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讀經默想 – 書17-19章

4/1/2015 星期三 書17-19章

「約瑟的子孫對約書亞說、耶和華到如今既然賜福與我們、我們也族大人多、你為甚麼僅將一鬮一段之地、分給我們為業呢。約書亞說、你們如果族大人多、嫌以法蓮山地窄小、就可以上比利洗人、利乏音人之地、在樹林中砍伐樹木。約瑟的子孫說、那山地容不下我們、並且住平原的迦南人、就是住伯善和屬伯善的鎮市、並住耶斯列平原的人、都有鐵車。」

家裏有兩個以上小孩的家庭,都小少不了這樣的經驗:當有好吃、好玩的時候,兩個都會找各樣的理由選那大的、好的;可是,當要幹活、做事的時候,同樣的理由卻是用來選那小的、容易的。

在約書亞為以色列分地時,約瑟的子孫就是有這樣的心態。先是嫌以法蓮山地窄小、不夠他們住的。那麼,再加上比利洗人、利乏音人之地,地方應該夠大了吧?

但還是不行!首先,那是山地,住不了多少人(17:16);其次,旁邊的平原也不是可能的發展地方。因為,住平原的迦南人、伯善人、甚至整個耶斯列平原的人,都有鐵車。約瑟的子孫怎麼可能與這些強大、凶悍的人做鄰居呢?突然,這時侯他們的族大人多己不是優點、而是累贅了!

約書亞提醒他們,族大人多就是一個強盛的記號(17:17)。所以,不可只看到僅有的一鬮之地。旁邊的山地要歸他們使用、靠近的平原也必歸他們。迦南人雖有鐵車、雖是強盛、他們還是能把迦南人趕出去。(17:18)

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在於耶和華的應許。難怪,過了不久,約書亞就對他們沒有耐心了。「耶和華你們列祖的神所賜給你們的地、你們耽延不去得、要到幾時呢?」(18:3)

今天,我是不是也把為自己得好處看成理所當然的事,而不願意親自動手、勞力地來實現神的應許呢?

我是不是可能也會只看到眼前的困難和辛苦,而把神的應許放到一邊,還在等一個不需要這麼辛勞的下一次機會呢?

有沒有可能我的膽怯和懶惰,遮篕了神在我身上更多的恩典、在我生命中更大的心意呢?

2015 讀經默想 – 書14-16章

3/31/2015 星期二 書14-16章

「所以希伯崙作了基尼洗族耶孚尼的兒子迦勒的產業、直到今日.因為他專心跟從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希伯崙從前名叫基列亞巴.亞巴是亞衲族中最尊大的人.於是國中太平、沒有爭戰了。」 (書14:14,15)

人的一生是多面的:有起有浮、許多的經歷和心路歷程是別人不能知道的。

眾人對一個人最深刻的印象,常常是由他所做的一些事來決定;而這些事是從他生命中最根本品格的外在表現。

這種印象可能就是我們中國人所說的「蓋棺定論」;雖然不甚雅,但通常還是滿準確的。

我們對迦勒的印象就是這樣:「他專心跟從耶和華以色列的神」—他就是一個專心的人:他的生活不複雜、他的一生也很簡單、他有的心思意念也不多。

他很專心,他的專心在「跟從耶和華以色列的神」。

聖經上對迦勒所有的記載都是在敘述他如何的跟從耶和華。他似乎沒有什麼別的念頭、他也好像不看環境、他更是沒有感受到一點點同儕的壓力。他想做的事,只有一件,就是耶和華藉摩西所告訴以色列人的。

從四十歲當探子、到八十五歲將近迦南地的時候,迦勒的心思還是一樣的:「我們立刻上去得那地罷、我們足能得勝。」(民13:30) 四十五年的漂流、同儕的倒斃曠野,似乎對他毫無影響。

這也許就是耶和華使他能長青不老的原因—「看哪、現今我八十五歲了、我還是強壯、像摩西打發我去的那天一樣.無論是爭戰、是出入、我的力量那時如何、現在還是如何」(14:10,11) 。

希伯來文中的迦勒是個複合字:「迦」是完整、完全的意思、「勒」就是心;所以,迦勒就是全心全意。全心全意的跟從耶和華!多麼美的名字,放在迦勒的身上是完全合適的。

神並沒有給迦勒一個容易的任務,以八十五歲高齡,「迦勒就從那裡趕出亞衲族的三個族長、就是示篩、亞希幔、撻買」(15:14)。

想想看,我希望人怎麼樣來記念我?
我做的什麼事是最能表達我內在的品格?
我是一個專心的人嗎?外在的環境、他人的意見對我有多少影響?
我是個強壯的人嗎?還是常常在為那不復返的青春嘆息?

