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 每日讀經 — 馬可福音14: 22-25

2/20/2019 星期三

「他們喫的時候、耶穌拿起餅來、祝了福、就擘開遞給他們說、你們拿著喫,這是我的身體。又拿起杯來、祝謝了、遞給他們,他們都喝了。耶穌說、這是我立約的血、為多人流出來的。」 (馬可福音14:22-24)

擘餅可以記是基督徒最經常參與的禮儀了。在擘餅聚會時,帶領的人總是會再一次的背誦這兩句經文:「你們拿著喫,這是我的身體…這是我立約的血、為多人流出來的」。

所以,我們都早己習慣這些步驟、經文、以及型式;多半的時候,我們機械式的跟著大家做那該做的事–吃和喝,也不太去深思、默想為什麼我們需要一再重覆的擘餅。

但如果我們回到最後晚餐桌邊的門徒們的場景,可能對它的意義會有多一點的體會。

對當時的門徒來說,吃餅、喝杯雖是每天晚餐必行的平常事;但那天是愈越節的晚餐,是一家人團圓過節的大日子,主耶穌邀請了門徒們在耶路撒冷一起過節、的確是有它特別之處。

更甚的是:主耶穌才剛剛告訴了他們:「你們中間有一個與我同喫的人要賣我了」(14:18),在這個情況下,他們的心情該是憂愁、驚慌的。

現在主耶穌又說:擘開的餅是祂的身體、祝謝的杯是祂立約的血,這豈不是更令人驚慌失措了!

他們雖然當時不懂這是什麼意思,但這些話的碓留給他們從深的印象,所以,馬太、馬可、路加三本福音書都對這有詳細的記載。顯然,後來他們真的了解其中的意義和重要性。

然而,後世的人是反過來的理解擘開:我們先被告知擘開這件事的重要性、及意義;但卻缺少了當時門徒的憂愁、慌張、以及震驚的情緒。

如果每次在擘餅聚會時,我們多放一些自己的感覺及情緒,會不會更能珍貴這餅和杯帶給我們生命帶來的改變呢?

— 2019 每日讀經 — 馬可福音14: 17-21

2/19/2019 星期二

「到了晚上、耶穌和十二個門徒都來了。他們坐席正喫的時候、耶穌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中間有一個與我同喫的人要賣我了。他們就憂愁起來、一個一個的問他說、是我麼?」 (馬可福音14:17-19)

一百年前,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巴黎和平會議上、中國仍然無法對抗日本的強權逼迫、在外交上受辱失敗;全國廣大群眾、市民、工商人士都不敢相信一個戰勝國可以遭遇到這種不公平的待遇,隨後引起由學生發動的五四運動、改變了中國這近百年的歷史走向。

同樣的,門徒在逾越節與主耶穌同坐筵席的時候,也可能不禁想到、這次同主耶穌風風光光的進入耶路撒冷,幾天以來、實在令人興奮!主耶穌得國的日子近了、門徒的好日子也該快來了!

想像他們正在滿懷憧憬、歡欣快樂的時候,突然聽到耶穌的警告:「我實在告訴你們、你們中間有一個與我同喫的人要賣我了!」,他們的反應會是什麼呢?–他們就憂愁起來。

憂愁的不只是為了耶穌、也為他們這個群體;不只是為了這個群體、也為他自己。

所以,他們一個一個的向前、問耶穌說:「是我麼?」。英文NIV譯本為”Surely you don’t mean me? “ (你一定不是指我吧!)。

如果「是我麼?」是正確的翻譯、那表示在這晴天霹靂的消息中、每一個門徒的自省;他們不確定自己那一些言行上的疏忽、但來了這麼嚴重的後果。

但如果「你一定不是指我吧!」是正確的翻譯、那表示門徒個個對自己都有相當的把握、覺得自己一定不會是那一位賣主的人。

中文是照原文字面翻譯的、NIV是照原文的口氣翻譯的;我相信在這麼多的學者專家的苦思下、兩種翻法都有它們足夠的理由。

無論那一種翻法,我們都可以看,出門徒在這一個關鍵時刻、他們對主耶穌想要表達的是他們的忠誠。

然而,現在我們都知道、在不到幾個小時之後;不僅是彼得三次不認主,連所有其他的門徒也都離棄了耶穌。

自信、尤其是在對耶穌的信心上、固然是一件好事;但不論從聖經、或是從歷史上來來,人還是靠不住的。

所以,連我們現在有的這一點信心、也是神所給的恩典呢!

