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每日讀經 — 王上 11:1-43

8/12/2017 星期六 王上 11:1-43

「所羅門王在法老的女兒之外、又寵愛許多外邦女子… 所羅門卻戀愛這些女子…這些妃嬪誘惑他的心… 耶和華向所羅門發怒…」 (王上11:1-3,9)

英國文豪魯益師(C. S. Lewis)在他的名著《四種愛》中提到:第一種愛是親情、 第二種愛是友誼、第三種愛是愛情、第四種愛是神的聖愛。

其中最高、最神聖的愛是神的愛。當其他三種愛昇華到聖愛時,才是被愛的對方真正所需要的那種堅定的、誓約的愛情。

然而,愛被私慾蠶食後,不可能會昇華,而是從誓約的愛、墜落到尋樂趣、美色、及情慾當中的低等的愛。

很不幸的,所羅門在愛的過程中,就是一路走下坡;他尋找的不是真愛,反而把原有的愛,蠶食、降底了。

「大衛..生了兒子、給他起名叫所羅門。耶和華也喜愛他。就藉先知拿單賜他一個名字叫耶底底亞、因為耶和華愛他」(撒下12:24,25):所羅門生下就是特別蒙神的聖愛眷顧的人。

「所羅門愛耶和華、遵行他父親大衛的律例」(3:3):所羅門一開始也以愛來回應神的聖愛。

但當所羅門所羅門的王室興盛、名聲遠播、財富增加了以倣後,他開始放縱情慾,心思意念就漸漸被這些寵愛的妃嬪佔滿了。

當愛的中心從聖愛走向愛情、甚至淪落到情慾上的滿足時,神就不在他的生活之中了。

之後,「不遵守神所吩咐你守的約和律例」(11:11a) 就是會很自然的事情。

「我必將你的國奪回、賜給你的臣子(11:11b)」就成了羅門所羅門王室的下場。

今天,我還在尋找我心中最嚮往的愛嗎?那該是那一種愛?

我是以神的聖愛來做我其他愛的基礎、還是以其他的愛來沖淡了神的聖愛?

2017 每日讀經 — 王上 10:1-29

8/11/2017 星期五 王上 10:1-29

「對王說、我在本國裡所聽見論到你的事、和你的智慧、實在是真的…你的臣子、你的僕人、常侍立在你面前、聽你智慧的話、是有福的。耶和華你的神是應當稱頌的、他喜悅你、使你坐以色列的國位,因為他永遠愛以色列、所以立你作王、使你秉公行義。」 (王上10:6-9)

誰是世界上最有錢的人?前一陣子,貝佐斯(Bezos, 亞馬遜公司的總裁),因亞馬遜的股票上漲,而登上世界上最有錢的寶座。

但是不到六個小時,亞馬遜的股票又跌回去了,貝佐斯的寶座又還給了前微軟公司的總裁、比爾蓋茨。

為什麼報章雜誌對這一則新聞特別有興趣?顯然這也是社會大眾的興趣。

同樣的,當我們讀到列王紀上第十章時,難免對所羅門的財富印象深刻:「所羅門每年所得的金子共,有六百六十六他連得。另外還有商人、和雜族的諸王、與國中的省長、所進的金子」(10:14)。

六百六十六他連得的重量為約73,260磅,目前市價為15億美元;年收入15億美元、實在是個驚人的數字!

如果今天的新聞記者來採訪所羅門的話,他的財富必然是報導的主題。

然而,聖經卻用了一個外邦人,示巴女王的到訪、和她的評語,道出所羅門真正的豐富:「你的智慧、實在是真的.. 你的臣子、你的僕人、常侍立在你面前、聽你智慧的話、是有福的」。

示巴女王是不是因為自己也很有錢(10:2,10),所以才不太注意所羅門的財富呢?

