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4/2019 星期天
「既找不著、就回耶路撒冷去找他。過了三天、就遇見他在殿裡、坐在教師中間、一面聽、一面問。凡聽見他的、都希奇他的聰明和他的應對。」 (路加福音2:45-47)
最近聽到一個網路新名詞、叫「學霸」,就是對那些刻苦學習、學識豐富,不論什麼考試都能名列前茅的人。
我想這個詞與中國文化有一些淵源,因為苦學、總是與成就連在一起;因為歷代的壯元、大都有「頭懸樑、錐刺股」的心志和類似的經歷。
但也有不少學霸出國到了歐美讀書時,卻常得一段困難的適應期。
首先,這種下苦功的過程是得不到別人的稱讚的:被稱為書呆子(nerd) 還是好的,更多的是怪誕(weird) 、一點也不酷(cool) !
中國人在課室也很少發問,情願回家自己找答案、免得在老師同學面前出醜;其實,這就是我自己讀書生涯的寫照。
美國同學們上課喜歡問,常常是問的我們中國人覺得無聊的問題;而且態度輕浮,直接叫老師名字、像是他的老朋友一樣!
奇怪的是:老師們不但不在意,而且非常有耐心的回答他們的蠢問題。
靜下心來看、中美這兩種不同的文化各有其利弊,而我們能找到的最好模式、還是在於主耶穌的學習榜樣。
年記青青的少年耶穌、坐在聖殿裡的教師中間、一面聽、一面問。
首先,衪越過了年齡的障礙,不因自己的年紀小而裹足不前;其次,衪能主動、利用上耶路撒冷過節的機會,去找最好的學習環境 — 聖殿裡的教師;最後,祂不只去聽,而是一面聽、一面問;那是雙向的溝通。
今天,我們中國人在聖經的學習上面,也多多少少受到我們文化的影響 — 情願回家苦讀、以學霸的姿態出現,而很少願意在主日學或查經班中發問、怕出醜。
但是最好的學習方法還是「一面聽、一面問」 — 先要學著會聽、然後才能問出好問題;在聽、與問的當中,自己已經把聽的內容咀嚼消化、再加上自己的經歷和體會,當然可能問出好問題。
難怪那天在聖殿中,凡聽見耶穌的、都希奇他的聰明和他的應對。
我們不見得每一個人都能有那可以成為學霸的聰明,但至少一面聽、一面問的本事是可以練得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