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2015 星期五 撒下1-2章
「大衛作哀歌、弔掃羅和他兒子約拿單,且吩咐將這歌教導猶大人。這歌名叫弓歌、寫在雅煞珥書上。」 (撒下1:17,18)
我曾經聽過一位屬靈長者的提醒:「有兩種聚會是最好不要錯過的;一種是浸禮、另一種是追思禮拜。」
在過了這近30年基督徒生活的今天,似乎是越來越能體會到這裏面的智慧:兩者都是可以榮耀神、可以傳褔音、可以得人生智慧的聚會。
如果追思禮中,有一篇好的祭文,是很值得反覆細讀的。對我來說,那也是追思禮拜的重點。
記得中學時,似懂非懂的背過韓愈的「祭十二郎文」。被那抒情與叙事的交錯、對於死者和自己生命的交接與分離、宦海沉浮的人生感慨…深深的吸引著。
大衛為了掃羅和約拿單的哀歌,就有這幾個原素在其中:抒情(1:19)與叙事(1:25)的交錯、對於死者(1:20,1:22)和自己(1:26)生命的交接與分離、對人生沉浮的感慨(1:21,24)。
這首哀歌表達了對生命的遵重、超越了敵(掃羅)友(約拿單)的界線、不是從宦海的觀點,而是以神的揀選來看人生(1:19,20,24)。
「英雄何竟在陣上仆倒」重覆了三次(1:19,25,27):頭一次指掃羅、第二次為約拿單、最後一次可能是泛指歷史上的英雄,形成一個美麗完整的三角呼應。
大衛不保留對敵人的咒詛:「不要在迦特報告、不要在亞實基倫街上傳揚、免得非利士的女子歡樂、免得未受割禮之人的女子矜誇。基利波山哪、願你那裡沒有雨露.願你田地無土產可作供物。因為英雄的盾牌、在那裡被污丟棄.掃羅的盾牌、彷彿未曾抹油」(1:20,21)。
大衛也不忌諱描繪戰爭的殘忍:「約拿單的弓箭、非流敵人的血不退縮.掃羅的刀劍、非剖勇士的油不收回」(1:22) 。
大衛藉著哀歌來接受失去心愛的人之傷痛:「我兄約拿單哪、我為你悲傷.我甚喜悅你、你向我發的愛情奇妙非常、過於婦女的愛情」(1:26)。
哀歌並不見得能完全止著傷痛,但藉著它讓人從思念裏再一次進入那個經驗當中,那個事實己經不再那麼無法理解和可怕了!
哀歌是深刻個人式的情感抒發,但也可以引起公眾的共鳴。可能這也是大衛要吩咐將這歌教導猶大人的原因之一(1:18)。
哀歌曾經多少次幫助我走出傷痛?
我怎樣遵重、和記念我愛又離我而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