不是的!「將事察清、乃君王的榮耀」(箴25:2) 。

示巴女王知道:一個君王要將事察清的困難。所以,她對所羅門的智慧,大為震驚。

同時,藉著示巴女王的口、把所羅門在豐富中的最重要的原因、和信息帶出來了:「耶和華你的神是應當稱頌的、他喜悅你、使你坐以色列的國位,因為他永遠愛以色列、所以立你作王、使你秉公行義」。

今天,我關心的是什麼?我羨慕的是什麼?

如果一位外邦人都知道在豐富之中,要追求的是智慧、要稱頌的是耶和華我的神;那我又該如何呢?

2017 每日讀經 — 王上 9:1-28

8/10/2017 星期四 王上 9:1-28

「倘若你們和你們的子孫轉去不跟從我、不守我指示你們的誡命律例、去事奉敬拜別神、我就必將以色列人從我賜給他們的地上剪除。並且我為己名所分別為聖的殿、也必捨棄不顧,使以色列人在萬民中作笑談、被譏誚。這殿雖然甚高 將來經過的人必驚訝、嗤笑、說、耶和華為何向這地和這殿如此行呢。人必回答說、是因此地的人離棄領他們列祖出埃及地之耶和華他們的神、去親近別神、事奉敬拜他.所以耶和華使這一切災禍臨到他們。」 (王上9:6-9)

前一陣是畢業典禮的季節,對家人及親友來說,那真是一個慶祝的場合;對畢業生本人來說,也是一個要開始面對新的現實的時刻。這從英文的Commencement 的直譯是「開始」而不是「畢業」看得出來。

同樣的,在所羅門建殿和獻殿的高潮之後,耶和華向他第二次顯現,也是一方面對他的肯定、另一方面對他的警惕:以色列將要開始面對新的現實和責任。

既使所羅門的王室、及國力是那麼的深厚與輝煌,神對所羅門王朝的統治和保守還是帶有條件的 — 9:6 開始的「倘若」、就是看所羅門對耶和華的忠心是不是像他的父親大衛一樣(9:4)。

「你們和你們的子孫」:這不只是所羅門的全家、也是他以後子子孫孫的全家所要警醒的(9:6)。

耶和華雖然是有豐盛的慈愛,但他也是一位要施行公義審判的神。得應許、或審判這完全還是看所羅門和他子孫是否遵守誡命律例而定,既使聖殿也不見得是神保守的保證(9:7)。

最令人驚心的是:神可以使用不認識神的外邦人(萬民)來指出以色列人被剪除的原因:「人必回答說、是因此地的人離棄領他們列祖出埃及地之耶和華他們的神、去親近別神、事奉敬拜他,所以耶和華使這一切災禍臨到他們」(9:9)。

但是,以色列人自己卻渾然不覺地仍然陶醉在高大雄偉的聖殿上(9:8)。

讀過舊約的人都知道,耶和華對所羅門所提的這些警告,過了不久,都一一地應驗了!

今天,我們也常常習慣於我們舒適的環境當中。

我們也容易把世界上的成就及享樂當成神與我們同在的指標 我們只要神的恩典、而忽略了神誡命和律例。

求神讓我們及早面對事實,不要重蹈以色列人的覆轍:被外邦人指出我們的不是!

2017 每日讀經 — 王上 8:37-66

8/9/2017 星期三 王上 8:37-66

「論到不屬你民以色列的外邦人、為你名從遠方而來、(他們聽人論說你的大名、和大能的手、並伸出來的膀臂)向這殿禱告、求你在天上你的居所垂聽、照著外邦人所祈求的而行、使天下萬民都認識你的名、敬畏你像你的民以色列一樣, 又使他們知道我建造的這殿、是稱為你名下的。」 (王上8:41-43)

對有些初信耶穌的基督徒來說,禱告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但是我們也聽過,有些還沒有信的朋友們,他們的禱告也蒙神的垂聽 — 這有沒有聖經的根據?

