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 每日讀經 — 馬太福音15:21-39

11/14/2018 星期三 馬太福音15:21-39

「耶穌說、我奉差遣、不過是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裡去…不好拿兒女的餅、丟給狗喫。婦人說、主阿、不錯,但是狗也喫他主人桌子上掉下來的碎渣兒。耶穌說、婦人、你的信心是大的,照你所要的、給你成全了罷。從那時候、他女兒就好了。」 (太15:24-28)

「信耶穌、得永生」大概是最簡潔的福音信息了,但還是有人認為這太功利主義、太過於簡單,而難以接受。

但這是符合經訓原則的、聖經中也有很多談到信的經文。然而,什麼是信呢?信耶穌的什麼泥?這還是要從整本聖經的內容來看。

一個可靠的方法該是看耶穌的言行、來幫助我們了解聖經中的信:耶穌在與門徒的對話中,常常責備他們的小信;但在少數誇獎人的信心的對向、卻對是兩個外邦人說的。

其中的一人就是這位迦南的婦人(另一位是羅馬人百夫長,太8:5-10);迦南婦人倒底做了什麼事、使耶穌把祂難有的稱讚給她呢?

有人說是她的堅持:以一個外邦女子、在為解決女兒的痛苦上,她跨出了信心的一步,在公眾的場合上、大聲喊「主阿、大衛的子孫、可憐我」(15:22)、是需要不少的信心和勇氣。

尤其是經過了耶穌起初的拒絕「我奉差遣、不過是到以色列家迷失的羊那裡去」,和為難:「不好拿兒女的餅、丟給狗喫」之後,她的心難道不會沒有一絲的恢心失望嗎?

但她在順服中,很有智慧的堅持下去「不錯,但是狗也喫他主人桌子上掉下來的碎渣兒」,真是難能可貴。

然而,更根本的原因、可能是她堅持的信心是放在正確的對象上面:主阿 — 她知道耶穌是施行醫治、拯救的主;大衛的子孫 — 是舊約中所預言到的那位、大衛的子孫;可憐我 — 是超越文化、種族之間鴻溝,而又滿有恩典、施慈愛的神。

這個信不是病急亂投醫的權宜之計,不是迷迷糊糊、人云亦云的一廂情願;而是由對神品格的了解、而是有確定的信心對象,產生連主耶穌都誇獎的大信心。

今天,我們對聖經的了解、及對主耶穌言行的熟悉度,應該比這位婦人多得多;但是,我們能把這些頭腦裡的知識、化成信心上的行動嗎?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