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 Through the Bible 2016 – Mathew 18-19

2016讀經默想 — 馬太福音 18-19 章

10/20/2016 星期四 馬太福音 18-19 章

「我實在告訴你們、凡你們在地上所捆綁的、在天上也要捆綁,凡你們在地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要釋放。我又告訴你們、若是你們中間有兩個人在地上、同心合意的求甚麼事、我在天上的父、必為他們成全。因為無論在那裡、有兩三個人奉我的名聚會、那裡就有我在他們中間。」 (太18:18-20)

教會 – 一個在地上彰顯基督身體榮美的團體,她的力量是很大的。

這不僅是教會在地上所捆綁的、在天上也要捆綁;凡教會在地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要釋放;而是教會在地上為挽回罪人的見證。

對罪人的挽回,是從我自己身上先做起的:當我有信心把我的罪向弟兄承認的時候,這就能防止我自我欺騙的罪性。

這也是因為我有被弟兄接納、原諒的信心;因為他知道我得罪的不僅是人、而且更是我們在天上的父。

所以,他奉主的名饒恕了我,使我知道、也有把握得到天父的饒恕。

「凡你們在地上所釋放的、在天上也要釋放」– 在肢體裡的彼此饒恕,是我們對能得到天父饒恕的保證。

對別人講神的道總是比對自己講道來的容易;為別人得醫治的禱告也比為自已的軟弱禱告容易。

為別人的難處、為接受他所需的幫助,是比為自已接受別人的幫助、容易的多;為他人的過犯寬恕那犯罪的人,也應該比為自己的罪行來寬恕自己、來得簡單。

所以,我們需要他人的提醒、別人的代禱、和第三者的鼓勵。

當饒恕的話從教會的弟兄姊妹中說出來時,我們也聽到了父神在天上的饒恕;這正好像是「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太6:12)。

教會是一個捆綁罪惡、釋放罪人、挽回弟兄的地方;正如耶穌所說的:「去罷,從此不要再犯罪了!」(約8:11)。這是我們同心合意要做的事;也是在天上的父、必為我們成全的事。

Read Through the Bible 2016 – Mathew 17

2016讀經默想 — 馬太福音 17 章

10/19/2016 星期三 馬太福音 17 章

「耶穌進前來、摸他們說、起來、不要害怕。他們舉目不見一人、只見耶穌在那裡。」 (太17:7,8)

記得在一次的查經聚會中,馬太福音17:1-8所記載的「登山變像」是我們的查經內容。參與的弟兄姊妹們有很深入的交通分享、每個人都覺得有很多的收穫。

但我印象最深的是在聚會結束之前的禱告中,有一位姊妹流著眼淚這樣向主哭求:「主!讓我也能親眼看見你榮耀的身體,明亮如日的臉光…」,實在讓人感動。

的確,登山變像是主耶穌在地上的職事中,最超越尋常的事件之一。它讓我們先嚐主再來時,主榮耀的光輝;讓我們知道復活以後的身體是有什麼樣的形象!

難怪,連使徒彼得也情不自禁的說:「主阿、我們在這裡真好!」(17:4)。他真的是願一直留在那兒、不想下山了。

可是,這個令人震撼的場面不多久,就被天父的一句話打斷了:「這是我的愛子、我所喜悅的,你們要聽他。」(17:5)

門徒們再一次回到現實裡:舉目不見一人、只見耶穌在那裡。

我們都羨慕屬靈的特別經歷,也願意一直留在屬靈的興奮及靈性的高潮當中;但是,現實的環境通常很快的就把我們的願望打散了。

就像每一年教會的冬令會,有好的場地、食物、弟兄姊妹的團契交通、豐盛的屬靈信息;但總是才剛開始享受時,時間就到了;在捨不得當中,又要把行李搬上車。

然而,聖經提醒我們:耶穌是我們信仰的中心、生活上得勝的力量。「舉目不見一人、只見耶穌」就是我們下山以後,面對現實生活的焦點。

不論是聽一篇信息、參加一個聚會、上一堂主日學,重要的並不是當時的感受和印象是有多好;而是在聚會結束後,留在我心中的是什麼?對我今後的生命有怎麼樣的影響?

