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讀經默想 – 代下4-6章

6/17/2015 星期三 代下4-6章

「論到不屬你民以色列的外邦人、為你的大名、和大能的手、並伸出來的膀臂、從遠方而來、向這殿禱告。求你從天上你的居所垂聽、照著外邦人所祈求的而行。使天下萬民都認識你的名、敬畏你、像你的民以色列一樣。又使他們知道我建造的這殿、是稱為你名下的。」 (代下6:32,33)

人一方面需要群居、另一方面也是非常的以自我為中心。在這兩個看起來互相矛盾的情結中,就產生了一種集體性的自我認定感。

漢人叫南方人為「南蠻嚼舌之音」的人;同樣的,抗戰時的「下江人」、台灣的「外省人」、甚至在美國的中國人也叫非我族類的人為「外國人」。

在民族意識高漲的時代中,這些外國人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化外之民。

不僅是中國人、猶太人把外邦人看成狗(可7:27)也是出於同樣的情結。

所以,當所羅門在獻聖殿的禱告中,不但是為了以色列祈禱,也為外邦人祈求(6:32,33)就是一件非常特別的事了。

所羅門非常清楚神不能被人手所造的拘禁:「神果真與世人同住在地上麼.看哪、天和天上的天、尚且不足你居住的.何況我所建的這殿呢」(6:18)。

所以,聖殿不是為神造的,而是為人造的:為了人可以遇見神、人可以知道神與人同在。

人如何遇見神?藉著在聖殿的禱告:「你僕人和你民以色列向此處祈禱的時候、求你從天上你的居所垂聽、垂聽而赦免」(6:21)。

這向聖殿的禱告、不僅是以色列人的特權,而是所有外邦人都可以做的。其目的是:「使天下萬民都認識你的名、敬畏你、像你的民以色列一樣」(6:33)。

今天,誰可以只認為大使命(太28:18-20)是新約的觀念呢?

今天,我還可以保留狹隘的民族意識、只對中國人的福音工作有負擔嗎?

2015 讀經默想 – 代下1-3章

6/16/2015 星期二 代下1-3章

「耶和華神阿、現在求你成就向我父大衛所應許的話。因你立我作這民的王、他們如同地上塵沙那樣多。求你賜我智慧聰明、我好在這民前出入。不然、誰能判斷這眾多的民呢。」 (代下1:9,10)

韋式辭典對智慧的定義是:「應用經驗、知識、及判斷力來做合宜的行動及決擇」。

從這個定義來看,一個有智慧的人不但要頭腦聰明、肯下功夫學習、有知識;還得要假以時日、日積月壘地從經驗中吸取如何做合宜的判斷。難怪,在漫畫中的智慧人常常是一位有長鬍鬚的老人。

所羅門年紀青青的就要繼承大衛所建立的洋洋大國,他沒有時間、也沒有機會來累積經驗、得到治國所需要的智慧。他心裏的惶恐是我們可以了解的。

所以,當神夜裏向所羅門顯現,問他要向神求什麼的時候,所羅門沒有猶豫地就求智慧聰明(1:10)。因為,治理和判斷這眾多的民,是他心裏日夜所最掛記的事。

神也誇讚所羅門不為自己求貲財豐富、尊榮、消滅政敵、或長命大壽(1:11)。所以,神不但賜他智慧聰明,也賜他貲財豐富、和尊榮,而且超過歷史上的任何人(1:12)。

所羅門把他的智慧聰明、貲財尊榮,所用在最大的一件事,就是為耶和華造聖殿(2:1-5:1)。

所羅門不需要到年老髮白了才有智慧,因為他年青時就為了百姓向神求智慧。

今天,社會上把為自己求貲財豐富、尊榮、和長命大壽是理所當然的事。而我,是不是把智慧看成比這些重要呢?

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認識至聖者、便是聰明。(箴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