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1/2017 星期一 撒下撒下21:1-22:51
「大衛將掃羅和他兒子約拿單的骸骨從那裡搬了來、又收殮被懸掛七人的骸骨.將掃羅和他兒子約拿單的骸骨葬在便雅憫的洗拉、在掃羅父親基士的墳墓裡。眾人行了王所吩咐的.此後神垂聽國民所求的。」 (撒下21:13,14)
在大衛年間三年飢荒的事件當中,最突顯的人物可以算是利斯巴 — 這位不顧一切來維護她兒子們死後尊嚴的母親了!
就像希臘悲劇中的安提戈涅(Antigone)、冒死干犯王不準為她戰死的哥哥波呂尼(Polynices)收屍的命令;在一連串的悲劇當中,讓讀者們感到了一絲人性中的溫馨。
在整個飢荒舒解的過程當中,雖然大衛是位主要人物,但他的角色似乎是平庸的、甚至偏向負面的。
大衛有一個好的開始:為了飢荒來求問耶和華。
但是,令人不解的是:為什麼耶和華清清楚楚的告訴大衛,這是因為掃羅背約、殺基遍人的緣故之後,他不再為下一步該怎麼做,去求問耶和華、或在律法中尋找神的啟示?
大衛卻直接去找基遍人的後代、來尋找的方法!這與他在犯姦淫之後的認罪:「我得罪了耶和華了!」(12:12)差太多了!實在是失之亳釐、 差之千里。
人都是有罪的,從人那裡去找和解的方案,除了怨怨相抱之外,還可以期望什麼其他的出路嗎?而且,以人當為贖物、祭物是耶和華不喜樂的、也是律法所禁止的。
利斯巴雖然是個毫無抵抗力的婦人;但是,在她兩個兒子在懸掛在山上慘死之後,她儘她的所能、維持了她兩個兒子屍首的尊嚴。
利斯巴的勇敢影響了大衛;大衛才把那七位被殺的以色列人的骸骨下葬了;而且,一直到這個時候,神才垂聽了色列人的所求、停止了飢荒。
可見得耶和華的心意,並不是要基遍人為先祖報仇;乃是利斯巴的日夜的守望、祈求,打動了大衛的心,再一次把大衛帶回到滿有恩慈的神面前。
「祭物和禮物、你不喜悅,你已經開通我的耳朵,燔祭和贖罪祭、非你所要。」(詩40:6)
今天,在競爭激烈的工商社會當中,你爭我奪是常態,你和我也難免得罪了別人、甚至違背了契約而不自知。
從另一方面來說,今天當我們成為爭奪的被害人時,透過法律、訴訟來造成對方最大的損失,也被視為是理所當然的事。
但是,我們是不是可以稍用神的恩慈來重新審視這一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