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9/2019 星期五
「過了不多幾日、小兒子就把他一切所有的、都收拾起來、往遠方去了,在那裡任意放蕩、浪費資財。既耗盡了一切所有的、又遇著那地方大遭饑荒、就窮苦起來。」 (路加福音 15:13,14)
人都存著一個尋求公義的心;不論一個故事中間的過程是如何的迷離撲朔,但結局總是該向著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方向走,這才能讓人安心。
然而,當今有很多電影、小說不是把黑白顛倒、讓惡人得勝;要不就是在黑白事非沒有解決的懸疑狀況下結束、讓人看了生氣!因此,現在我很少看電影、因為實在難找到一個值得花時間看的電影。
在浪子回頭的這個故事中,雖然一開始小兒子的不孝、父親對兒子的溺愛是出人意外的突出;但小兒子在拿到他父親給他家業的發展卻是我們很想看到的。
首先,他就把他一切所有的、都收拾起來,毫無眷戀的就離開家了。不但離開了他的父親、還往遠方去、到了他父親沒辦法知道他生活起居的地方。
我們一點都不奇怪他會在那裡任意放蕩、浪費資財,因為這完全是一個浪子的行逕。他耗盡了一切所有的也是遲早必然的事。
這時「又遇著那地方大遭饑荒」、真是這個浪子罪有應得的報應,因為從開始到這個時候,他沒有做對一件事;他那時正好遇著大饑荒、那是天譴呀!
聖經先用簡潔的句子介紹小兒子和他的父親,卻詳細的描述了小兒子離家後淪落到窮苦的過程。相信這不是為了滿足我們尋求自義的心而己;而是要人知道一個人的沈淪雖是逐漸的、也是自己執意的。
如果這個故事就停在這裡,那就是像一個完美的道德倫理片,在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結局中,讓大家的正義感得到了舒解;因為自己一定不會像那小兒子一樣的惡,我們因而可以站在正義的一方、來譴責他的錯誤。
但這只是故事的開始,主耶穌還有更多在真理的教導、在以下的故事發展中展開,這就是主耶穌的比喻吸引人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