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8/2019 星期四
「約翰說、我是用水給你們施洗、但有一位能力比我更大的要來、我就是給他解鞋帶也不配,他要用聖靈與火給你們施洗。他手裡拿著簸箕、要揚淨他的場、把麥子收在倉裡、把糠用不滅的火燒盡了。」 (路加福音3:16-17)
讀到了施洗約翰的故事、總會令我想起小學老師講「壓軸戲」的來源;因為「壓軸好戲」其實是指倒數第二場戲,而非最後一場戲。
壓軸是京劇界的用語 — 戲園在中午十二點多開鑼,直到到傍晚六點收場;戲目以齣為單位,通常有六到九齣、分三段。前三齣中飯後的戲為新角兒演,中間兩三齣比較好,快到傍晚的最後三齣、則是觀眾最歡迎的戲。
這三段裡每一段的末一齣叫做「軸子」;所以,軸子就是每段最後演出的劇目,而倒數第二齣戲便成了「壓軸」。
壓軸原是為全體演員參與演出的最後一齣戲舖路;但日久了、觀眾反而對壓軸戲的興趣更大,因為有些人等不及到終場、就趕著出戲院要回家了。
施洗約翰是最後一位先知,他的使命就是總結舊約時代對彌賽亞的預言,而把這創世以來救恩藉主耶穌成就的這件事、顯明給大家 — 這就好像一個人、進了中午戲院,好不容易在七齣戲之後、等到了壓軸戲。
施洗約翰是為非常有影響力的佈道家,到曠野來聽他講道、受他悔改之洗的人很多(3:7,21);這也與觀眾喜歡壓軸戲的情況類似。
但施洗約翰非常清楚他的身份與角色:「我是用水給你們施洗、但有一位能力比我更大的要來、我就是給他解鞋帶也不配,他要用聖靈與火給你們施洗」(3:16)。
雖然他很成功的能吸引眾人來,但他知道自己只是給後來的耶穌開路的先鋒、不是主角;而且他也邀請大家去跟隨耶穌、不要跟他。
可猜想的、就像那一些看完了壓軸好戲就提前離開的人一般,當時也有不少人跟了施洗約翰後、就停在那兒了;他們不知道自己少了是那最重要的。
今天也有不少人的信仰是停在某一位牧師、某一位名人、或某一位對自己很照顧的人身上,他們的信是依靠他人、依靠那熟悉的環境,而沒有真正的完完全全到主耶穌面前。
這些人的信仰的根基是浮淺的、經歷是不夠的;但你我是應該知道:只有主耶穌是那位救贖的成就者、信心的創始成終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