耶穌並衪的十字架(17:22,23),就是在登山變像事件上,要留在我們心中的印象。

藉著聖經的記載,我們已經看到了耶穌榮耀的身體,和明亮如日的臉光,所以不需要再來求了;問題是在下山以後,我們還是舉目不見一人、只見耶穌嗎?

Read Through the Bible 2016 – Mathew 16

2016讀經默想 — 馬太福音 16:13-28

10/18/2016 星期二 馬太福音 16:13-28

「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因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喪掉生命,凡為我喪掉生命的、必得著生命。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甚麼益處呢?人還能拿甚麼換生命呢?」 (太16:24-26)

據統計,在過去15年間,美國的自殺比例增加了24%。這不僅是青年、成年人(15-34歲)的問題;連壯年人(35-64歲)的美國的自殺比例增加了30%以上。

這些數據只是自殺成功的例子。其實,嚐試自殺與自殺成功的比率大約為24:1;而曾有自殺念頭的人應該是更多;只是難以找到數據而已!

為什麼現代美國人,在一個物質環境最豐富、醫護資源最先進的社會中,仍然不能降低人想要自殺的念頭呢?

可見得人有比物質、健康更深、更大的需要。這就是對完美、永恆的追求。

聖經用「生命」來代表這深刻的屬靈需要:「人若賺得全世界、賠上自己的生命、有甚麼益處呢?人還能拿甚麼換生命呢?」 — 一個生命的價值高於全世界的財物。

那麼,什麼是人所追求的「永恆完美的生命」呢?

那就是回到起初神的創造、人還沒有犯罪的形象。

然而,人犯了罪、陷在其中而無法自拔是一個不能否定的事實。

耶穌上了十字架、冼清了我們的罪也是事實。

但是,罪的冼清(稱義)、並不表示我們從此就可以不再犯罪(成聖)了;這更是事實。

所以,主耶穌在彼得認識祂是基督、永生神的兒子(16:16)之後,就給門徒們一個進深的功課:十字架的道理。

「若有人要跟從我、就當捨己、背起他的十字架、來跟從我」:肉體必需每天被冶死、撒但必需每天被抵擋、世界必需每天被治服、屬靈的爭戰也必需每天被舉起。

如果我們在主耶穌的復活得勝上得榮;那在主耶穌的十架受苦上也該有份。

只是,主耶穌的受苦是為了我的罪;我跟隨主耶穌的受苦腳蹤,卻是為了治服我自己的老我。

這是一個滿有盼望及喜樂的過程,是賺得全世界所比不上的。

Read Through the Bible 2016 – Mathew 16

2016讀經默想 — 馬太福音 16:1-12

10/17/2016 星期一 馬太福音 16:1-12

「耶穌回答說、晚上天發紅、你們就說、天必要晴。早晨天發紅、又發黑、你們就說、今日必有風雨。你們知道分辨天上的氣色、倒不能分辨這時候的神蹟。」 (太16:2,3)

