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1/2017 星期二 約伯記 8:1-9:35
「他本不像我是人、使我可以回答他、又使我們可以同聽審判。我們中間沒有聽訟的人、可以向我們兩造按手。願他把杖離開我、不使驚惶威嚇我。」 (伯9:32-34)
哈弗大學商學院、曾對一般開會議事的過程做了一個研究,這個研究的目的是想回答一個有趣的問題誰:當一群人在商討對一件事的做法、或對一個人的看法時,誰是操縱結論走向的最重要一個人?
一般的想法不是第一個發言的人,就是最後一個發言的人。
首先發言的人定下了討論的主題、他對接下來討論的人和事的態度、對其他人應該有不少的影響。
再下一個可能是最後一個發言的人,因為他是做結論、和最後決定的人。
出乎大家所預料的,研究結果顯示:最能操縱結論走向的一個人,竟是第二個發言的人。
因為,與會的人對首先發言的(通常是一個領導)論點不是不熟悉、就是下意識的存著一個懷疑的態度來審視它。
最後一位發言人雖然有做總結的權威,但是他通常不會不照著大家的共識而行、因為眾怒難犯,他需要維持自己做領導的形象。
如果第二個發言人跟著首先發言的走,會使大家對一個發言人的權威更加肯定、也容易順著走。
但是,如果第二個發言人與前面的那位唱反調,就挑起了大家對權威的懷疑、和反抗;接下來大家很可能就越走越遠了。
這麼看來約伯的第二個朋友比勒達、不但跟著先前的以利法他、認為約伯的苦難來自他的罪,而且更毫不客氣的指責約伯:「這些話你要說到幾時.口中的言語如狂風要到幾時呢?神豈能偏離公平,全能者豈能偏離公義?」(8:2)
難怪約伯這時放棄了與人的爭辯、而渴望神為他主持公道。
但面對神也是困難的:「人在神面前怎能成為義呢?若願意與他爭辯、千中之一也不能回答。」(9:2,3)
所以,約伯真希望人和神之間有一可以聽訟的中保(9:23)。
約伯當時只能希望、找不一個中保;但今天我們知道:主耶穌就是人和神之間的中保。
當撒旦在控告我們時,聖靈提醒我們主的愛和同在、主耶穌在天父面前遮蓋我們的過犯。
但審判台前,有最合適為我們辯護的第二個發言人 – 主耶穌。
這讓我們有一個有把握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