列王記上8章所記載的所羅門在獻殿的禱告,是聖經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禱告。它不僅內容長(8:22-53)、而且豐富。

這個禱告,從神在大衛之約的信實(8:22-26)開始、在神應許摩西的實現結束(8:53)。其中又包括了人神的赦免和對禱告的垂聽(8:27-30)、及一連串的祈求:

(1)鄰舍間罪的判定(31,32)、
(2)戰敗後的認罪(33,34)、
(3)久旱不雨時的認罪(35,36)、
(4)飢荒、災禍時的認罪(37-40)、
(5)外邦人的禱告(41-43)、
(6)爭戰得勝的祈求(44,45)、
(7)在被擄時人面前的憐恤(46-50)。

這七個禱告,後來都應驗在以色列的歷史之中。

其中(5),對求外邦人禱告蒙應允的祈求是非常的特別,因為只有這個祈求沒有牽涉到罪與赦免。

它的要點是「使天下萬民都認識你的名、敬畏你(43)」,這些外邦人「聽人論說你的大名、和大能的手、並伸出來的膀臂( 42)」。

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這些慕道友們,因為聽到了我們的見證,他們就向神禱告。

神不先看這些人的罪、並照他們所祈求的而行。因而,這些慕道友們後來也向我們一樣認識神的名、敬畏神,而歸向神。

所羅門的這個禱告顯然是摸著了神的心意、蒙神悅納的。

傳福音的大使命原來不是從馬太褔音28章開始、而是在整本聖經中,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現和強調的。

求神用我來在朋友當中聽人論說我的大名、和大能的手、並伸出來的膀臂。

今天,我是否也該為慕道友可以自己禱告而禱告呢?我也可以常常鼓勵慕道友禱告吧!

2017 每日讀經 — 王上 8:1-36

8/8/2017 星期二 王上 8:1-36

「那時所羅門說、耶和華曾說、他必住在幽暗之處。我已經建造殿宇作你的居所、為你永遠的住處。王轉臉為以色列會眾祝福,以色列會眾就都站立。」 (王上8:12-14)

上個月,年邁的母親結束了她住在老人公寓的十七年生涯、搬到我家、以便就近照顧。我與妻子開了一部小卡車,到洛山磯把母親的傢俬整理好、搬下來。

當我用手推車,把最後一趟箱子裝上卡車時;突然想到了:今後不可能再到這個地方了 – 十多年來,常常開長途車、或搭飛機再轉三趟公車,辛苦來到的地方。

這時,心裡的感受不是被解脫的快感;而是一絲的惆悵與感傷:這裡的路、人(許多母親的老友)、和物,曾是我生命中所熟習的,但馬上就會成為不再看到的回憶!

豈不是嗎?落葉歸根,人的一生不但是時間流逝的累積,也常常是與他所處的地方連在一起的回憶。

一個地方,讓我們想到了許多與它相關的人與事,那才是我們心所懸戀的。

神知道地方對人的重要性。所以,神雖然是無所不在,但祂還是樂意選擇一個固定的地方,做為與人同在的象徵。

「耶和華曾說、他必住在幽暗之處」就說明了耶和華的住處,不是人所知、可以到的。

「我已經建造殿宇作你的居所」是所羅門照著耶和華的旨意,在祂所指定的地方、為祂所建的聖殿。

「為你永遠的住處」是所羅門的心願,日後也成了以色列人對聖殿的了解、對聖殿的重視、和執著。

「其實至高者並不住人手所造的」(徒7:48),聖殿的建造其實是神為了人、不是人為了神!

是的,我們是需要一個固定的地方來敬拜神、親近神;讓我們可以習慣性的由這個地方、來連想到神的同在、同行天路客的陪伴。

但我們卻不可以認為進入聖殿(或今天的教會),就可以劫持神、要求神的同在與祝褔:「耶和華阿、誰能寄居你的帳幕?誰能住在你的聖山?就是行為正直、作事公義、心裡說實話的人」(詩15:1,2)。

聖殿是好的;但更不可缺的豈不是在聖殿中敬拜神的人 – 就是你和我 – 可以把神的聖潔、正直、公義、和誠實,在生活中行出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