現代人都多少接受過一些科學教育;因此,第一次接髑到聖經的時候,時常對創造、和神蹟提出了質疑;這是第一類人。

後現代主義普偏化以後;今天,大部份人都相信、也遵重其他人的經歷、及想法。但是,人們不見得對別人的觀念有深究、探討的興趣;這是第二類人。

偶爾遇到一位認真探討的人,但他是不是願意用公正客觀的態度、以真理解釋事實,這又是另一個要超越的台階;這是第三類人。

主耶穌對誠心質疑的第一類人很有耐心(太4:23);但祂責備不用心、不搭調的第二類人(太11:16-18)。

然而,主耶穌對自以為認真、公正,卻堅持自己的主見、不願意面對事實的第三類人有非常嚴肅的斥責:「你們知道分辨天上的氣色、倒不能分辨這時候的神蹟」。

神蹟是神做的事蹟,藉著這些不尋常的事蹟、來彰顯神的能力和榮耀。

一位認識神的人,也應該認識神所做的事。

但是,如果一個人用自己想像的標準來看神蹟的話;沒有任何一個神蹟可以滿足他的要求。

所以,主耶穌要這些人分辨「這時候的」神蹟。

當時,主耶穌的醫病、趕鬼、給五千人、又四千人吃飽,已經行很多神蹟了;但法利賽人和撒都該人、要請耶穌「從天上」顯個神蹟給他們看(16:1)。顯然,他們不認為主耶穌的醫病、趕鬼、及給眾人吃飽是從天上來的神蹟。

在未信主時,我自己也對神蹟有相當大的難處。但當認識、接受了主之後,才看到神蹟經常在人的改變、事情的成就、及意想不到的恩典中出現 — 這些都是「這時候的」神蹟。

此外,聖經記載的句句實在,聖經中記載的神蹟是「那時候的」神蹟。

有了這麼多的神蹟,人還需要什麼才能承認耶穌是主呢?

「你們知道分辨天上的氣色、倒不能分辨這時候的神蹟」– 這正是今天世人的寫照:人們會去看氣象預報來準備衣物、卻不願看聖經來為永生預備地方!

Read Through the Bible 2016 – Mathew 15

2016讀經默想 — 馬太福音 15 章

10/16/2016 星期日 馬太福音 15 章

「豈不知凡入口的、是運到肚子裡、又落在茅廁裡麼。惟獨出口的、是從心裡發出來的、這纔污穢人。因為從心裡發出來的、有惡念、兇殺、姦淫、苟合、偷盜、妄證、謗讟.這都是污穢人的?」 (太15:17-20)

去年藉著大學同學團聚的機會,我安排了兩個星期的假回到了台灣。

發現到每晚受歡迎的電視節目,除了有關政治的專題論壇之外、就是有關吃的:烹飪食譜、餐館指南、健康食品…等。

甚至名廚、名營養師的聲譽,與影視明星、政治人物比較之下,有過之而無不及。

注重吃與健康固然不錯,可惜的是在論美食的同時,政治論壇的各個來賓,無不是伶牙利嘴的人物;他們口出的話,不驚人、死不罷休。

這個論到入口的、及出口的議題,就使我想到馬太福音 15 章主耶穌的講論:入口、及出口都是次要的,最主要的是心的問題。

入口及出口的選擇,都是的內心發出來的:過度的強調美食,是不是容易陷在專注現今的享樂、而忽略了屬靈上的需要呢?

大衛在詩篇談到了耶和華的律法時,對神的話與美食有這樣的比較:「比蜜甘甜、且比蜂房下滴的蜜甘甜」(詩19:10) 。

今天,我們可以開半個小時去一家好餐館、但卻不太容易找到30分鐘來讀聖經。

同樣的,不論是美國大選、或兩岸政治,我們也喜歡聽名嘴的論點、卻不見得有心思去察究他們伶利口齒後面的動機在那裡?或議題本身的內容是什麼?

更進一步的思考,連我們自己口裡說出的話,也常常是像脫韁的野馬,一出去就不曉得跑到那裡?造成了什麼傷害也是不知道的!

所以,大衛在詩篇19篇思念到神的話之後,不自覺的接下這一句話:「願你赦免我隱而未現的過錯。求你攔阻僕人、不犯任意妄為的罪」(詩19:12,13),這豈也不是很合理的嗎?

沒有人願意承認自己有「惡念、兇殺、姦淫、苟合、偷盜、妄證、謗讟」的心;但是我們不見得可以真正看清楚自己的內心世界。

好不好就從檢驗自己口中出的話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