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 每日讀經 — 馬可福音14: 53-65

2/25/2019 星期一

「大祭司起來、站在中間、問耶穌說、你甚麼都不回答麼,這些人作見證告你的是甚麼呢。耶穌卻不言語、一句也不回答。大祭司又問他說、你是那當稱頌者的兒子基督不是。耶穌說、我是,你們必看見人子、坐在那權能者的右邊、駕著天上的雲降臨。」 (馬可福音14:60-62)

一個動人的故事、一部好的劇本,除了情節的發展是緊張刺激、高潮迭起之外;在緊張中還會有滑稽,刺激外還不忘反諷。

雖然四本福音書都很忠實的記載耶穌被審的過程,然而我們在其中、似乎也可以看到一些頗具戲劇化的諷刺。

好些人作假見證控訴耶穌,但在那些假造控訴的罪名當中、卻不約而同的指向一個共同的結論 — 就是耶穌真正的身份是:那位道成肉身的神。

聖殿的被毀、原是在舊約先知書所預言到的(如耶7:12-15) ;但那真正動手去拆毀聖殿的到底是誰呢?不是沒有提到、就是暗示著耶和華自己。所以,當有人控訴耶穌拆毀聖殿時,也暗示了耶穌的神性及崇高的地位。

另外,當人用:拆毀人手所造的殿時,「人手所造的」這幾個字、在舊約裡是常常用來指著偶像說的。所以,這些控訴耶穌的人、又好像把自己定了罪 — 他們己經把聖殿當成了偶像來敬拜、卻不認識聖殿真正的主人、耶穌基督。

然而,最有戲劇化效果的就是:從審問耶穌大祭司自己口中說出來的話,「你是那當稱頌者的兒子基督不是?」

那當稱頌者就是神、基督是神的兒子、而耶穌就是那基督!所以,對耶穌的身份最直接了當的標準答案、居然是從審問耶穌的大祭司自己口中說出來的!

今天盡管世界上有不少人、絞盡心思的來反對耶穌,但正是因為所擺上的那些亳無用處精力、他們也不自覺的趨近了那惟一的標準答案。

耶穌的回答很簡潔:「我是!」。

只有自有永有的神才是「我是」,因為祂是超過一切榮耀的萬王之王、萬主之主;我是後面所接的任何形容詞、或名詞都把神局限了、都不對!

主耶穌就是我是,所以今天我對主耶穌除了順服、敬拜之外,也不能再有其他的選擇了。

— 2019 每日讀經 — 馬可福音14: 43-52

2/24/2019 星期日

「猶大來了、隨即到耶穌跟前說、拉比、便與他親嘴。他們就下手拿住他。旁邊站著的人、有一個拔出刀來、將大祭司的僕人砍了一刀、削掉了他一個耳朵。」 (馬可福音14:45-47)

在耶穌被捉拿的整個過程當中,耶穌本人的沈著、鎮靜與門徒的緊張、慌亂成了一個強烈的對比。

在聖經的記載當中,猶大是惟一與耶穌親嘴的門徒;雖然這對門徒來說、這是不尋常的舉動。但親嘴這原是接納彼此的親密行為、在那時候卻成為那個賣主的暗號!

另外的一位門徒(除了約翰福音指名道姓的指出那是彼得之外、其他三本福音書對此都很含蓄)、居然拔出刀來、削掉了大祭司僕人的一個耳朵!

最後,那位披著麻布的少年人,竟然為了逃之夭夭、赤著身子、連衣服也不要了!

這三個位原本都是跟隨主耶穌的人、但他們與門徒該有的形象、言行舉止卻差了何其的多;雖然賣主的只是猶大,但其他二個人在耶穌被捉拿的當時、也做了與他們身份非常不合的事。

不但是耶穌的門徒不稱職;連大祭司的僕人因少了一個耳朵、那麼他也在事奉聖殿的崗位上失去了他該有的身份和地位。(利21:18)

只有主耶穌冷靜的對捉拿祂的人說:「你們帶著刀棒、出來拿我、如同拿強盜麼。我天天教訓人、同你們在殿裡、你們並沒有拿我,但這事成就、為要應驗經上的話。」(14:48,49)

這些描述的每一個細節、都讓我們看到:在服事主的身份、和條件上,我們都像那一夜的眾人一般、沒有一個人是配得做主的門徒,也沒有有一個人是值得主為他上十字架!

然而,主耶穌還是立意向十字架走上去;那我們今天該怎麼樣的來回應祂為我們所做的呢?

— 2019 每日讀經 — 馬可福音14: 37-42

2/23/2019 星期六

「耶穌回來、見他們睡著了、就對彼得說、西門、你睡覺麼。不能儆醒片時麼。總要儆醒禱告、免得入了迷惑,你們心靈固然願意、肉體卻軟弱了。耶穌又去禱告、說的話還是與先前一樣。」 (馬可福音14:37-39)

在服兵役、新兵訓練的時候,非常惱人的一件事就是:夜間要被輪流排去站哨兵崗。白天出操、服苦役己經是非常的累,夜晚睡覺的每一分鐘、都是特別令人珍惜的;但過一陣子半夜正酣時,就得被叫醒去營門口站二小時的崗。

在拖著疲乏的步子,經過班長、排長的臥舖時,心裡很不服氣:這些人白天只動嘴巴,晚上還可以蒙頭大眠睡,真是太不公平了!

