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讀經默想 — 馬太福音 10:1-23

10/10/2016 星期一 馬太福音 10:1-23

「並且你們要為我的緣故、被送到諸侯君王面前、對他們和外邦人作見證。你們被交的時候、不要思慮怎樣說話、或說甚麼話,到那時候、必賜給你們當說的話。」 (太10:18,19)

在北美的基督徒雖然冒著自身的安全,為主作見證的機會不多;但是我們在日常生活常中,還是有很多為自已的信仰作見證的機會。

然而,誠實的反省一下,我們放棄這些機會的次數要比把握了這些機會的記錄高了很多。

這並不是怕遭到自身安全的迫害,倒是擔心被別人在背後嘲笑,說我們是個不通達人情世故、堅持己見、心胸狹窄的人。

難道主耶穌要我們在見證時,以做一個心胸狹窄的人為榮嗎?不可能!

在一個不友善的環境中為主作見證的確是不容易 — 這是在愛之深、責之切、和慷慨寬容之間的張力;在真理和開通之間的選擇;是靈活的變化和堅定的承諾的平衡;是愛神和愛鄰舍的考量;和靈性關懷和及時幫助的妥協。

這其中,我們所受到的誘惑常常是:我們要在兩難中取一;免得雙方都顧不到。

就像我們在學習作主門徒時,如果要追求完全的委身與信靠、難免走向僵硬的律法主義,而失去了在主裡的自由、與在神恩典中的活潑、可塑性;太多的公義是不是就容易缺乏了恩典?

為主的真理做見證的同時,又要愛我的敵人,這不是一條容易的路。

當走在主要我走的窄路上時,我很難討好所有的人:對一般的人來銳,我是太屬靈了;但對很屬靈的人來說,我已經與世俗妥協了。

但我還是不能選擇逃避的路,因為主耶穌已經有了這個應許:「你們被交的時候、不要思慮怎樣說話、或說甚麼話,到那時候、必賜給你們當說的話。」

在為主作見證的選擇上,其實選擇不是一個選擇;只要去做,到那時候、主必賜給我當說的話!

2016讀經默想 — 馬太福音 9 章

10/9/2016 星期日 馬太福音 9 章

「耶穌聽見、就說、康健的人用不著醫生、有病的人纔用得著。經上說、『我喜愛憐恤、不喜愛祭祀。』這句話的意思、你們且去揣摩.我來、本不是召義人、乃是召罪人。」 (太9:12,13)

有一次主日信息是有關夫妻在家中的不同角色,講員所講的具體內容我已經記不太清楚了,但至今記得其中的一句提醒:「會聽道的人一定是為自己聽;講道的人最擔心的、不是自己講的不好;而是聽道的人都在幫別人聽!」。

就像法利賽人看見耶穌和稅吏並罪人一同喫飯,他們就忍不著在門徒面前指責耶穌。因為,這是最安全的攻擊:既出了手、又不傷自己的面子。

耶穌不讓祂的門徒處在尷尬的無言之中,不但回答了他們,也要他們好好的揣摩聖經的意思。

所以,就讓我們來揣摩主耶穌的意思吧!

人都很容易把別人跟自己比。只要有一些不一樣的地方,十之八九是別人不對、是他要改變。

而且,我是基於百分之百的善意,才把你的盲點指出、教你一條正確之道是我對你愛心的表現。

然而,改變是無法從別人開始的。期待著別人的改變,常常帶來的是更深的失望、和更大的挫折。

最好的改變是從自己開始;只有當我意識到自己的缺乏時,我才會開始改變我對別人的態度。除非我改變了我對別人的態度,我不會改變我對別人的行為。

只有我先嚐到了主恩的滋味,我才可能成為別人的祝福;只有我能先遵行神的道,我才可能有那種道德上的勇氣來影響我身邊的人。

能力不是從把要求加上別人身上看出來的;而是在我自己生命的更新變化,越來越有基督在我身上長成的樣示而來。

所有的悔改和更新都必需從我自己開始。

只看別人做的壞事不能使我變好一點;同樣的,只看別人做的好事對我也沒有實質的幫助。

最嚴重的瞎眼是看不到自己的軟弱和問題;最偉大的能力是能藉著生命的本質和聖靈的果子去成為別人的祝褔。

2016讀經默想 — 馬太福音 8 章

10/8/2016 星期六 馬太福音 8 章

「百夫長回答說、主阿、你到我舍下、我不敢當。只要你說一句話、我的僕人就必好了。因為我在人的權下、也有兵在我以下,對這個說、去、他就去,對那個說、來、他就來,對我的僕人說、你作這事、他就去作。耶穌聽見就希奇、對跟從的人說、我實在告訴你們、這麼大的信心、就是在以色列中、我也沒有遇見過。」 (太8:8-10)

雖然基督徒都知道因信稱義的道理,也確信自己在救恩上是有信心的;但卻不常去追究主耶穌所希望在我們身上看到的是什麼樣的信心?

其實,主耶穌對信心要求是很高的。在講到人要常常禱告、不可灰心時,衪曾感嘆的說:「然而人子來的時候、遇得見世上有信德麼?」(路18:8)。可見得在恆心禱告的信心上,能夠達到主耶穌的標準的人不多。

然而,主耶穌卻在馬太福音第八章,對這位外邦人的百夫長有這麼難得的讚賞:「這麼大的信心、就是在以色列中、我也沒有遇見過!」。

倒厎百夫長在信心上有什麼表現是我們不及的?我們可以從中學到什麼教訓?這一直是纏繞我、久不能解的一個問題。

是不是因為他善行的動機(為他的僕人求)?應該不是的,因為從上下文看不出來。

是不是因為他是外邦人、所以主耶穌特別讚賞?我想也不是,因為「就是在以色列中、我也沒有遇見過」是主事後的感嘆、而不是事前的原因。

是不是因為他能把權柄解釋的特別清楚,所以主耶穌誇獎他的智慧?也不是,因為這段經文講的是信心、不是智慧。

我想:是不是因為他能把他的生活經驗、人生態度,毫無阻攔的就應用到他完全的在主耶穌的權柄下的這一個事實呢?