— 2019 每日讀經 — 馬可福音14:12-16

2/18/2019 星期一

「耶穌就打發兩個門徒、對他們說、你們進城去、必有人拿著一瓶水、迎面而來,你們就跟著他。他進那家去、你們就對那家的主人說、夫子說、客房在那裡、我與門徒好在那裡喫逾越節的筵席。他必指給你們擺設整齊的一間大樓、你們就在那裡為我們預備。」 (馬可福音14:13-15)

耶穌在地上的最後一週的步調、可以說是相當的戲劇化:由轟動的騎驢進耶路撒冷開始、到潔淨聖殿、和在殿中與法利賽、撒都該人談道、教訓人…都是公開、有新聞價值的事件;但在這件事之後,主耶穌的談話幾乎都限制於與門徒之間私下性質的教導。

而逾越節的筵席似乎是這一週的轉捩點;因為從最後晚餐開始,到主耶穌被賣、被審、以至於上十字架,祂一反之前得勝君王的氣勢、似乎都是處於被動的地位。

所以,我從前不禁有這個印象:從最後晚餐祂就開始了「像羊羔被牽到宰殺之地」(賽53:7) 的旅程。

但這顯然是錯誤的,因為從頭開始、主耶穌一直是以主人、君王的身份來主導這一切的發展。

就拿這預備喫逾越節筵席的過程就、可以看得出來:從遇見拿瓶水的人、到要求家主的客房、以至於酒和食物的預備,都是不可思議的超出常理。

因為在當時,拿著瓶子裝水的必是女人;而這位拿著一瓶水的竟是一個男人(西臘文的「人」字有性別之分) !而且這兩個門徒不用去找這位男士、而是他必迎著門徒的面而來。

當門徒跟著他走、甚至跟到他主人的家時,那位被跟的人難到不會覺得奇怪、甚至被威脅嗎?

最令人詫異的是:家主不但不認為這兩個門徒唐突、反而對他們的要求照單全收!包括了禮讓了自己的客房、和奉獻出已經為自己家人所準備的逾越節筵席。

馬可福音在這裡要告訴我們什麼信息呢?

在這一切不合理的事件中、只有一種合邏輯的解釋:因為主耶穌雖然及將受難、但祂一直是那位主、君王之中的君王,仍然一直是在掌權。

今天也是一樣,不論我們外在的環境、或是內在的屬靈狀況如何,祂仍然是那惟一、一直掌權的君王。

— 2019 每日讀經 — 馬可福音14:1-11

2/17/2019 星期日

「耶穌說、由他罷,為甚麼難為他呢?他在我身上作的是一件美事。因為常有窮人和你們同在、要向他們行善、隨時都可以,只是你們不常有我。他所作的、是盡他所能的,他是為我安葬的事、把香膏預先澆在我身上。」 (可14:6-8)