但在屬靈的層面上卻不是如此。主耶穌帶著彼得、雅各、約翰三個門徒同去客西馬尼禱告,過了一陣子,他們三個都睡著了;但耶穌卻只對彼得說「西門、你睡覺麼?」。

這豈不是意味著屬靈帶頭的人、在儆醒禱告上要付上比眾人更多的代價嗎?但是,接下來的幾個動詞:「儆醒禱告、免得入了迷惑…」卻是複數形態的。

所以,我們也無法把儆醒的責任、交給了在屬靈帶領我們的人,而忘記了自己該做的。

耶柔米在這段經文的注釋寫到:「如果基督沒有賜予我們恩典,那麼我們裡面的猶大就會背叛主:如果基督離我們遠了一點,我們裡面的彼得就會睡著了。」

是的,如果沒有聖靈的工作,我們肉體的本質與賣主的猶大、和不認主的彼得沒有不一樣的地方。

雖然在心態和意志上、或許有警醒的心志,但我們心靈固然願意、肉體卻軟弱了。

警醒不是一項分辨對與錯的過程、而是順服主教訓的行動。

— 2019 每日讀經 — 馬可福音14: 32-36

2/22/2019 星期五

「對他們說、我心裡甚是憂傷、幾乎要死。你們在這裡、等候儆醒….他說、阿爸、父阿、在你凡事都能。求你將這杯撤去,然而不要從我的意思、只要從你的意思。」 (馬可福音14:34,36)

記不得是長輩教的、還是從書上看來的;但從小我就有一個「男兒有淚不輕流」的觀念。

所以,失望、痛苦只能藏在心裡,在他人的前面總要保持個男子漢的氣概。

這個觀念影響到了之後對自我的看法、及交朋友的態度;非常不願意在好朋友面前承認自己的需要。

然而,第一次讀到主耶穌在客西馬尼、上十架之前,心裡最難過、憂傷之時,不但帶著彼得、雅各、約翰同去;而且邀請他們與主一起儆醒。當時的感受是深刻的、震撼的。

主耶穌是位完全的人,衪不但在道德、品格、能力上是完全的;在情緒、感性上也是完全的。如果主耶穌在甚是憂傷時都需要有人陪伴,何況是我呢?

雖然門徒們失去他們陪伴主最需要他們的時刻,但聖經卻留給我們一些體會主心意的空間。

主耶穌很少為自己求過任何事,但祂這個簡潔的禱告:「然而不要從我的意思、只要從你的意思」,卻成了我們向神祈求的最好的禱詞。

完全的順服、完全的交託;既使是在沒有一個他人能夠分擔的時候,主總是在那裡。

不再是好漢打落牙和血吞的豪情;而是願意把自己的軟弱與弟兄們一起分擔的安全感。

有勇氣把自己打開,接受弟兄姊妹的關心和代禱;這也是對主有信心的表現。

— 2019 每日讀經 — 馬可福音14: 26-31

2/21/2019 星期四

「彼得說、眾人雖然跌倒、我總不能。耶穌對他說、我實在告訴你、就在今天夜裡、雞叫兩遍以先、你要三次不認我。彼得卻極力的說、我就是必須和你同死、也總不能不認你,眾門徒都是這樣說。」 (馬可福音14:30,31)

彼得三次不認主、是基督徒耳熟能詳的故事,而且四本福音書都對這件事有詳細的記載,可見得這實在是件很重要的事。

明顯的,彼得在這個事件中、是一個過於自信的負面榜樣;而耶穌的仁慈、與寬容是我們所要牢記在心的。

但另一方面,我們也知道:馬可不是十二使徒之一,他是彼得屬靈的兒子(彼前5:13);而馬可福音是彼得口述,馬可記錄的。

照一般的想法,彼得應該不會這麼毫無隱瞞的把自己最丟臉的事、在馬可福音中完完整整的講出來。

據考證、馬可福音是四福音書卷中最早成書的;如果馬可福音不記下這筆的話,說不定其他的三本福音書也有可能略過不記的。

所以,彼得把他自己的失敗記載下來、並不是只要我們了解到而耶穌的寬容、與信實而己;也是要我們從他的軟弱中學到我們該學的功課。

事實上,不僅是彼得一個人對自己有「我就是必須和你同死、也總不能不認你」的把握,其他在場的門徒們都是如此,因為接下來的一句話就是「眾門徒都是這樣說」(14:31)。

照此來看,我們不能只是隔岸觀火的、來數算彼得的不是;其實,照你我的本性,我們沒有一個人在危難當中、有不會不認主的把握。

如果我的軟弱、可以成為別人的幫助的話,求主給我足夠的勇氣,來把自己當成一臺戲、給世人和天使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