全心全意的跟從耶和華—迦勒,一個看來很簡單的人做到了。
但是,他實在有一個不平凡的人生,那是我由衷所羨羡的。

2015 讀經默想 – 書11-13章

3/30/2015 星期一 書11-13章

「那些城邑所有的財物、和牲畜、以色列人都取為自己的掠物.惟有一切人口都用刀擊殺、直到殺盡.凡有氣息的沒有留下一個。耶和華怎樣吩咐他僕人摩西、摩西就照樣吩咐約書亞、約書亞也照樣行.凡耶和華所吩咐摩西的、約書亞沒有一件懈怠不行的。」 (書11:14,15)

人天生就會有同情弱者及受害者的心。因此,許多慕道友在讀到約書亞記都會問:為什麼對迦南人這麼殘忍— 一切人口都用刀擊殺、直到殺盡.凡有氣息的沒有留下一個。(11:14) 其實,這不僅是慕道友的問題,也是曾經困撓、或是仍在困撓我們的問題。

我想,最好的答案還是在聖經裏找。這些行動的來源是什麼?它的目的是什麼?要對我們這些讀經的人講什麼?

「耶和華怎樣吩咐他僕人摩西、摩西就照樣吩咐約書亞、約書亞也照樣行.凡耶和華所吩咐摩西的、約書亞沒有一件懈怠不行的。」(11:15)、「因為耶和華的意思、是要使他們心裡剛硬、來與以色列人爭戰、好叫他們盡被殺滅、不蒙憐憫、正如耶和華所吩咐摩西的。」(11:20)、「這樣、約書亞照著耶和華所吩咐摩西的一切話、奪了那全地、就按著以色列支派的宗族、將地分給他們為業。」(11:23)

「耶和華所吩咐摩西的」在這幾節經文中重復了三次。這不只是在強調耶和華所吩咐的重要性,也是突顯了約書亞遵行耶和華所吩咐的執著—約書亞沒有一件懈怠不行的。

難道約書亞沒有自己的情緒嗎?難道約書亞沒有手軟的時刻嗎?聖經沒有提,我們也不知道。

但我們可以確定的是:即使他有,他也把自己的感受放在遵行耶和華所吩咐的底下。而且,聖經是以正面的語氣來描述這些事件。可見得,我們也需要以正面的角度來看這些事。

「於是國中太平沒有爭戰了。」(11:23) 爭戰的目的是為了太平,這是一個滿有弔詭性的陳述。歷代的君王、政客也曾用它來證明涉入爭戰的理由。

但是,最重要的還是在於爭戰的對象。對於進迦南的以色列人來說,他們先要把自己分別為聖、不受迦南人在信仰上淫亂的影響;才能把耶和華的福帶到萬民。在今天,我們首要的也是在屬靈的爭戰得勝。所以,屬靈的爭戰是為了屬靈的安息是合乎真理的。

哪裡是我的「迦南地」?什麼是我的「迦南人」?
我的爭戰是什麼?我是用什麼樣的態度面對爭戰?

2015 讀經默想 – 書9-10章

3/29/2015 星期天 書9-10章

「基遍是一座大城、如都城一般、比艾城更大、並且城內的人都是勇士…基遍人就打發人往吉甲的營中去見約書亞、說、你不要袖手不顧你的僕人.求你速速上來拯救我們、幫助我們.因為住山地亞摩利人的諸王都聚集攻擊我們。」 (書10:2,6)

「遠交近攻」是三十六計中的一計。從策略上來看,它是非常合埋的做法。

約書亞是個有謀略、有經驗的將領。在基遍人,遠交近攻的詐騙之下,這位常勝的將軍居然中了他們的詭計,「以色列人受了他們些食物、並沒有求問耶和華」(9:14)。這事件的缺失,很明顯的,也是歸咎於在屬靈上的不警醒。

在整個事件的敘述中,另一個很突出的地方是基遍人的態度。「基遍是一座大城、並且城內的人都是勇士」(10:2),這是耶路撒冷王亞多尼洗德對基遍人的印象。

為什麼實力這麼強壯的基遍人情願做以色列人的奴僕、丟下臉面、去向約書亞詐降呢?而且,當耶路撒冷王聯合其他四個王之後,他們似乎完全沒有抵抗的勇氣,馬上回去求約書亞的拯救呢?

