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讀經默想 — 哥林多前書 9 章

4/9/2016 星期六 哥林多前書 9 章

「我不是自由的麼.我不是使徒麼?我不是見過我們的主耶穌麼?你們不是我在主裡面所作之工麼?… 我雖是自由的、無人轄管、然而我甘心作了眾人的僕人、為要多得人。」 (林前 9:1,19)

隨著以歐美主導的工業革命、及經濟高度的發展,歐美國家所高舉的民主、自由、及人權也成為世界上許多國家所追求的理想。

民主、自由、及人權是有它的優點;但過度的強調它們就有發展成為個人主義的隱憂。

我們或多或少都經驗到下一代的特權思想(entitlement):認為自由、享受、和為自己尋求最大的利益是天經地義、不可被侵犯的權利。

然而,聖經的講法卻不一樣:「各人不要單顧自己的事、也要顧別人的事」(腓2:4)。要我們把焦聚從自己身上轉到群體中,尤其是在教會關顧的見證上面。

保羅更進一步地給我們另一個榜樣:為了福音的緣故,放下了他一切該有的權利。這包括了他的養生收入(9:15)、婚姻家庭(9:5)、使徒權柄(9:2)、自由身份(9:1)、教育文化(9:21)、出身傳統(9:20)…。

保羅用了這句話總結了他的工作態度:「凡我所行的、都是為福音的緣故、為要與人同得這福音的好處。」(9:23)

一個自己沒有親身經歷福音好處的人、不能了解為什麼保羅可以放棄了他所有應得的好處、而情願凡自己所行之事,都是為福音的緣故。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一個自己親身已經嚐到福音好處的人,應該是不會停留在凡事都只是為了自己的好處上面。

我雖然不是像保羅一樣,為了褔音放下了一切;但至少可以從一點小地方開始:我的身份、教育、傳統,都是可以放得下的。

這不是出於律法上的勉強,而是在愛中對祂恩典的回應。

2016讀經默想 — 哥林多前書 8 章

4/8/2016 星期五 哥林多前書 8 章

「只是你們要謹慎、恐怕你們這自由、竟成了那軟弱人的絆腳石。」 (林前8:9)

人說:「知識就是力量、教育使人自由」;但聖經說:「知識是叫人自高自大、真理使人得自由」。

自由不是為了自我無拘無束的享受;自由之中的愛心才能夠造就人。

人的每一個舉止、不論他的出發點是多麼的良善,都需要有智慧來平衡;免得不但他的好意被誤解了,反而產生了反效果。

對別人的愛心、要有對對方個人自由的敏感度;免得過份的愛心、變成了強烈的佔有慾,讓對方悶得喘不過氣來。

我們的目標、計劃、不論起初看起來是多好;也需要不時停下來檢討、修正。

自由那強大的力量、如果不受節制,可能成為催毀自由本身的禍根。

真正的自由是不激進、也不妥協;不專權、也不委曲;不獨意恣行、也不全然靠人。因為這些都不是可以長存的。

所以,面對這些困難、又複雜的選擇時,我們必需在其中找到一個適中之道。

這個中道不是妥協,而是智慧之道。

激進派的恨時間拖太長;妥協派的不願去想永恒。

激進的人沒有耐心;妥協的人討厭做決定。

激進的心缺乏智慧;妥協的腦子看不出簡潔。

過度的個人主義、和強硬的集體主義都基督徒的品格不相合。

聖靈使我們互相的享受在教會的團契生活裏,經歷到自由與負責任的平衡。

2016讀經默想 — 哥林多前書 7 章

4/7/2016 星期四 哥林多前書 7 章

「論到童身的人、我沒有主的命令、但我既蒙主憐恤、能作忠心的人、就把自己的意見告訴你們。」 (林前7:25)

大學四年是我心智成長最顯著的一段時光。並不是因為學校、老師的教導,而是因為有一群在宿舍無話不談的同學們。

我們談話的內容不是在課程上;而多是對歷史、社會、價值體系…等在觀念上的認識和體會。

雖然,當時所提的問題比能找到的解答多的多,但那卻大開了我的眼界。

其中的一個意外好處是:藉著這些談話、和來住的辯駁,逼著我把原先存在自己心中的一些經驗和概念、整理出來,有條有理的說給別人聽。

不知不覺間,原先一些模糊的概念變成比較清晰的觀念;對自己有很大的幫助。

保羅論到童身的人,似乎也有類似的過程。

首先,保羅對自己的言語非常的謹慎,什麼是主的命令、什麼是自己的意見分的非常清楚。(7:25)

其次,保羅的意見是基於自己的經驗(他也是童身的人),和多年人生經歷中對眾人的觀察。

在這個整理自己思緒的過程中,保羅可以公開、無所顧忌地用一個探討的方式,來陳述他整理出來的理由。

保羅不必擔心對方逐字逐句的辯駁;因為他知道哥林多教會與他相識的程度、己經超越了在彼此懷疑、對立的程度。

經過一長段的說理、分析之後,顯然保羅他自己也更有把握:這是合神心意的論點。難怪,他在結束的時候說:「我也想自己是被神的靈感動了。」(7:40)

是不是我們在主裏弟兄姊妹的分享、查經之中也該有這樣的把握呢?可以公開、自由的把自己所想的整理出來、說給大家聽;不會擔心被誤會、被拒絕、或傷害到別人!