我們基督徒在信心上最大的軟弱,就是把自己分成許多互不相干的部份:理性和感性、學問和信仰、工作和教會…。

所以,我們的信仰只能在特殊的環境(困難)、特殊的地點(教會)、特殊的時間(崇拜)與自己才有切身的關係,其他的時候、對基督的信仰對我們只是腦子裡的一個概念而己。

這位百夫長對主耶穌的認識可能不多,但他能馬上把他生活中的經驗完全應用他與主的關係上;尤其是對主耶穌權柄的認識,是很難得的。

馬太福音的主題就是:主耶穌是王、王當然有他至高的權柄;百夫長的這一句話把馬太福音的主題就譂釋的再清楚不過了!

我對主耶穌的權柄了解多少?主耶穌的權柄在我的生活中有多大的影響力?這就表現了我有多少的信心。

2016讀經默想 — 馬太福音 7 章

10/7/2016 星期五 馬太福音 7 章

「你們要進窄門,因為引到滅亡、那門是寬的、路是大的、進去的人也多。引到永生、那門是窄的、路是小的、找著的人也少。」 (太7:13,14)

我們總有些機會在教會以外的場合,與人談到信仰的問題。

在我的經驗中,所得到的回答,大概總是不離開這一句話:「我對靈性的問題有興趣、但我不屬於任何的宗教。」(I am spiritual, but not religious).

這句話基本上就是在說:我對屬靈的事並不排斥,也遵重你的意見;但是不要把你的宗教強加在我身上。

聽起來,這些人是很客觀的願意談屬靈的事;然而,在下意識中,他們早已先拒決了福音的信息。

因為,人總是希望一切能自己做主、自己選擇、自力救濟;這與福音中的罪人需要救恩、白白得來的恩典是有很大的差距。

接下來的談話中,就常遇到了這種質問:為什麼只有你堅持的基督教是唯一的真理?為什麼你不學一學別的宗教的謙和、與包容呢?

其實,聖經教導的是謙和、與包容:愛神愛人、使人和睦、賙濟窮人、超越種族偏見…在地上建立同心合一的教會;等待那天地合一、萬物和協的新天新地。

然而,有些事在本質上仍然是無法達到和協的:愛人無法與恨人放在一起、罪人和公義無法相交、神的旨意和人的願望不會完全一樣、神的國不是靠人的成就來建立的。

雖然,神要把萬物從勞苦嘆息中解救出來;衪也還是要把真理與偶像、敬虔與驕傲、善與惡分別開來。

就如基督雖然呼召門徒、行各樣神蹟、醫治疾病、做了許多善行;但同時,祂也樹立了敵人。

神的榮耀、公義、和憐憫能吸引眾人;但同時也使另一些人跌倒。

所以,耶穌並不是一位凡事都可以的好好先生;他要我們進窄門、走難行的小路、做那少有人的選擇,為了要引我們進入永生。

神所分開的,人不可能使之相合;不是基於真理的相合是走向滅亡的道路。

福音在它的普遍性中、還是有很明顯的排他性。

2016讀經默想 — 馬太福音 6 章

10/6/2016 星期四 馬太福音 6 章

「你們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饒恕你們的過犯。你們不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不饒恕你們的過犯。」 (太6:14,15)

人際關係是現代社會的一個重要的議題。

有人說這是因為綱路、手機的發達,使人和人之間的關係沖淡了;所以許多以前未曾浮現的問題都顯明出來了。

但也正因為這資訊發達的時代,使人人都有機會去找到大量的快速解決之道;所以每一個人都能成為婚姻關係、親子關係的專家。

然而,平心靜氣的檢討下來,真正這樣子就被解決了的人際關係問題卻是不多。

是不是在這些資訊中,我們卻不經意地忽略了聖經的教導呢?

主耶穌在教導門徒禱告的主禱文中,在人際關係上只有這麼一句精簡的話:「免我們的債、如同我們免了人的債」(6:11)。

這卻是所有人際關係上最重要的基礎!

這個原則是這麼的重要,以致於主耶穌在主禱文之後,馬上又加了一句解釋:「你們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饒恕你們的過犯。你們不饒恕人的過犯、你們的天父也必不饒恕你們的過犯」。

為什麼呢?因為所有人際關係上的困難,可以說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這就是從當事人自己的角度出發;吃虧、不公平的待遇都是衝著我而來的!

主耶穌要我先免了別人欠我的債,但這實在是不容易的一件事。

然而,免了人的債並不是因為我比他好、我比他寬宏大量;而是我深知道我欠了神的債有多麼的高、神免了我的債,讓現在我有多麼的輕省。

我如果不饒恕人的過犯,難道我能經得起我的天父也必不饒恕我的過犯嗎?

一個真誠的禱告是不可能不改變一個的心態的。

我不可能一面為我自己的救恩感謝神;又在同時厭惡、控訴被神同樣愛的另一個人。

只有在我把自己所有的苦毒和控訴在神面前交託了之後,先求神對我自己的醫治和饒恕,成為先為自己的祈求,我才有那個資格、和容量為別人的代禱。

在我能成為使人和睦的人之前,主,求你先饒恕我的過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