017 星期一 王上 13:1-34

「安葬之後、老先知對他兒子們說、我死了你們要葬我在神人的墳墓裡、使我的屍骨靠近他的屍骨。因為他奉耶和華的命指著伯特利的壇、和撒瑪利亞各城有丘壇之殿、所說的話、必定應驗。」 (王上13:31,32)

溥儀是中國的最後一位皇帝,他幾次的登基、和退位,都是被真正當權的人物玩弄於手掌之間的結果。

溥儀名為皇帝(他可能心也想當個好皇帝),但其實沒有皇帝的權力。他坎坷又戲劇化的一生,似乎給中國的帝王時代劃下了一個諷刺的句號。

同樣的,我們可說列王記13章中,有關兩位先知懸異離奇的記載,也是兩位想當好先知、但卻以自己的生命寫下了二個不稱職先知的模樣。

第一個先知從猶大下到伯特利、帶來了神對耶羅波安在當也鑄金牛犢犯罪(12:28,29) 的審判。

從他宣告審判的立即應驗(13:4,5),可以看出來他是一位真先知。

但是,他一時的疏忽,未察覺另一位伯特利老先知的謊言,就送掉了自己的生命(13:24)。

另一位伯特利老的先知(可能這時是位假先知)、顯然起初是跟著耶羅波安到拜金牛犢錯誤中的一位(13:11)。

他聽到了猶大來的先知那樣有光彩的事奉,想到了自己沒有果效的事奉、和日漸衰殘的身體,巴不得也能分享一些他人的光彩(13:19)。

想不到的是耶和華帶給這位老先知的話、竟是對從猶大來的那第一位先知的審判(13:21,22),而且這審判也是馬上奇蹟般的應驗了(13:26)!

現在,老先知所能做的只是為第一位先知哀哭;他羨慕之情甚至到要把自己的屍骨靠近第一位先知的屍骨(13:31),在自己死後也要沾他一點光。

然而,耶和華仍然使用老先知帶給耶羅波安同樣的審判:「因為他奉耶和華的命指著伯特利的壇、和撒瑪利亞各城有丘壇之殿、所說的話、必定應驗」(13:32),這是與他之前的事奉完全的相反!

今天,我在事奉上是警醒的嗎?

我是否也可能像猶大的先知那樣,在一件大事完成之後,就放鬆了自己的心?

在羨慕善工之時,我可能會像伯特利老的先知那樣,用不正當的手段來達到事奉的果效嗎?

2017 每日讀經 — 王上 12:1-33

8/13/2017 星期日 王上 12:1-33

「王卻不用老年人給他出的主意…對民說、我父親使你們負重軛、我必使你們負更重的軛,我父親用鞭子責打你們、我要用蠍子鞭責打你們。」 (王上 12:8,13,14)

一個月前,在忙碌的舊金山機場上,一架加拿大航空公司的飛機在降落時,誤把滑行道(taxi way)當成跑道(run way),瞄準了在滑行道等待起飛的四架載滿旅客的飛機、快要撞下去了。

就在這緊要關頭,其中一架待飛的駕駛,在無線電中呼叫:「(加航代號)他到那裡去了?這是滑行道!」;這震驚了塔台,塔台控制員立刻要求加航放棄降落,把機頭拉高,重新再降落一次。

據事後的分析,才知道只差59呎、不到10秒鐘,加航就撞到待飛的四架飛機。那時,五架客機會同時起火燃燒,傷亡人數高達千人以上,將成為世界航空史上最大的空難!

這種錯誤,對像我一樣、持有飛行執照的人來說,簡直是不可思議地、錯得離譜!

因為,滑行道與跑道是決對不可混淆的:這是教練在還沒讓學員登上駕駛座前,就一再耳提面命的大事。

為什麼一位有超過兩萬小時飛行經驗的客機駕駛員、會犯這種基本錯誤呢?

據分析,一個合理的解釋是人心中即定的「盲點」:當一個人內心已決定了一件事之後,他的眼睛就再看不到別的東西;環境中的任何資料,只是可能再加強他心中那即定的意念而已。

羅波安在要求百姓服苦役上的事上,就是陷在盲點之中。

羅波安先詢問了耆老們對這件事的議見;顯然的,他聽不進去,一直要等到那些一同與他長大的年青人道出他心中的想法後;才照著年青人的議見、對百姓說了難聽的大話,來雄壯自已的威嚴。

不料,這一舉竟惹了大禍,照成了國家的分裂:十二支派中只有猶大、和便雅憫,兩支派留下來。

這事之後,羅波安顯然在此學了一個功課,就在興兵伐亂之前、他聽了示瑪雅的勸告,因而避免了一場血腥的內戰。(12:22-24)

然而,他起初的盲點、已經使國家一分為二;他也成為以色列歷史上的一個民族大罪人。

今天,我也得好好檢討自已:我有盲點嗎?在那兒?

我能看見環境給我的警告嗎?

我能聽到聖靈的聲音?我能順從聖靈的帶領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