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 Through the Bible 2016 – Mathew 13

2016讀經默想 — 馬太福音 13 章

10/14/2016 星期五 馬太福音 13 章

「但你們的眼睛是有福的、因為看見了,你們的耳朵也是有福的、因為聽見了。我實在告訴你們、從前有許多先知和義人、要看你們所看的、卻沒有看見,要聽你們所聽的、卻沒有聽見。」 (太13:16,17)

凡是細讀馬太福音的人,大概都不得不同意:第十三章是很難了解的一章。

不是難讀,因為其中的故事、和比喻是人人都可讀的;但它是難解,因為這是天國的奧秘(13:11)!

難怪各種解經書的作者,都不惜餘力的把他們的觀點,用大量的篇幅仔細地為我們講解。

這不禁讓我想到一位屬靈長者常講的一句話:「聖經上的字句明明是寫的清清楚楚的;只是我們這些講解、教導聖經的人,把神的道越、講讓人越迷糊!」。

這不是要我們看輕解經書、聽講道、或上主日學的重要性;而是在提醒我們要回到神話語的原意當中,在聖靈的光照之下 — 真理多半是互相聯貫、顯而易見的。

這就是主耶穌說:「你們的眼睛是有福的、因為看見了,你們的耳朵也是有福的、因為聽見了。」的意思。

在熱心追求的過程當中,我們可能不經意的把簡單的事弄成太複雜了;同時,把福音這麼一個大好的信息變成讓人晦澀難明了。

我們習慣性的把神的話(尤其是比喻),當成歷史事件來分析;或以研究哲學的心態去探討;或以倫理道德的標準去解剖。

但是,神的話是對我們的需要而來的;它在教訓、督責、向我們的心思意念、生活行為挑戰,幫助我們把信仰的內涵、福音的真諦,在我們每天的生活行出來。

聖經困難之處、倒不是在它的解釋;而是在怎麼樣把它應用出來。

耶穌當時對門徒講:「你們的眼睛是有福的、因為看見了;你們的耳朵也是有福的、因為聽見了」,今天也應該可以應用在我們身上!

然而,為什麼我們常不覺得看見了、聽見了天國的奧秘呢?

是不是我們缺乏生活的體驗?少了完全依靠的信心?

我們用自己主觀的眼光,把簡單的道理弄得複雜了?

Read Through the Bible 2016 – Mathew 12

2016讀經默想 — 馬太福音 12 章

10/13/2016 星期四 馬太福音 12 章

「你們或以為樹好、果子也好,樹壞、果子也壞。因為看果子、就可以知道樹…善人從他心裡所存的善、就發出善來,惡人從他心裡所存的惡、就發出惡來。」 (太12:33,35)

一個人有追求真理的心是好的;但如果一個人以為自己擁有了真理,他反而很容易成為一個腐化到核心的驕傲而不自知,這是很危險的!

法利賽人就是自以為站在真理一方。所以,他們以自己的宗教知識、和神學觀念來批判主耶穌門徒在安息日的隨便(12:1-8)、和主耶穌在安息日醫治病人的事實(12:9-24)。

主耶穌並沒有花時間與法利賽人辯論神學上的問題,他只用了一個非常淺顯的例子、讓大家再回到現實裡:「樹好、果子也好,樹壞、果子也壞;因為看果子、就可以知道樹」。

是病得醫治好呢?還是阻止醫生治病好呢?這不是很深奧的神學問題,而是人皆有的道德問題。

同樣的,從很淺顯的外表關察,也可以看到深入的內心世界。

在類似的處境中,人有不同的反應。

得意時,有人會忘形;但也有自律的人。失意時,有人會怨天尤人;但還是有凡事謝恩的人。

所以,人的處境只是誘導的前奏,而不是決定一個人如何反應的原因。

抱怨、憤怒、惱恨在事情發生之前早,已經在一個人的心裡了。

炸彈早以成形,只是環境的剌激還沒有來。只要那引信進來了,他心裡所存的惡、就爆發出惡來。

所以,當我失意、難過、抱怨、憤怒、惱恨時,要感謝主!

因為,這是祂的恩典:把連我自己都不曾察覺到的、心中的荊棘顯明出來了。

這時,我所要做的事,不是在分析為什麼我今天會遇到這樣的處境?是原生家庭?是他人的誤解?還是上帝的不公?

而是要深思的是: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反應?是自大驕傲?是自憫自憐?是傑傲不馴?還是對救贖的不信?

在尋找解決當前現象的方法之前,讓我先從淺顯的外表關察,來看看我深入的內心世界吧!

我結了什麼樣的果子、就說明了我的生命有怎麼樣的本質。

如果這還不能把我再一次的帶到基督的面前,福音和救贖就還沒有真正的介入我的生命之中。

Read Through the Bible 2016 – Mathew 11

2016讀經默想 — 馬太福音 11 章

10/12/2016 星期三 馬太福音 11 章

「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我心裡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學我的樣式、這樣、你們心裡就必得享安息。因為我的軛是容易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 (太11:28-30)

主耶穌的這一句話「凡勞苦擔重擔的人、可以到我這裡來、我就使你們得安息」,在歷世歷代中不知道安慰了多少陷在勞苦愁煩的人。

主耶穌也接著解釋了為什麼到他那裡就可以得安息:「因為我的軛是容易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

那麼,主耶穌所說的重擔是怎樣的重擔呢? 有些人以為是生活上的壓力(工作、課業)、或人際關係上的困難(夫妻失和、子女不孝);但這顯然是找不到聖經根據的。

「耶穌在諸城中行了許多異能、那些城的人終不悔改、就在那時候責備他們說..」(11:20),從上下文來看,有可能這是指罪的重擔。

然而什麼是主耶穌的軛呢?原來「軛」在猶太人的傳統裡,象徵拉比的教導;主耶穌的軛,就是主耶穌的教導。而負主耶穌的軛,就是接受並委身於主耶穌的教導,也就是作祂的門徒。

