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 每日讀經 — 馬可福音15:29-36

3/2/2019 星期六

「從那裡經過的人辱罵他、搖著頭說、咳、你這拆毀聖殿、三日又建造起來的,可以救自己從十字架上下來罷。祭司長和文士也是這樣戲弄他、彼此說、他救了別人、不能救自己。以色列的王基督、現在可以從十字架上下來、叫我們看見、就信了。那和他同釘的人也是譏誚他。」 (馬可福音15:29-32)

作主門徒的道路是「背起十字架、來跟從耶穌」(8:34);但照世人價值觀的標準卻是如果不幸的在十字架上、有辦法的話就儘量趕快下來吧!

當主耶穌自己被釘在十字架時,不論是從那裡經過的人、祭司長和文士、甚至在耶穌旁邊和祂同釘的人,他們不約而同所說的一句話就是:「可以救自己從十字架上下來罷!」「現在可以從十字架上下來!」。

但他們不是為耶穌的好處著想的、而是在辱罵、戲弄、和譏誚祂。因為他們的邏輯是沒有人會自願上十字架;而且,在十字架上的人、沒有一個人不會不願意早一點下來。

因為十字架是一個致命的刑罰,上十字架、和下十字架是死和生的分別;所以,這些譏笑耶穌的人用「救自己」來形容下十字架這個可能性。

然而,主耶穌來到世界的目的不是「救自己」,因為這裡的救是身體、氣習上的救;他上十字架的目的是為了「救世人」,但這個救卻是身體、靈魂、全人的拯救。

這些譏誚在十字架上的耶穌的人,也知道這一切的發展,都是為了「叫我們看見、就信了」(15:32) ;但是,他們卻執意選擇了不信。

他們的不信、不只是不相信在那一刻主耶穌不會從十字架上下來;而是從內心裡定意選擇不相信主耶穌所行的一切事蹟、和祂所說的一切話語。

如此來看,這些不信的人所犯的罪正是他們原先指控主耶穌的罪 — 那是僭妄的話、褻瀆神的罪。(14:64)

他們對「救」的了解只對了一半:對人來說、救自己是不可能的;對耶穌來說、救自己不是衪的使命。

人需要被救、而耶穌願意救;問題是在人信祂嗎?

對信耶穌的人來說,十字架不止是對罪的刑罰、也是戰勝罪的標誌。

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背起我們的十字架、來跟從主耶穌的原因。

— 2019 每日讀經 — 馬可福音15:21-28

3/1/2019 星期五

「有一個古利奈人西門、就是亞力山大和魯孚的父親、從鄉下來、經過那地方、他們就勉強他同去、好背著耶穌的十字架。」 (馬可福音15:21)

聖經實在是一本令人百讀不厭的書,因為它告訴我們的、不止是人該怎麼活在這個世界上的原則;在字裡行間、也經常隱藏著一些平常不令人注意的珍寶。

當我們找到這些寶藏時,不但是興奮、對其中的真理教訓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馬可福音對背耶穌十字架的古利奈人西門的描述,對我來說、就是一個這樣的例子。

「有一個古利奈人西門、就是亞力山大和魯孚的父親、從鄉下來、經過那地方…」(15:21) 的用字和結構與第一章耶穌的召門徒非常相似:「耶穌順著加利利的海邊走、看見西門、和西門的兄弟安得烈…把父親西庇太…」(1:16,20)。

兩段都提到了父親、都提到了兩個弟兄;甚至兩個同叫西門的人。一個是被耶穌呼召來跟隨耶穌的門徒,另一個是被人勉強背著耶穌的十字架的人。

在實事的行動上、這位古利奈人西門卻是、在那個西庇太的兒子西門三次不認主、遠遠看著主的受苦,卻不敢、也不知道要做什麼的時候,他在跟隨耶穌、甚至背著耶穌的十字架在跟隨耶穌!

而那位做主門徒的西門,雖然知道主說過:「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8:34),在那最重要的時刻、卻不知道到那裡去了!

所以,從這其中的含義來看,是不是西門彼得在這裡是一個失敗的門徒;而古利奈人西門卻是真正去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耶穌的門徒呢?

其實不止西門彼得,就連另一對兄弟雅各和約翰(1:19)、也曾經要求當耶穌得國的時候,要坐在耶穌的左右。但沒想到的是:耶穌卻以上十字架來得祂的國。

那麼,耶穌十字的兩邊、應該是要留給雅各和約翰的了;但到時候、他們也不知道到那裡去了!

同樣的,我們跟隨主耶穌、不只是為了分享衪的榮耀和權能、也是得要準備跟隨主耶穌在十字架道路的苦難。

古利奈人西門雖然是被勉強去跟隨主耶穌的;但在那個時辰,他成為世代基督徒的榜樣。

今天你我又該怎麼樣的背起我們的十字架、來跟從主耶穌呢?

— 2019 每日讀經 — 馬可福音15:16-28

2/28/2019 星期四

「他們給他穿上紫袍、又用荊棘編作冠冕給他戴上,就慶賀他說、恭喜猶太人的王阿。」 (馬可福音15:17,18)