原因可能在不同人對同一件事—「約書亞向耶利哥和艾城所行的事」(9:3),有不同的解讀。

基遍人完全降服在約書亞所率領的以色列人之下,亳無保留、一點都不後悔。

而「赫人、亞摩利人、迦南人、比利洗人、希未人、耶布斯人的諸王」(9:2),見到同樣的事,卻還想搏命一鬥,試一試自己的能耐。

我們都知道了他們的結局:五王都被擒見殺,而且他們的百姓,全然被滅。

基遍人成為約但河西住山地、高原、並對著利巴嫩山沿大海一帶的諸城中,惟一被留存下來的。

今天,我們也聽過不少神拯救和懲罰的見證和故事。對同一件神的工作,人有不同的反應:有人降服了、有人選擇抗拒、也有人起初降服,後來遇到困難,就改變了心意。基遍人告訴了我們什麼?

我警醒嗎?我做選擇的方式是什麼?先靠我的聰明和經驗?還是先求問神?

從不同人對相同的事、有不同的反應當中,我該怎樣的來看取捨的原則?

從前羨慕我的,今天因為我的信仰,反而被渺視、被攻擊,我該怎麼看走主道所遇到的難處?

2015 讀經默想 – 書7-8章

3/28/2015 星期六 書7-8 章

「以色列人在當滅的物上犯了罪。因為猶大支派中、謝拉的曾孫、撒底的孫子、迦米的兒子亞干、取了當滅的物。耶和華的怒氣、就向以色列人發作…眾人在亞干身上堆成一大堆石頭、直存到今日.於是耶和華轉意、不發他的烈怒。因此那地方名叫亞割谷、直到今日。〔亞割就是連累的意思〕」 (書7:1,26)

許多在職場的人都知道:當一項工作圓滿結束後,少不了一番慶祝;反之,當一項工作不幸失敗以後,少不了一個檢討會議(postmortem meeting,postmortem 原意是驗屍)。

艾城之戰是聖經中記載以色列人進迦南,繼耶利哥的勝利後的第二場戰爭,也是他們的第一場敗戰。

在這場戰役中,以色列人照著他們的往例,先派人偵察戰情(7:2)、再制定戰術(7:3),然後才開始展開行動(7:4);但他們居然被打敗了(7:5) !

以色列人希望找到失敗原因的心情,應該與現代人的檢討會議差不多。如果在今天,有不同的專家、學者可以提供分析報告。就如:只派三千人,是不是太輕敵了(7:4)?

但約書亞便和以色列的長老與現代人的做法不一樣:他們把灰撒在頭上、在耶和華的約櫃前、俯伏在地、直到晚上。(7:6)

屬靈的爭戰,得用屬靈的分析、得找屬靈的答案。而屬靈的答案是神給的:「以色列人犯了罪、違背了我所吩咐他們的約、取了當滅的物.又偷竊、又行詭詐」(7:11)。以致於應受祝福的、反成被咒詛的(7:12)。

「我…看見…就貪了」 (7:21)是亞干的回答。從耶和華的怒氣,到耶和華轉意之間所發生的事,不只在亞干的認罪,也是在眾人對他的懲治。

這對亞干是過於嚴酷嗎?「連累」在短短的二節(7:25,26)中出現了三次。可見得所強調的是一人犯罪、全體受連累。

約書亞記第七章的頭一節從耶和華的怒氣發作開始,最後一節在耶和華轉意、不發他的烈怒結束。中間所夾的發展是:(1) 取當滅的物、(2) 連累了眾百姓、(3) 滅了貪心的人。

今天,我是否也常常用我的邏輯、和我的經驗來找問題的答案?
我是否常用以屬靈的眼光來看事情?
我有可能像約書亞一樣在耶和華的前面、俯伏在地、直到晚上?

我做選擇的時候,想得到那些人會受我決定的連累嗎?
我貪嗎?在那些方面我容易貪?我能承受得了耶和華的烈怒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