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讀經默想 – 民11-13章

2/27/2015 星期五 民11-13章

「這百姓豈是我懷的胎、豈是我生下來的呢。你竟對我說、把他們抱在懷裡、如養育之父抱喫奶的孩子、直抱到你起誓應許給他們祖宗的地去…我要在那裡降臨與你說話、也要把降於你身上的靈分賜他們、他們就和你同當這管百姓的重任、免得你獨自擔當。」(民11 : 12,17)

人都有軟弱的時候:百姓的軟弱在一次一次的抱怨,甚至到了想回到埃及為奴的生活 (11:5,6) ,這是完全違背了神救贖的心意。做領袖的摩西也有他的軟弱:他不喜悅(11:10)、他也抱怨(11:11,12)。

但是,百姓受到了神的懲罰(火在他們中間焚燒、直燒到營的邊界11:1);摩西的問題卻得到了答覆。摩西、和百姓的軟弱和抱怨有什麼不同呢?

兩者的內容不同、角色不同:百姓由吃的抱怨到整個出埃及的目的;摩西是因為帶領百姓的托付,事奉中的困難抱怨到過重的責任。顯然的,摩西是值得被同情的。

當然,最好是在任何環境之中都不要抱怨。但在這段史實中,我們要留意的不僅是抱怨的內容與態度,更重要的是抱怨、和傾吐的對象是誰。

百姓彼此發惡語、怨言,他們彼此對說的不是讚美、造就人的話,而是惡語、拆燬人的話。這種聲音愈來愈大聲,甚至到了一種聽不清楚的隆隆舌語。

「怨言」在七十士譯本的希臘文的發音與中文的「譏哩咕嚕」非常相近,是個有趣的巧合。

摩西遇到了難處之後,他傾吐的對象是耶和華。神沒有一句責備摩西的話,馬上就給他一個解決的方案。

今天,我不論在工作上、家庭上、甚至在事奉中,雖然出發點是好的,也都難免遇到挫折;不但是收不到預想的果效,對方也不領情。這時,我是向誰說呢?向人爭取對我的同情?還是向神傾吐我的困難?

何等權利能將萬事,帶到主恩座前求;
多少平安屢屢失去,多少痛苦白白受;
皆因未將各樣事情,帶到主恩座前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