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讀經默想 – 亞8-9章

亞 8-9 章

「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在那些日子、必有十個人、從列國諸族中出來、拉住一個猶大人的衣襟、說、我們要與你們同去、因為我們聽見神與你們同在了。」 (亞8:23)

在台灣,大學畢業生必需服兩年的兵役。曾經在部隊裏的過來人都知道:在訓練士兵的時候,有一種教導法叫做「錯誤的示範」。

我就有親身的經驗:身為排長,在帶兵為「五項戰技」測驗準備的時後,最怕的就是全副武裝,翻越矮牆。

因為那是靠衝力、順著重心的轉移,很快的就可以輕鬆的翻越過去。我知道這個原理,也能很清楚的講解給士兵聽。

可是等到要示範的時候,我心裏一虛,到牆前面就停了下來。任憑九牛二虎的努力,還是爬不上去,惹得全排捧腹大笑。事後,我稱之為錯誤的示範,希望能為自己挽回一點面子。

其實,我們基督徒也都知道:自己要有好的見證,才能有效地傳褔音。可是,看看自己的見證,實在不怎麼樣!

所以,只好說:不要學我的樣子,看看別人的見證、聽聽傳道人講的道理吧!似乎錯誤的示範比較容易做。

撒迦利亞記下了一個我們很大的期望:「我們要與你們同去、因為我們聽見神與你們同在了」(8:23)。

列國諸族中都有人出來與我們一同敬拜神,這是多麼美的景況!

為什麼呢?「因為我們聽見神與你們同在了!」這是因為我們有好見證,不用我們說,連別人都看出來了!

怎麼可能有人做到這些呢?因為:
(1)聽了先知的話(8:9),以神的殿為念,
(2)承受了神的祝福,生活平安、物產豐富(8:12),
(3) 遵行神的律法,眾人誠實,法律公正(8:16,17),
(4)生活喜樂、和平的見證(8:18,19)。

今天,我也有可能從錯誤的示範,轉變成正確的示範嗎?

可能!神己經說的很清楚了,問題是我願意嗎?

2015 讀經默想 – 亞5-7章

亞5-7章

「我說、這是甚麼呢?他說、這出來的是量器。他又說、這是惡人在遍地的形狀。我見有一片圓鉛被舉起來。這坐在量器中的是個婦人。」 (亞5:6,7)

戰國末期呂不韋著「呂氏春秋」,他用了「罄竹難書」生動地描寫了當時的亂像:即使把所有的竹子做成竹簡拿來書寫,也難以寫盡。

其實,聖經也有類似的形容。

先知撒迦利亞在異象中看到一個類似大桶子的東西。照他習慣性的好奇心,他馬上就問:這是甚麼?

天使回答的是量器;查了參考書才知道「量器」在原文的發音是ephah,這是一個非常大的量器,有2/3蒲式耳(bushel)、約24公升。

要用這麼大的量器是來量以色列人的罪,豈不是與罄竹難書異曲同工嗎!

呂不韋只能停在忠實的記錄上;但先知的異象更進一步的說明:罪的原因是人– 那坐在量器中的婦人。

罪不可能自存,有人才會有罪。人是罪的起因、執行者,但是受害的卻是整個大地。

罪也會傳染,當罪遍滿了全地的時候,耶和華就非要干涉不可了 — 不是審判(創6:5-7)、就是拯救(5:9-11)。

耶和華把罪因(量器中的婦人)和罪行(量器中的物品)帶到罪的源頭(示拿地),把罪與祂的選民分開。(5:11)

惡行雖然可能暫時得逞,但沒有人能逃過神的審判。

罪雖多,解決罪的辦法卻不在我自己,而是神的主動。

在聖誕的節期中,我更珍惜主耶穌帶來的平安。

這不只是沒有戰爭的平安,更是我罪得解決後,與我自己的平安。

2015 讀經默想 – 亞3-4 章

亞 3-4 章

「天使又指給我看、大祭司約書亞站在耶和華的使者面前、撒但也站在約書亞的右邊、與他作對。」 (亞3:1)