從小開始,在我所有的記憶中,聰明乖巧、最得老師喜愛的同學,總是非女生莫數。

雖然我們這些粗枝大葉、常遭老師處罰責罵的男生嘴上不服氣;但憑良心說,還不得不承認,她們的確是比我們好。

隨著年歲的增長,在這方面的男女之別漸漸消失了;直到我信主、進了教會之後,又開始有了這種感覺。

因為,姊妹們的心思的確比較細膩,對屬靈的事也比較認真;結果當然是走在弟兄們的前面。

其實,這不僅是我個人的感覺而己,也有聖經的根據:主耶穌在地上最後的一週裡,所稱讚的僅有兩個人;而且兩位都是女性。

一位是不在耶穌身邊的窮寡婦(12:41-44);另一位是常跟耶穌的馬利亞(14:3-9,約12:3-8)。一位是寡婦、另一位是未出嫁的閨女。

但她們有相同之處:都不是有錢人、也沒有說什麼話,但她們以行動來表示了她們對主的愛、顯明了她們對主的了解,真正的摸到了主的心腸。

事實上,聖經原文用同一個字來形容她們所做的:「一切養生的都投上了」(12:44)的一切…都;與「是盡他所能的」(13:8)的盡,在希臘文是同一個字:所有的。

主珍惜的不是她們的擺上價值值多少;不論是兩個小錢、或三十兩銀子都不算什麼,而是她們愛主的心,用她們的行動,在主最希望的時刻為主完全的擺上。

馬利亞如果不知道主即將上十字架,主耶穌怎會為她解釋說:「他是為我安葬的事、把香膏預先澆在我身上」(14:8)的呢?

可見得:做的對、做的好、做的美不但是要有行動、還要在最恰當的時候有行動。

當彼得、雅各、約翰在迷迷糊糊的打瞌睡(14:32-42)之前,馬利亞早以知道、也體會了主將要的擺上。

今天在教會裡,如果弟兄們還是同樣的迷糊、落後在姊妹們之後還不自知;不但傷主的心,也拖延了神國的擴展。

弟兄們!我們能不儆醒嗎?

— 2019 每日讀經 — 馬可福音13:33-37

2/16/2019 星期六

「所以你們要儆醒、因為你們不知道家主甚麼時候來、或晚上、或半夜、或雞叫、或早晨。恐怕他忽然來到、看見你們睡著了。我對你們所說的話、也是對眾人說、要儆醒。」 (馬可福音13:35-37)

「儆醒」是主耶穌、對門徒在等待祂再來的這件事上、一再的提醒。初看之下,儆醒並不見得是特別難做到的事,但為什麼主耶穌要在此、不厭其煩的一直重復呢?(13:34,35,37)

這就使我想到在服兵役時、唯一遇到的一次實兵演習 — 我帶的戰車排被安置在海邊的樹叢中、炮口對著沙灘,因為根據情報的判斷、對抗的海軍陸戰隊將在第二天拂曉登陸。

早在前一天晚餐後、我就把人員帶到場地,佈署戰車、挖戰壕、加偽裝…幾乎忙到了深夜;接下來、大夥就在黑夜裡睜大眼睛、朝海面看,深怕海軍陸戰隊隨時像蟥蜂一般的向我們衝上來。

就在這種緊張心情中,我們等著、等著…一直等到拂曉、大太陽半空照都還沒有一點動靜;於是大夥放鬆了點,不約而同的在崗位上打瞌睡。

不料,此時裁判來了,告訴睡眼惺忪的我們:海軍陸戰隊己經在後面、及左右兩邊包圍了我們;也就是說,在還沒有看到敵人時、我們已經吃了敗仗。

主耶穌講的這個比喻也有些類似:因為當一個人遠離本家、寄居外邦,要長途跋涉回家,他到家的時間應該是白天、不是晚上。但耶穌卻出人意持的、把這個時間鎖定在晚上。

晚上、半夜、雞叫、早晨(13:35) 是希臘人把夜裡的12小時所分的四個時段。也許是因為這遠離本家的人思鄉情切,晚上還在趕路回家;但更可能的是因為主再來之前的大災難,使人們像在漫漫長夜中、等待黎明一般(13:24,25) 。

晚上雖然是個放鬆休息的時間;但對儆醒等待主再來的人來說,他等待的心態不會改變的 — 時時儆醒、但不是刻刻緊張!他不會因末世的來到,而放鬆他對時勢靈敏的觀察(13:6)、或放縱一下自己的私慾(13:14,15)、或跟隨一點迷惑人的言語(13:22) 。

儆醒,不論是對門徒、或是對眾人,都是必要的(13:37) ;因為敵人會在人想不到的時間、想不到的地點出現在我們面前(13: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