2016讀經默想 — 哥林多前書 5-6

4/6/2016 星期三 哥林多前書 5-6

「我先前寫信給你們說、不可與淫亂的人相交,此話不是指這世上一概行淫亂的、或貪婪的、勒索的、或拜偶像的、若是這樣、你們除非離開世界方可。」 (林前5:9-11)

論語中有關交朋友有兩個原則:第一,要交益友 –「友直,友諒,友多聞」;第二,不要交比自己差的朋友 –「無友不如己者」。

交益友,是可以了解的;但不交比自己差的朋友,卻是一個不合邏輯的教導。

如果每一個人都不交比自己差的朋友,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會找得到朋友。

因為,我想要交的朋友一定比我好、但是他一定不願意交我這個朋友,因為我比他差。

聖經的教導卻不是如此。神把我們放在一個不完全的環境中,就是要我們在其中過一個完整的生活:與世人一起學習、工作、歡樂、與憂傷。

但在同時,藉著我們入世的參與、關心、與愛護,我們可以做基督的見證。

教會提供基督徒彼此團契、相交的環境。但那不是我們找到的安樂窩,只為了自我的享受。

教會是使我能剛強壯膽,有裝備、有能力的進入這個不完美的社會,提供它所需要的答案。

這是因為耶穌在這世上時,衪自己就生活在一個敵對的環境中。不僅是如此,在最困難的時候,甚至所有的門徒都離開衪。

在十字架,衪在嘲笑、辱罵的人群中,孤獨的承受著,為了要把平安帶到他們中間。所以,我們也需要走到人群中間,為了那帶來的平安做見證。

如果我們有任何不願意去交往的人,那該是曾在我們當中,但又離棄了神、失去了見證的弟兄姊妹。(5:11,12)

這不是因為他比我們差,而是希望藉著這樣的行動,可以讓他警醒到他離開神、與弟兄姊妹後的孤獨而回轉。

基督徒不是一個離群索居的人。

2016讀經默想 — 哥林多前書 4:14-21

4/5/2016 星期二 哥林多前書 4:14-21

「我寫這話、不是叫你們羞愧、乃是警戒你們、好像我所親愛的兒女一樣。你們學基督的、師傅雖有一萬、為父的卻是不多、因我在基督耶穌裡用福音生了你們。所以我求你們效法我。」 (林前4:14-16)

世上的權柄是由組織結構上的從屬關係而來;在教會中的權柄卻是基於神的話、屬靈的原則。

然而,人還是人;即使是在教會中,要學會順服的功課,也都相當的不容易。

難怪主耶穌說:「若有人願意作首先的、他必作眾人末後的、作眾人的用人。」(路9:35)

所以,弟兄姊妹之所以能聽為首的教導、留意他的警戒;其原因不在事奉崗位的職稱上,而是因為他已經先做了大家的用人。權柄是基於先前謙卑的擺上。

保羅進了一步:他不但做哥林多教會眾人的用人、他對他們的心就像父親對待兒女一樣的深切。

這不僅是保羅在福音上生了哥林多教會,更是保羅在哥林多教會的屬靈成長上,也同樣的花上了心力。

保羅因此可以這樣說:「師傅雖有一萬、為父的卻是不多。」一家人就不必講究客套、也不需要處處怕受傷。

這就是保羅可以說這樣重話:「使你與人不同的是誰呢?你有甚麼不是領受的呢?若是領受的、為何自誇、彷彿不是領受的呢?」(4:7)的原因。

另外,保羅自己的見證及榜樣,也讓他有把握說:「你們學基督…你們也要效法我」。

相信站在教導地位的人、難免羨慕保羅可以這樣直接了當的教訓人;更希望自己也有這個膽量說:「 …你們也要效法我」。

但是,不要忘記了保羅對福音真理上深厚的認知、他愛心深切的服事,是他屬靈權柄的來源。

如果只知道用犀利的言語責備人,而缺少了真理上的內涵、在愛裏的關係、及自己的生活見證;所得來的回應是會什麼呢?可能不是順服,而是反彈。

主啊!讓我所羨慕的不是有權柄,而是成為一個在愛心裏事奉眾人的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