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 每日讀經 — 撒迦利亞書3:1-10

10/10/2018 星期三 撒迦利亞書3:1-10

「天使又指給我看、大祭司約書亞站在耶和華的使者面前、撒但也站在約書亞的右邊、與他作對。」 (撒迦利亞書3:1)

希臘神話故事中的西西弗斯(Sisyphus),是一位有名的悲劇英雄。

故事是這樣的:西西弗斯每天早上起來、很費勁的把一塊巨石往山上推,到了傍晚好不容易推到了山頭,一瞬間,又眼睜睜的看到它滑到山腳下。

第二天,同樣的事還要重演一次。

西西弗斯之所以要日以繼夜的、做這同樣無用的事,是因為他曾在妒嫉中,謀害了他的弟弟 Salmoneus。

之後,西西弗斯一直在自己的罪惡、及愧疚感中活著;無止盡的勞力,使他暫時可以忘記自己的虧欠。

同樣的,也有不少的基督徒、在愧疚感的死胡同中走不出來。

在靈魂的深處,無論是如何的努力,我們還是無法把自己的罪孽、和失敗合理化的。

撒但非常清楚這一點,他就喜歡用人的罪惡感、來控告我們。

於是,我們的罪惡感越來越深,最後到了沮喪、甚至絕望的地步。

把錯誤掃到地毯底下或許可以暫時解決窘態,但那必竟只是一時的方便。

更可怕的是:我們這個弱點,正是給了撒但這位控告者,一個可以持久利用的把柄。

大祭司約書亞就是在這個情況之中:他污穢的衣服是撒但與他作對的利器(3:3)。

他惟一的方法是在耶和華的面前尋求解決:「使者吩咐站在面前的說、你們要脫去他污穢的衣服。又對約書亞說、我使你脫離罪孽、要給你穿上華美的衣服。」(3:4)

今天,我也是一樣:不要和撒但爭論,而是依靠神。

— 2018 每日讀經 — 撒迦利亞書2:1-13

10/9/2018 星期二 撒迦利亞書2:1-13

「我又舉目觀看、見一人手拿準繩。我說、你往那裡去,他對我說、要去量耶路撒冷、看有多寬、多長…耶和華說、我要作耶路撒冷四圍的火城、並要作其中的榮耀。耶和華說、我從前分散你們在天的四方,現在你們要從北方之地逃回。」 (撒迦利亞書2:1,2,5,6)

幾年為要為母親添一個臥室,前家裡改建。這才親身經歷了改建過程的煩瑣:不但先要把設計圖畫好了、到市府批審,在開工之前、還要找大地測量師來,在實地定下牆壁的確實位置。

測量師來了三十分鐘、卻寄來一張一千兩百美金的帳單!這筆錢花著實在讓人心痛;其實,他用儀器量的位置、跟我自己拿皮尺在五分鐘內量到的是一模一樣的!

撒迦利亞在異象中也看到了一位拿繩子量地的人,他對這事是這麼的好奇,以致他於對繩子的興趣、倒比對這個莫生人的興趣要大。

耶路撒冷在兵荒馬亂的時期,人們對房地產的興趣、應該比不上在硅谷寸土寸金的市場,多一呎、少一呎對他們是不太計較的;但這個人要量耶路撒冷,顯然是要為蓋城牆用的,這可能是當時有心猶太人的願望吧。

然而有另一位天使卻說,不必計較尺寸了,因為在耶路撒冷的居民和牲畜很多(2:4),繩子量的地界是裝不下的;而且連城牆也不需要了,因為有耶和華親自為他們準備的火牆(2:5)!

在這火牆之中的耶路撒冷居民,不僅受到了保護,也享受到了富足(牲畜很多)、和榮耀(火的象徵) 。

這是與當時國破家亡的現實環境、簡直差別太大了!可是耶和華親口說「現在你們要從北方之地逃回」- 歸回是一定要發生的。(2:6)「耶和華親口說」在這句話的前後重復了二次,可見得這句話的重要性、與嚴肅性。

今天,我們也都是兢兢業業的努力建立自己的家園,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斤斤計較是正常的事,但並不見得有耕耘、就有應得的那份期待的收穫。

我們理當更期待那榮耀的火城,那是耶和華親自應允的城,那也是歷代信心偉人遙望天上的聖城。

— 2018 每日讀經 — 撒迦利亞書1:1-21

10/8/2018 星期一 撒迦利亞書1:1-21

「我對與我說話的天使說、主阿、這是甚麼意思!他說、我要指示你這是甚麼意思。」 (撒迦利亞書1:9)

許多中國人千里迢迢地來到美國定居的一個主因是:給孩子們提供一個好的學習環境。

西方教育與我們所經驗的東方教育最大的不同就是:西方教育鼓勵孩子自己思考、自己提問題、自己找答案;而我們中國人習慣於努力學習、刷題備考、只要找標準答案,對傻問題沒太大興趣。

如此下來,在西方教育下的孩子多有創意;而東方的孩子模倣力強。

在這兩代交替下,從小在教會長大,我們的孩子們就有個隱憂:他們從小就對聖經故事耳熟能詳,如果在初高中以後,我們仍然只向他們灌輸故事的表面,而不鼓勵孩子自己思考、提問題、幫助他們找答案的話,不知不覺間就在信仰上流失了他們。

撒迦利亞書就是一本難唸、難懂的書。它有很多的異象、和預言,倒底該怎麼解釋呢?

