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016 星期四 約翰福音 4:43-5:15
「在那裡有一個人、病了三十八年。耶穌看見他躺著、知道他病了許久、就問他說、你要痊愈麼。病人回答說、先生、水動的時候、沒有人把我放在池子裡.我正去的時候、就有別人比我先下去。」 (約5:5-7)
中學讀國文課的時候,有介紹梁啟超的文章,說他使用的文字激昂慷慨,文筆流暢,筆鋒常帶感情,在社會上有很大影響。
之後,我就情有獨鍾言之有物、又筆鋒常帶感情的作者。只是能找到的並不多。
直到讀了聖經之後才發現,如果也把聖經從文學的角度來看,而且能跳過翻譯文字的障礙,許多聖經書卷的作者都是言之有物、筆鋒常帶感情的。例如:摩西、大衛、耶利米、保羅、約翰…。
其中最耐人尋味的是約翰 — 他不具名,以「耶穌所愛的門徒」自稱(13:27,19:26,20:2,21:7)。
這在畢士大池邊神蹟的記載就看得出來。
一個病了三十八年的人、躺在畢士大池邊,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等著、等著…希望有一天,就是那麼的湊巧,畢士大池的神蹟可以臨到他的身上。
但是,他的機會渺茫,不要說沒有人幫他,連看到他的人都很少!他躺在的固定位置久了,別人都把他看成了一個不起眼的傢俱了。
可是,別人沒看見,耶穌看見他、看見他躺著;耶穌也知道他、知道他病了許久!
但耶穌為什麼還要再強人所難、哪壺不開提哪壺呢?「你要痊愈麼?」豈不是明知故問!
今天,在你我的身上豈不也是如此嗎?
罪的纏累、在我的身上,不曉得有多少年了。我試著找各種方法、卻得不到解脫。
沒有人看到我的難處、也沒有人了解我的痛苦 — 直到有一天,耶穌看見我。
衪問我:你要痊愈麼?
衪雖有治愈我的能力;但是,衪不勉強我:衪要我在衪面前承認我的無助;衪要我在衪面前還是不放棄得醫治的希望;衪要我在衪面前信靠衪。
這就是救恩!不只是這位癱了三十八年的人、也是我的故事。
只是,我的筆鋒差太多了;約翰用不到85字就把整個過程這麼帶感情的寫下來,這就是聖經迷人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