從兩年服兵役的經歷中,我可以體會到人在那枯燥乏味的部隊生活中、一心想要尋找一些那平常缺少的變化及高潮的渴望。

但是,養軍隊是為了作戰、本來就是一項嚴肅的事;而且,軍隊講究服從,在歡笑做樂的場合、很容易不小心的就讓它失去了該有的分寸,而影響到對官長威嚴該有的尊重。

於是,古今中外有不少在軍中就縱容違反道德、法律的事件,只要那受害者不是軍中的人就可以了。

就是因為一群人共同的作惡犯罪,他們反而會覺得彼此更加親蜜連心;同時,個人的罪惡感也因為有眾人集體的承擔、而減輕了很多。

耶穌在彼拉多衙門的受侮辱、就是在這種狀況之下進行的:首先,他們煞有其事的叫齊了全營的兵;然後,他們給耶穌穿上紫袍、又用荊棘編作冠冕給耶穌戴上。

紫袍、冠冕都該是君王的裝束;全營的兵丁也表示了場面的慎重。

對那些兵丁來說,這是在那段窮極無聊日子當中、難有的高潮;在官長默許的情況下、他們也放心大膽的把這件官長的交辨事情、推到他們能想像、能做到的極至。

他們慶賀耶穌說:恭喜猶太人的王阿!– 在無意的調侃下,他們倒說出了耶穌真正的身份。

然而,他們以為那只是遊戲、數落在羅馬帝國之下那弱不禁風猶太人;但今天我們知道,在屬靈中得到神應許的、都是天國的子民,而耶穌是那真正的大君。

他們戲弄耶穌,拿一根葦子、打他的頭、吐唾沫在他臉上屈膝拜他,在別人的痛苦和羞辱中、他們自得其樂;但沒想到的是自己成為應驗舊約預言(如詩22) 的器皿。

耶穌不為所動,一位終將得勝的榮耀君王,甚至在受苦、犧牲的時候、還是一位得勝的主。

所以,對我們這些跟隨他的人,這也意味著在向困境中得勝的路程中,受苦、犧牲也是我們必需要面對的事實。

— 2019 每日讀經 — 馬可福音15:1-15

2/27/2019 星期三

「只是祭司長挑唆眾人、寧可釋放巴拉巴給他們。彼拉多又說、那麼樣你們所稱為猶太人的王、我怎麼辦他呢。他們又喊著說、把他釘十字架。彼拉多說、為什麼呢、他作了甚麼惡事呢。他們便極力的喊著說、把他釘十字架。彼拉多要叫眾人喜悅、就釋放巴拉巴給他們、將耶穌鞭打了、交給人釘十字架。」 (馬可福音15:11-15)

在耶穌受審的過程中,彼拉多希奇的追問(15:4,14)、祭司長的告狀(15:3) 及挑唆(15:11)、和眾人極力的喊叫(15:14),與耶穌沈默不語的安靜成為強烈的對比。

世界上的爭戰是講求陣容、聲勢,人多勢眾、聲嘶力竭就覺得自己有理、站上風、得勝利;但屬靈的爭戰卻不是靠聲音的大、而是看那人所站的位置。

巴拉巴 (Barabbas) 是拉巴(bar, 兒子之意)和阿巴(abbas,父親或阿爸之意)的合音字;巴拉巴就是指父親的兒子,巴拉巴的父親、和巴拉巴、及我們一樣,都是罪人。

耶穌是人子、因為祂道成肉身、成為人的樣式;但祂也是神子、神豐盛榮耀形象完完全全的彰顯。

所以,當彼拉多應著眾人的要求、為了討眾人的喜悅,他把巴拉巴釋放了、把耶穌送上了十字架時,他所做的實際上是用神的兒子、來換一個人的兒子。

那個人的兒子是有罪的殺人犯,而神的兒子卻是無辜、代別人的罪者。

這一切、不但在安靜與吵嚷上的對比,也是在無辜與有罪、公義和不合理、人子及巴拉巴的對比。

耶穌是君王,連彼拉多也都承認了(15:2);但他卻不委身於王、反而要把這位王釘在十字架上。

今天,我們再來看這個事件時,也得問一問自己:我對這位王的態度是如何呢?

做為一個跟隨主的門徒來說,我只有一個選擇:跟隨祂到底,因為我就是那位原來得上十字架的巴拉巴,一個罪人的兒子、也是犯了罪的罪人的兒子。

— 2019 每日讀經 — 馬可福音14: 66-72

2/26/2019 星期二

「彼得就發咒起誓的說、我不認得你們說的這個人。立時雞叫了第二遍,彼得想起耶穌對他所說的話、雞叫兩遍以先、你要三次不認我。思想起來、就哭了。」 (馬可福音14:71,72)

耶穌被賣的一夜,在大祭司院子裡受審的不止耶穌一個人;照馬可福音的記載、彼得也同樣的遭受了審判。

審問耶穌的是大祭司、審問彼得的是大祭司的使女及旁邊站著看熱鬧的人;耶穌不回答大祭司的指控、彼得卻三番兩次的立刻否認使女對他的指控;好些人做假見證指控耶穌、但指控彼得的卻是單數(使女、及14:69b的一黨都是單數)。

使女是侍候大祭司的僕人、彼得是跟隨耶穌的門徒;大祭司對耶穌的指控罪名是錯的、使女對彼得的指控罪名是對的;耶穌的信實在指控中再一次的得到證明、彼得的軟弱及失敗也在三次的否認中一再的得到證明。

彼得對耶穌的跟隨到大祭司的院子裡就停下來了;而耶穌對父神的順服從客西馬尼、到大祭司和彼拉多家、一直到上了十字架,沒有中斷過。

耶穌所要背負的罪名是「該死的罪」(14:54)、人惟恐躲之不及的心態是可以了解的。門徒不願意、也沒有勇氣分擔主耶穌的苦難,在這時侯捨己、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跟隨耶穌、只是一個理論;等別真正面對考驗的時代、自我所有的本性都出現了。

徒主耶穌和門徒的這些反應,我們很快就能對比出來、誰是我們的榜樣、誰是我們的禁誡。

然而,從彼得聽到雞叫時的淚水,我們也再一次的得到了安慰;即使我們有軟弱、那認罪悔改的門一直還是開的。

今天如果沒有耶穌寶血的遮蓋、沒有一人能承擔仇敵對我們的控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