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2019 星期五
「對他們說、我心裡甚是憂傷、幾乎要死。你們在這裡、等候儆醒….他說、阿爸、父阿、在你凡事都能。求你將這杯撤去,然而不要從我的意思、只要從你的意思。」 (馬可福音14:34,36)
記不得是長輩教的、還是從書上看來的;但從小我就有一個「男兒有淚不輕流」的觀念。
所以,失望、痛苦只能藏在心裡,在他人的前面總要保持個男子漢的氣概。
這個觀念影響到了之後對自我的看法、及交朋友的態度;非常不願意在好朋友面前承認自己的需要。
然而,第一次讀到主耶穌在客西馬尼、上十架之前,心裡最難過、憂傷之時,不但帶著彼得、雅各、約翰同去;而且邀請他們與主一起儆醒。當時的感受是深刻的、震撼的。
主耶穌是位完全的人,衪不但在道德、品格、能力上是完全的;在情緒、感性上也是完全的。如果主耶穌在甚是憂傷時都需要有人陪伴,何況是我呢?
雖然門徒們失去他們陪伴主最需要他們的時刻,但聖經卻留給我們一些體會主心意的空間。
主耶穌很少為自己求過任何事,但祂這個簡潔的禱告:「然而不要從我的意思、只要從你的意思」,卻成了我們向神祈求的最好的禱詞。
完全的順服、完全的交託;既使是在沒有一個他人能夠分擔的時候,主總是在那裡。
不再是好漢打落牙和血吞的豪情;而是願意把自己的軟弱與弟兄們一起分擔的安全感。
有勇氣把自己打開,接受弟兄姊妹的關心和代禱;這也是對主有信心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