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9/2016 星期二 羅馬書 15:20-33
「因為馬其頓、和亞該亞人樂意湊出捐項、給耶路撒冷聖徒中的窮人。這固然是他們樂意的,其實也算是所欠的債。因外邦人、既然在他們屬靈的好處上有分、就當把養身之物供給他們。」 (羅 15:26,27)
古時的文明、禮儀原來是由宮廷、和士大夫發展出來的。但在春秋戰國時代,朝廷的言行舉止中已經找不到這些品格了。
孔子對這個現象的評語是:「禮失而求諸野」。在鄉野民間的百姓,保存著這些傳統還比朝庭的好呢!
對福音的接受程度,在猶太人和外邦人的差別上,幾乎也可以用禮失而求諸野來形容。
保羅在羅馬書9-11章中,對這個問題有深入的講解。
但保羅不停在禮失而求諸野的無奈當中,他更進一步對外邦人和猶太人在福音裏的關係,也有語重深長的勸勉。(11:11-24)
這些勸勉的實踐,馬上在15章中就可以看到了。
耶路撒冷有猶太藉的窮人;這是滿有諷刺性的。因為,在我們最近的主日信息中,還提到「在你們中間沒有窮人了」(申15:4)。
既使在猶太人中間真的有窮人;這也應該是猶太人先要發揮同胞之情,來幫助猶太藉的窮人。(申15:1-18)
然而,馬其頓、和亞該亞的外邦人,從保羅得知在耶路撒冷基督徒的窘困後,就樂意地把他們自己養身之物拿出來,供應在遠方耶路撒冷基督徒的需要。
這實在是個美好的見證:「因他們的過失、救恩便臨到外邦人、要激動他們發憤。若他們的過失、為天下的富足、他們的缺乏、為外邦人的富足.何況他們的豐滿呢?」(11:11,12)
馬其頓、和亞該亞人的這個見證,也證明了申命記中的「希伯來人」(申15:12),在新約的時代中,就是基督徒。
新約的信心團體—教會,已經取代了猶太人的民族關念;舊約中所有對選民的應許,都可用在今天的基督徒和教會上。
這是多麼偉大、榮耀的事實!
你我與這事實有多直接的關係、馬其頓、和亞該亞人的見證對我們有多大的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