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2016 星期四 約翰福音 19章
「彼拉多又用牌子寫了一個名號、安在十字架上.寫的是猶太人的王、拿撒勒人耶穌。有許多猶太人念這名號.因為耶穌被釘十字架的地方、與城相近、並且是用希伯來、羅馬、希利尼、三樣文字寫的。」 (約19:19,20)
「耶穌受難記」(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 在十一年之前上映後,引起了新聞媒體很熱烈的報導。
不僅是這個片子血腥的描述了耶穌受難之前、和之中所受到的苦難。加上許多基督教團體大量的推薦;另一個原因是猶太人極力的反對。
這個片子惹動猶太人的原因:他們擔心看過這電影的人會認為,因「眾人都回答說、他的血歸到我們、和我們的子孫身上。」(太27:25)這句話,就認為耶穌是被猶太人殺的。
其實,這也不是猶太人無中生有的恐懼。在歷史中,的確有猶太人被指為殺害耶穌的凶手,而遭到歧視與迫害。
倒底誰是殺害耶穌的凶手?這是歷代的史學家、神學家很喜歡研討的問題。但這個問題最合適的答案,可能還是要從聖經中去找。
彼拉多在十字架上寫的「猶太人的王」就是在他的矛盾當中,不經意地帶出來的真理。
這句話是用希伯來、羅馬、希利尼、三樣文字寫的。
希伯來文代表了當時完整的宗教體系:整個宗教團體受不了耶穌所帶出來的普世救贖的信息,使他們的選民地位受到了損傷。
羅馬文代表了當時強大的政治體系:羅馬帝國受不了耶穌所帶出來的神國,使他們的統治權受到了威脅。
希利尼文代表了當時盛行的思想體系:希臘的哲學是一切西方文明的基礎,耶穌所帶出來的新人與神和好的信息,嚴重的挑戰了希臘以人為本的哲學。
但是,在這個把耶穌定罪的牌子,卻代表了這三大系統– 宗教界、政治界、及學術界 – 雖然極力地反對耶穌,但他們也不得不承認:耶穌是猶太人的王。
在今天的社會中,宗教界、政治界、及學術界這三方面強大的勢力,同樣的在打擊耶穌上面同心協力,想要打倒耶穌所帶來的影響力。
「外邦為甚麼爭鬧、萬民為甚麼謀算虛妄的事。世上的君王一齊起來、臣宰一同商議、要敵擋耶和華、並他的受膏者、說、我們要掙開他們的捆綁、脫去他們的繩索。」(詩2:1-3)
但是,「那坐在天上的必發笑.主必嗤笑他們。那時他要在怒中責備他們、在烈怒中驚嚇他們、說、我已經立我的君在錫安我的聖山上了。」(詩2:4-6)
今天,耶穌是神國的王,不但是所有基督徒的共識;宗教界、政治界、及學術界再怎麼抗拒,也無法擺脫它們早在十字架上的認輸:耶穌的確是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