約翰福音第七章記載主耶穌上耶路撒冷過住棚節的事:「到了節期、耶穌上殿裡去教訓人。猶太人就希奇說、這個人沒有學過、怎麼明白書呢?耶穌說、我的教訓不是我自己的、乃是那差我來者的。」(約7:14~16)

猶太人會如此反應,就是因主耶穌教導的是(舊約)律法,不只是我們一般認為的基要福音。

主耶穌的教導中帶出律法的真義,以致聽見的人大大希奇:主耶穌沒有作過任何拉比的門徒,祂是怎麼明白律法,能如此闡明律法的意義呢?所以主耶穌教導的律法中帶出來了輕省和安息。

但為什麼很多基督徒還是得不著安息呢?難道主耶穌的應許落空了嗎?

不是的!而是我們沒有「背負主耶穌的軛,學習主耶穌的樣式」, 也就是沒有遵行主耶穌所教導的律法。

主耶穌教導我們律法的真義,是出於愛神愛人的動機、本著愛心的原則遵行律法。

只有律法而不明白律法的真義就成了律法主義;然而只有律法的真義卻不遵守律法,對我們仍然是一點用處也沒有的。

我們崇尚自由,卻製造出奴役;我們要簡單易行,卻讓事情更複雜;我們自己想辦法,卻帶給自己更多的勞苦愁煩。

只有當走在順服基督的窄路上時,我們才有可能找到了安息和喜樂。

2016讀經默想 — 馬太福音 10:24-42

10/11/2016 星期二 馬太福音 10:24-42

「兩個麻雀、不是賣一分銀子麼?若是你們的父不許、一個也不能掉在地上。就是你們的頭髮、也都被數過了。所以不要懼怕,你們比許多麻雀還貴重。」 (太10:29-31)

擔心和懼怕是人都有的情緒;怎麼樣來疏解這些情緒,也是自古以來人們很有興趣的話題。

尤其是為了信仰、見證的緣故,所引出來的擔心和懼怕又該怎麼說呢?(10:32,33)

我們不能把世界上所有發生的事都追綜到源於神的旨意上去;因果的常理,應該可以先用來解釋很多的現象。

世界上的邪惡帶給人不少的災難,那是人為的;大自然的地震、颶風、海嘯是地球即有的現象,不是人為的、但還是會有;只是我們難免還要問為什麼要在此時此刻發生呢?

我們不能把神當成所有發生事情的最原始的起因;否則人就只享受他完全的自由意志、而不需要為他的選擇、他的行為負責了!

我們也不能將所有的事,都以一成不變的道德觀念來解釋,那就像約伯的三位朋友一樣,用災難來反推必因犯罪的錯誤神學。

我們所深信的是:神掌管一切,所有發生的事情都是經過神的允許(包括了約伯的災難);而且神的用意始終都是好的,雖然有時用我們有限的感觀和智力是無法解釋、難以理解的。

神是不輕易發恕、且滿有豐盛的慈愛。如界天父能照顧麻雀,我們豈不比許多麻雀還貴重嗎?這是多麼令人安慰的提醒!

信心就是在這時候帶我們走出環境上的困難、引領我們到一個新的視野:「我一生一世必有恩惠慈愛隨著我,我且要住在耶和華的殿中、直到永遠。」(詩23:6)

2016讀經默想 — 馬太福音 10:1-23

10/10/2016 星期一 馬太福音 10:1-23

「並且你們要為我的緣故、被送到諸侯君王面前、對他們和外邦人作見證。你們被交的時候、不要思慮怎樣說話、或說甚麼話,到那時候、必賜給你們當說的話。」 (太10:18,19)

在北美的基督徒雖然冒著自身的安全,為主作見證的機會不多;但是我們在日常生活常中,還是有很多為自已的信仰作見證的機會。

然而,誠實的反省一下,我們放棄這些機會的次數要比把握了這些機會的記錄高了很多。

這並不是怕遭到自身安全的迫害,倒是擔心被別人在背後嘲笑,說我們是個不通達人情世故、堅持己見、心胸狹窄的人。

難道主耶穌要我們在見證時,以做一個心胸狹窄的人為榮嗎?不可能!

在一個不友善的環境中為主作見證的確是不容易 — 這是在愛之深、責之切、和慷慨寬容之間的張力;在真理和開通之間的選擇;是靈活的變化和堅定的承諾的平衡;是愛神和愛鄰舍的考量;和靈性關懷和及時幫助的妥協。

這其中,我們所受到的誘惑常常是:我們要在兩難中取一;免得雙方都顧不到。

就像我們在學習作主門徒時,如果要追求完全的委身與信靠、難免走向僵硬的律法主義,而失去了在主裡的自由、與在神恩典中的活潑、可塑性;太多的公義是不是就容易缺乏了恩典?

為主的真理做見證的同時,又要愛我的敵人,這不是一條容易的路。

當走在主要我走的窄路上時,我很難討好所有的人:對一般的人來銳,我是太屬靈了;但對很屬靈的人來說,我已經與世俗妥協了。

但我還是不能選擇逃避的路,因為主耶穌已經有了這個應許:「你們被交的時候、不要思慮怎樣說話、或說甚麼話,到那時候、必賜給你們當說的話。」

在為主作見證的選擇上,其實選擇不是一個選擇;只要去做,到那時候、主必賜給我當說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