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2018 星期三 馬太福音12:1-21
「但我告訴你們、在這裡有一人比殿更大。『我喜愛憐恤、不喜愛祭祀。』你們若明白這話的意思、就不將無罪的、當作有罪的了,因為人子是安息日的主。」 (馬太福音12:6-8)
雖然我們所處的世代、是一個科技高度發展、自由極被重視的社會,但除了能夠享受到前人無法想像、在物質生活上的舒適、及在休閒時間的娛樂之外,人的本質並沒有什麼基本上的改變。
其中一個無法改變的事實、就是深藏在我們內心的觀念,並不全都是經過自己的思考及選擇而來。
事實上,有許多我們從來不會存任何一點懷疑、深根深蒂固的觀念、是來自從小就習慣的生長環境,其中有不少不見得是可以承受真理、邏輯的考驗。
這時,我們就得真誠的問一問自己:我是願意追求真理、順服真理呢?還是要做一個儘守前規、一成不變的老頑固?
法利賽人就是溺在自已的傳統裡,不願存著一個開放、學習了解的心態來面對耶穌的一群人。他們以為靠自己在律法中的鑽研、對耶和華的敬虔、就可以穩妥的站在真理的一面,但不願意客觀的檢驗自己堅持的信念。
聖殿是猶太人的社會、信仰、宗教的中心,它不僅是神聖的神的居所、也是神住在猶太人當中、把平安及福氣帶到他們中間的保證。
安息日是神給猶太人的定規,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律法、是猶太人與外邦人差異的所在;這也是他們小就的生長環境中所不變的習慣。
但耶穌來了,是為了成全聖殿在人當中的原意 — 把平安及福氣帶到人的中間;為了成全安息日在人身上的恩典 — 把耶穌所做的工成為人得安息的源頭。
所以,從外表上來看,雖然耶穌所做的與法利賽人所習慣的作法不一樣,但祂的意義卻沒有變,而且把聖殿和安息日帶入一層即更深、又更實際的意義。
今天,我們也會有不少的盲點,可能是來自中國的文化、或者是由於自小生長的環境、甚至是懂事後所受到的教育;但重要的是有向傳統、習慣、環境詢問的那份勇氣 — 我所知的這些都是合理的嗎?客觀的站得著腳嗎?
只有那道成肉身的耶穌才是道路、真理、生命的交集和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