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1/2015 星期天 耶3-4章
「耶和華說、到那時君王和首領的心、都要消滅,祭司都要驚奇、先知都要詫異。我說、哀哉、主耶和華阿、你真是大大的欺哄這百姓和耶路撒冷、說、你們必得平安,其實刀劍害及性命了。」 (耶4:9,10)
公都子問孟子:為什麼外人皆稱他好辯?孟子的回答是:「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
人心中如果有一個堅定信念,但對無法取得他人的了解和支持,難免會好辯。
先知是宣講神的話,站在耶和華的位置將神所吩咐的一切話告訴百姓。那是宣告、不是辯論。
然而,百姓卻喜歡聽人的話,不願意聽先知的話。在這種作工無果效的情況下,先知連與人辯論的機會都沒有。
可是,藉著先知書的記載,讓我們看到了,先知也會辯論;但是他辯論的對象是神、不是人。
「耶和華說、到那時君王和首領的心、都要消滅,祭司都要驚奇、先知都要詫異」(4:9) — 這是神警告耶路撒冷將被毀壞、人將被擄的情況。
為什麼到君王和首領的心會消滅,祭司和先知會驚奇呢?因為當時百姓所聽到的聲音是「你們必得平安」(4:10)。
這表示耶利米所傳耶路撒冷被擄的信息是沒有人聽的;得平安的信息是從君王、首領、祭司、和假先知來的。
我們今日讀來,令人吃驚的是耶利米竟然把百姓不聽的責任推到耶和華身上:「主耶和華阿、你真是大大的欺哄這百姓和耶路撒冷、說、你們必得平安,其實刀劍害及性命了。」(4:10)
而耶和華並沒有責怪耶利米這不合邏輯的論點,而是繼續宣告耶路撒冷將臨的禍患(4:11-18)。
如此看來,我似乎更能了解耶利米的心情了:「我的肺腑阿、我的肺腑阿、我心疼痛.我心在我裡面、煩躁不安.我不能靜默不言。」(4:19)
我不能靜默不言 — 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耶利米夾在耶和華與百姓中間,他只能向神抱怨。
如果很難聽的進去耶和華的審判,至少我不能不同情和體會耶利米的心情!
我也有些不得已的事嗎?那是為了我自己、還是為了神的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