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 每日讀經 — 馬可福音15:1-15

2/27/2019 星期三

「只是祭司長挑唆眾人、寧可釋放巴拉巴給他們。彼拉多又說、那麼樣你們所稱為猶太人的王、我怎麼辦他呢。他們又喊著說、把他釘十字架。彼拉多說、為什麼呢、他作了甚麼惡事呢。他們便極力的喊著說、把他釘十字架。彼拉多要叫眾人喜悅、就釋放巴拉巴給他們、將耶穌鞭打了、交給人釘十字架。」 (馬可福音15:11-15)

在耶穌受審的過程中,彼拉多希奇的追問(15:4,14)、祭司長的告狀(15:3) 及挑唆(15:11)、和眾人極力的喊叫(15:14),與耶穌沈默不語的安靜成為強烈的對比。

世界上的爭戰是講求陣容、聲勢,人多勢眾、聲嘶力竭就覺得自己有理、站上風、得勝利;但屬靈的爭戰卻不是靠聲音的大、而是看那人所站的位置。

巴拉巴 (Barabbas) 是拉巴(bar, 兒子之意)和阿巴(abbas,父親或阿爸之意)的合音字;巴拉巴就是指父親的兒子,巴拉巴的父親、和巴拉巴、及我們一樣,都是罪人。

耶穌是人子、因為祂道成肉身、成為人的樣式;但祂也是神子、神豐盛榮耀形象完完全全的彰顯。

所以,當彼拉多應著眾人的要求、為了討眾人的喜悅,他把巴拉巴釋放了、把耶穌送上了十字架時,他所做的實際上是用神的兒子、來換一個人的兒子。

那個人的兒子是有罪的殺人犯,而神的兒子卻是無辜、代別人的罪者。

這一切、不但在安靜與吵嚷上的對比,也是在無辜與有罪、公義和不合理、人子及巴拉巴的對比。

耶穌是君王,連彼拉多也都承認了(15:2);但他卻不委身於王、反而要把這位王釘在十字架上。

今天,我們再來看這個事件時,也得問一問自己:我對這位王的態度是如何呢?

做為一個跟隨主的門徒來說,我只有一個選擇:跟隨祂到底,因為我就是那位原來得上十字架的巴拉巴,一個罪人的兒子、也是犯了罪的罪人的兒子。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