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2016 星期二 羅馬書 4:9-16
「如此看來、這福是單加給那受割禮的人麼?不也是加給那未受割禮的人麼?因我們所說、亞伯拉罕的信、就算為他的義。 是怎麼算的呢?是在他受割禮的時候呢?是在他未受割禮的時候呢?不是在受割禮的時候、乃是在未受割禮的時候。」 (羅 4:9,10)
在初期教會,基督徒與猶太傳統的界線應該在那裡?這是一個很受爭議的問題。
對猶太人的基督徒來說,割禮是受神揀選的最底線;他們很難想像一個沒有受過割禮的人會與神有什麼相關。
今天,我們當然不認為這是一個大問題。然而,我們也有我們今日難解的問題。例如:是不是一次得救、就永遠得救?信心是什麼?信心和行為之間的關係…等。
保羅在回答受割禮這個問題時,給我們了一個很好的榜樣。
首先,保羅知道爭辯對象的背景、他們提出這個問題的情況、他們的動機是什麼?
然後,保羅才以對方可以接受的共同點開始、用他精妙的辯証,不是把對方辯倒,而是把他們帶到神的心意當中。
在這裡,保羅的對象是猶太人;所以,他從猶太人都信服的舊約聖經開始。
保羅也知道在救恩的真理中,連猶太人基督徒都難免放不下那一份選民的民族優越感。所以,他們不能接受不受割禮(也就是最基本的猶太化)的外邦人在救贖的國度中有份。
保羅巧妙的以時間上前後的關係,來證明連猶太人的先祖亞伯拉罕都是因信稱義。因此,從一開始,進神國的人都是因為信神、不是因為割禮。
保羅的目的是要他們接受:能承受神國的福、不論是受割禮的人、或是未受割禮的人,都是同樣的原因 – 信神的話。
所以,今天我們在回答類似「一次得救永遠得救」、「信心與行為」這一類問題時,也不必馬上的以「是、或非」來開始。而是要知道他的背景是什麼?他的動機是什麼?他的困難是什麼?要帶他到什麼地方?要怎麼來幫助他?
我沒有保羅那般的智慧和辯才,但是我可以學他的仔細、愛心;揣摩他的方法;再加上多下功夫讀經,常常禱告;相信神還是可以用我來幫助別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