希臘神話故事中的西西弗斯(Sisyphus),是一位有名的悲劇英雄。

故事是這樣的:西西弗斯每天早上起來很費勁的把一塊巨石往山上推,到了傍晚好不容易推到了山頭;一瞬間又眼睜睜的看到它滑到山腳下。第二天,同樣的事還要重演一次。

西西弗斯之所以要日以繼夜的做這同樣無用的事,是因為他曾在妒嫉中,謀害了他的弟弟Salmoneus。

之後,西西弗斯一直活在自己的罪惡、及愧疚感中。無止盡的勞力,使他暫時可以忘記自己的虧欠。

同樣的,也有不少的基督徒在愧疚感的死胡同中走不出來。

在靈魂的深處,無論是如何的努力,我們還是無法把自己的罪孽和失敗合理化。

撒但非常清楚這一點,他就喜歡用人的罪惡感來控告我們。

於是,我們的罪惡感越來越深,最後到了沮喪、甚至絕望的地步。

把錯誤掃到地毯底下或許可以暫時解決窘態,但那必竟只是一時的方便。

更可怕的是:人這個弱點,正是給了撒但這位控告者,一個可以持久利用的把柄。

大祭司約書亞就是在這個情況之中:他污穢的衣服是撒但與他作對的利器。(3:3)

他惟一的方法是在耶和華的面前尋求解決:「使者吩咐站在面前的說、你們要脫去他污穢的衣服。又對約書亞說、我使你脫離罪孽、要給你穿上華美的衣服。」(3:4)

今天,我也是一樣:不要和撒但爭論。

我的罪只需要帶到主耶穌之前,求他的寶血洗淨。

主耶穌的赦免不只是消極的罪得赦,而是加添我從罪惡感中走出來的力量,不再受愧疚、羞恥的轄制。

更進一步的是讓我活在信心、盼望、和喜樂中。

主!求你讓我不再為自己的罪找藉口;但也不要使我活在罪惡、羞恥當中。

主!讓我常常在你的接納中轉向你,認罪、悔改、和得赦!

2015 讀經默想 – 亞1-2章

亞1-2章

「我對與我說話的天使說、主阿、這是甚麼意思!他說、我要指示你這是甚麼意思。」 (亞1:9)

許多中國人千里迢迢地來到美國定居的一個主因是:給孩子們提供一個好的學習環境。

西方教育與我們所經驗的東方教育最大的不同就是:西方教育鼓勵孩子自己思考、自己提問題、自己找答案;而我們中國人習慣於努力學習、刷題備考、只要找標準答案,對傻問題沒太大興趣。

如此下來,在西方教育下的孩子多有創意;而東方的孩子模倣力強。

在這兩代交替下,從小在教會長大,我們的孩子們就有個隱憂:他們從小就對聖經故事耳熟能詳,如果在初高中以後,我們仍然只向他們灌輸故事的表面,而不鼓勵孩子自己思考、提問題、幫助他們找答案的話,不知不覺間就在信仰上流失了他們。

撒迦利亞書就是一本難唸、難懂的書。它有很多的異象、和預言,倒底該怎麼解釋呢?

感謝主!撒迦利亞是位好奇、喜歡問問題的先知;而且天使就在他旁邊。(我們想問都還找不到人問呢!)

撒迦利亞見了異象之後,總是問:這是甚麼意思?。這句話總共出現了五次:1:9,19;4:4,13;6:4。先知好問、天使也樂意回答。

撒迦利亞的這顆赤子之心,是我們要學的。許多的時候,我們不甚了解神的話語,就擺在一邊算了。日久就失去了那個好奇心,馬馬虎虎地聽聽別人怎麼說、自己的心裏也不去想、也沒有認真地去找答案。

直到有一天,或許是遇著了難題,奇怪為什麼神是那麼的沈默?「當那些日子、耶和華的言語稀少、不常有默示」(撒上3:1),這問題難道是出於耶和華嗎?

我要學的是主耶穌的榜樣:「豈不知我應當以我父的事為念麼?」(路2:49)。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