感謝主!撒迦利亞是位好奇、喜歡問問題的先知;而且天使就在他旁邊。(我們想問都還找不到人問呢!)

撒迦利亞見了異象之後,總是問:這是甚麼意思?。這句話總共出現了五次:1:9,19;4:4,13;6:4。先知好問、天使也樂意回答。

撒迦利亞的這顆赤子之心,是我們要學的。許多的時候,我們不甚了解神的話語,就擺在一邊算了。日久就失去了那個好奇心,馬馬虎虎地聽聽別人怎麼說、自己的心裏也不去想、也沒有認真地去找答案。

直到有一天,或許是遇著了難題,奇怪為什麼神是那麼的沈默?「當那些日子、耶和華的言語稀少、不常有默示」(撒上3:1),這問題難道是出於耶和華嗎?

我要學的是主耶穌的榜樣:「豈不知我應當以我父的事為念麼?」(路2:49)。不是嗎?

2015 讀經默想 – 亞13-14章

12/29/2015 星期二 亞13-14章

「所有來攻擊耶路撒冷列國中剩下的人、必年年上來敬拜大君王萬軍之耶和華、並守住棚節。」 (亞14:16)

舊約讀到這裏,已將近尾聲。對於舊約的一些名詞,我們也都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

「國中剩下的人」就是其中之一,在其他的經文中也以「餘民」表示。

餘民在舊約是指被擄之後的猶太人,被存留下來,親眼得見耶和華救贖應許的成就。

所以,在我的印象中,餘民在舊約是指猶太人;只是一些神學家把餘民的觀念,括充到新約時代的基督徙後,才與我們有一些關係。

可是仔細讀撒迦利亞書14:16,才警悟到這個餘民也用來指「所有來攻擊耶路撒冷列國中剩下的人」,也就是說,那些猶太人的敵人、神要用重災懲罰的外邦人。

「年年上來敬拜大君王萬軍之耶和華、並守住棚節。」是猶太人的傳統,但神的國將要建立在萬邦之上!

聖經再一次的告訴我們:「神是不偏待人,原來各國中、那敬畏主行義的人、都為主所悅納」(徒11:34,35)。

求主開啟的我的眼,使我讀聖經的時候,不要把原來已有的觀念放在經文的前面。也不要先把自已定位為任何特定的一類,以致於把自己放在旁觀者的位置,白白失去了許多得益的機會。

2015 讀經默想 – 亞10-12章

12/28/2015 星期一 亞10-12章

「我必將那施恩叫人懇求的靈、澆灌大衛家、和耶路撒冷的居民。他們必仰望我、就是他們所扎的.必為我悲哀、如喪獨生子、又為我愁苦、如喪長子。」 (亞12:10)

曾經在一本書上讀到了這一句話:「沒有廉價的救恩」,覺得很有道理。

因為,人所犯的罪是這麼大,如果不是神的兒子、主耶穌自己為我們上十字架,我們那有可能有抵擋罪的能力!

這是從主耶穌的角度來看「沒有廉價的救恩」。其實,從人的角度來看,這個救恩也不應該是廉價的。

因為,如果一個人不認清自己被罪纏累的痛苦,就不能真正的認罪悔改。他只把信耶穌當成一種高尚的宗教情操、在自己已經很不錯的人生中,來再增加另一類的水平。

所以,如果人不付上澈底在主耶穌前痛心悔改,只憑著人芸己芸的衝動,他所得到的可能就是一個廉價的救恩,他的信仰沒有建築在穩固的磐石之上。

神藉先知撒迦利亞就把這種痛心悔改的情形寫的很輕楚:「為我悲哀、如喪獨生子、又為我愁苦、如喪長子。」(12:10)

這「為我悲哀」的我倒底是誰呢?不是耶路撒冷的居民,而是神自己。

在這句之前,又特別的提到「他們必仰望我、就是他們所扎的」。仰望神是理所當然的,但他們所扎的是什麼意思呢?神是可能被人扎的嗎?

感謝神,約翰褔音19:37已經給我們了答案:他們所扎的就是在十字架上的耶穌!

我們都願意神施恩,把那叫人懇求的靈澆灌下來,使自己、教會得到復興。

但是,我們不要忘了那是在為罪、為義、為審判自己責備自己(約16:8)所發生的事。

今天,我所得的是怎麼樣的褔音?該不會是廉價的救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