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讀經默想 – 亞5-7章

亞5-7章

「我說、這是甚麼呢?他說、這出來的是量器。他又說、這是惡人在遍地的形狀。我見有一片圓鉛被舉起來。這坐在量器中的是個婦人。」 (亞5:6,7)

戰國末期呂不韋著「呂氏春秋」,他用了「罄竹難書」生動地描寫了當時的亂像:即使把所有的竹子做成竹簡拿來書寫,也難以寫盡。

其實,聖經也有類似的形容。

先知撒迦利亞在異象中看到一個類似大桶子的東西。照他習慣性的好奇心,他馬上就問:這是甚麼?

天使回答的是量器;查了參考書才知道「量器」在原文的發音是ephah,這是一個非常大的量器,有2/3蒲式耳(bushel)、約24公升。

要用這麼大的量器是來量以色列人的罪,豈不是與罄竹難書異曲同工嗎!

呂不韋只能停在忠實的記錄上;但先知的異象更進一步的說明:罪的原因是人– 那坐在量器中的婦人。

罪不可能自存,有人才會有罪。人是罪的起因、執行者,但是受害的卻是整個大地。

罪也會傳染,當罪遍滿了全地的時候,耶和華就非要干涉不可了 — 不是審判(創6:5-7)、就是拯救(5:9-11)。

耶和華把罪因(量器中的婦人)和罪行(量器中的物品)帶到罪的源頭(示拿地),把罪與祂的選民分開。(5:11)

惡行雖然可能暫時得逞,但沒有人能逃過神的審判。

罪雖多,解決罪的辦法卻不在我自己,而是神的主動。

在聖誕的節期中,我更珍惜主耶穌帶來的平安。

這不只是沒有戰爭的平安,更是我罪得解決後,與我自己的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