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讀經默想 — 哥林多前書 4:1-13

4/4/2016 星期一 哥林多前書 4:1-13

「人應當以我們為基督的執事、為神奧秘事的管家。所求於管家的、是要他有忠心。我被你們論斷、或被別人論斷、我都以為極小的事,連我自己也不論斷自己。我雖不覺得自己有錯、卻也不能因此得以稱義。但判斷我的乃是主。」 (林前4:1-4)

教會的弟兄姊妹與牧師、傳道人的關係是羊群與牧者?還是顧主與顧員?

這個問題的答案應該是很簡單,但是實行起來並不見得是那麼的容易。

原因是在教會的行政管理上,難免受到時代潮流的影響。

歐美社會的行政管理理念是基於制衡的原理:兩方面在權力、與義務上互相遷制,使得一方面不致於完全支配另外一方。

同時,資本主義社會是以金錢的報酬,來誘導顧員朝顧主所定的方向賣力;這是我們都習以為常的做法。

教會也不能幸免,傳道人的薪資是由客觀的功能指標(performance index)決定。這些功能指標也通常只能限制在可以測量的數據上:聚會的人數、奉獻的多少、受洗人數…等。

傳道人對這種做法不見得認同,但是事實就是如此,似乎也不能做什麼。

其實,會眾對傳道人評估(或批評)並不是一件新鮮事;哥林多教會就對保羅有不少的批評。

保羅雖然不向哥林多教會支薪,他大可不理會哥林多教會對他的批評。

然而,他面對批評的態度,卻很值得我們的效法:「我被你們論斷、或被別人論斷、我都以為極小的事,連我自己也不論斷自己。」

論斷是難免、在意被別人論斷也是難免,但為什麼保羅可以認為這是微不足道的事?

因為,為主作工的人是基督的執事、奧秘事的管家。

在原文中,這個「執事」與我們平常在教會用的執事不一樣。這個執事是代表一個有權柄的政府,全權處理政府所交待的事。

同樣的,這個「管家」也與我們平常認為是家裏的佣人不一樣。這個管家是一個大家族的總管,也是有權處理主人交待的一切事。

所以,作主工的人要向主負責;對人的論斷不必過於在意。

這也不是說作主工的人就可以不理會弟兄姊妹的反應;倒底,大家都是主裏的肢體,筋與節之間的相通,是極其自然的事。

然而,如果把作主工的人、與弟兄姊妹當成勞資雙方,在對立中求取平衡、用薪資來誘導;這應該不是基督的心意。

2016讀經默想 — 哥林多前書 3 章

4/3/2016 星期日 哥林多前書 3 章

「因為那已經立好的根基、就是耶穌基督、此外沒有人能立別的根基。」 (林前3:11)

出門旅行的時候,除了看景點之外;有了教堂,也很想多看兩眼。如果可能,更是會進去看看裏面的擺設、和佈告欄。

我所得到的結論是:教堂和教會真是有很大的差別。教堂是個建築物、教堂是弟兄姊妹屬靈的家。

可以有個很雄偉的大教堂、但卻是個很小的教會;也可以有個非常不起眼的小教堂、但是裏面有的是興旺、生動活潑的教會。

教堂的根基是建築師劃出來、建築商蓋上去的;教會的根基是耶穌基督立好的、耶穌基督維持的。

這就可以解釋為什麼有人說:教會是一個生猛、有力、令人興奮的地方;也有人說:教會是一個無聊、沈悶、了無生氣的宗教機構。

問題不是在教堂的大小、牧師知名度的高低;而是在耶穌基督是不是在這個教會裏、耶穌基督是不是這個教會建造的根基。

所以,如果一個教會蓋了間大教堂,但曾幾何時,教會的牧長、和弟兄姊妹停留在大家所熟練的生活慣例當中;起初的愛心漸漸冷淡下來了,耶穌基督也不再其中了。那再大的教堂也掩飾不了它是一個小教會的事實。

耶穌基督不僅是普世教會已經立好的根基、更是每一個教會持續發展的動力。

如果沒有基督的同在、保守、與祝福,任何一個大教堂、大教會在轉瞬之間,就可能只剩下外面的空殼子了。

教會怎可能沒有基督的同在呢?

當弟兄姊妹中間有嫉妒分爭,有說的我是屬保羅的、有說的我是屬亞波羅的,這個教會就成了屬乎肉體的教會。

不是基督不要與他們同在,而是他們不能容忍基督的生命果子在他們中間生存。

當我們教會正在擴建、增加場地的這時候,更要警醒禱告:不要讓我們的地漸大、人漸多、節目漸上軌道,而忘了基督的同在!

2016讀經默想 — 哥林多前書 2 章

4/2/2016 星期六 哥林多前書 2 章

「因為我曾定了主意、在你們中間不知道別的、只知道耶穌基督、並他釘十字架。我在你們那裡、又軟弱、又懼怕、又甚戰兢。我說的話講的道、不是用智慧委婉的言語、乃是用聖靈和大能的明證,叫你們的信不在乎人的智慧、只在乎神的大能。」 (林前2:2-5)

在這個講究個人主義、及資訊發達的時代裏,個人的影響力成為一個有形、有價值的商品。

如果一個人在臉書(facebook)、推特(twitter)、YouTube、或 instagram 有很多的追隨者(follower)的話,有許多的商家會不請自來、免費贈送產品給他使用,希望藉著他的影響力,來增加產品的銷售量。

如此一來,為了要引人注意,原先不願意被別人貼標籤的人,現在倒認為自己有個標籤,是件好事。

雖然保羅的文筆、辯才十足。但是他自認不是一個能言善道、口齒靈俐的人(2:3);顯然有不少人對他的印象也是如此(林後10:10)。

保羅並不在意別人對他貼標籤;但是,如果講到標籤的話,他情願給他自己貼的標籤是「只知道耶穌基督、並他釘十字架」。(2:2)

這與在當時的辯士們是很不一樣的。因為,人總是喜歡聽言語流利、信心十足、有智慧、又順耳的話。

但是,保羅說話的態度是「又軟弱、又懼怕、又甚戰兢」、在表達之中看不出有「智慧」、口氣也不「委婉」,而且內容是許多人不愛聽的「耶穌基督、並他釘十字架」。

今天的講台需要反省:因為幾千年來,人基本上沒有什麼改變 — 愛聽的不見得是聖經的重點,最好講的是在幽默中有實用價值的東西:對我的工作、婚姻、子女、健康、和快樂有直接幫助的信息。

在這些壓力下,牧師、傳道人難怪也得屈就,多講一些實用的道。

其實,不論台上、台下都需要反省:難道耶穌基督、並他釘十字架就與工作、婚姻、子女、健康、和快樂沒有關係嗎?

2016讀經默想 — 哥林多前書 1 章

4/1/2016 星期五 哥林多前書 1 章

「神卻揀選了世上愚拙的、叫有智慧的羞愧,又揀選了世上軟弱的、叫那強壯的羞愧,神也揀選了世上卑賤的、被人厭惡的、以及那無有的、為要廢掉那有的,使一切有血氣的、在神面前一個也不能自誇。」 (林前1:27-29)

在這個選舉的季節裏,各黨各派、每一個候選人都盡全力,把自己的形象造成與大眾的期盼相符,以便增加當選的機會。

有的候選人在利用選民對「當權派」的唾棄、譁眾取寵;有的與逐漸沒落的中產階級認同、要求設會改革;有的憑行政資歷、證明自己的智慧與能力…。

四福音中的耶穌卻不是如此。祂即不認同中產階級的保守主義者;祂也不參與當時熱衷於社會、民族主義的奮銳黨;衪對當時的政治、宗教界的精英—撒都該人與法利賽人,更是毫無保留的指責他們的不是。

耶穌並不是在鐘擺的兩個極端中間找平衡點,祂的作為、祂的言行只是集中在父神的旨意上。

耶穌拒絕為了爭取大眾認同,而說大家想要聽的話、做大家想要看的事。

即使在宗教的層面上,也是如此– 嚴謹的教條所帶給人的不是釋放,而是在無法擺脫罪當中的失望、與被社會的唾棄;耶穌不是為了宗教的復興或民族的再起而來,他為那些飢渴著等待公義和憐憫的人、擺上了自己的生命。

所以,在基督的教會中也是如此:祂揀選了世上愚拙的、叫有智慧的羞愧;又揀選了世上軟弱的、叫那強壯的羞愧;揀選了世上卑賤的、被人厭惡的、以及那無有的、為要廢掉那有的,使一切有血氣的、在祂面前一個也不能自誇。

如果今天的教會所使用的、所看重的是有智慧、有能力、有地位,但沒有生命的人;是對神極為嚴重的不順服。

倒底,教會是為了建造基督的身體,不是給會員一個投票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