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 每日讀經 — 撒迦利亞書8:1-23

10/15/2018 星期一 撒迦利亞書8:1-23

「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在那些日子、必有十個人、從列國諸族中出來、拉住一個猶大人的衣襟、說、我們要與你們同去、因為我們聽見神與你們同在了。」 (撒迦利亞書8:23)

在台灣,大學畢業生必需服兩年的兵役。曾經在部隊裏的過來人都知道:在訓練士兵的時候,有一種教導法叫做「錯誤的示範」。

我就有親身的經驗:身為排長,在帶兵為「五項戰技」測驗準備的時後,我最怕的就是全副武裝,翻越矮牆。

因為那是靠衝力、順著重心的轉移,很快的就可以輕鬆的翻越過去;我知道這個原理,也能很清楚的講解給士兵聽。

可是等到要示範的時後,我心裏一虛,到牆前面就停了下來;任憑九牛二虎的努力,還是爬不上去,惹得全排捧腹大笑。

事後,我稱之為錯誤的示範,希望能為自己挽回一點面子。

其實,我們基督徒也都知道:自己要有好的見證,才能有效地傳褔音。可是,看看自己的見證,實在不怎麼樣!

所以,只好說:不要學我的樣子,看看別人的見證、聽聽傳道人講的道理吧!似乎錯誤的示範比較容易做。

撒迦利亞記下了一個我們很大的期望:「我們要與你們同去、因為我們聽見神與你們同在了」(8:23)。

列國諸族中都有人出來與我們一同敬拜神,這是多麼美的景況!

為什麼呢?「因為我們聽見神與你們同在了!」這是因為我們有好見證,不用我們說,連別人都看出來了!

怎麼可能有人做到這些呢?因為:

(1)聽了先知的話(8:9),以神的殿為念,
(2)承受了神的祝福,生活平安、物產豐富(8:12),
(3)遵行神的律法,眾人誠實,法律公正(8:16,17),
(4)生活喜樂、和平的見證(8:18,19)。

今天,我也有可能從錯誤的示範,轉變成正確的示範嗎?

可能!神己經說的很清楚了,問題是我願意嗎?

— 2018 每日讀經 — 撒迦利亞書7:1-14

10/14/2018 星期日 撒迦利亞書7:1-14

「問萬軍之耶和華殿中的祭司、和先知說、我歷年以來、在五月間哭泣齋戒、現在還當這樣行麼。萬軍之耶和華的話就臨到我說、你要宣告國內的眾民、和祭司、說、你們這七十年在五月七月禁食悲哀、豈是絲毫向我禁食麼,你們喫喝、不是為自己喫、為自己喝麼。」 (撒迦利亞書7:3-6)

在十多年前的一個聖誕節,收到了一個禮物、是教主人怎樣訓練家狗的DVD。

因為就在幾個月前,我家養了一隻小狗,正愁牠沒好家教的時候,這個錄像成為我們全家必看的功課。

原來訓練寵物基本的概念、就是行為修正的實踐,不斷的堅持在好行為有賞、壞行為必罰的原則上,寵物就終究能馴服下來。

人卻不盡如此;因為人有理性、會思考,除了賞罰的接受之外,還需要有足夠令他信服的論點、才能改變他的心志,進而修正他的外在行為。

無可否認的,人也有他的慣性:雖然剛開始時要講道理,但當他習慣的去做那件事以後,就不再去想他為什麼要去做的原因;然而還是在習慣中預期那不會更改的結果。

猶太人對聖殿就有這種情結:聖殿是神與猶太人同在的記號,聖殿的存在與否、華麗與否對猶太人來說是件大事。

所以,當聖殿毀壞之際,猶太人的傷痛是深刻的。這也就是為什麼耶和華殿中的祭司會問先知撒迦利亞說:「我歷年以來、在五月間哭泣齋戒、現在還當這樣行麼?」(7:3)。

言下之意是:我己經在五月間哭泣齋戒、為聖殿的重建擺上了這麼多年,現在所羅巴伯已經開始修復聖殿、耶和華也已經應許這殿的完成和榮耀(4:7) ,我己經做到了應盡的責任,現在還需要這樣行麼?

不料耶和華斥責的回答是這麼直接:「你們這七十年在五月七月禁食悲哀、豈是絲毫向我禁食麼,你們喫喝、不是為自己喫、為自己喝麼?」(7:5,6) 。

也就是說建殿、不見得就表示神的同在,禁食悲哀、不見得就表示認罪悔改,榮耀的聖殿、不見得就表示靈性的復興。

重要的是正直的行為、和公義的社會:「按至理判斷、各人以慈愛憐憫弟兄。不可欺壓寡婦、孤兒、寄居的、和貧窮人,誰都不可心裡謀害弟兄…卻不肯聽從、扭轉肩頭、塞耳不聽」(7:9-12) 。

今天我們如果把華麗、寬敞的教堂、和習慣性的敬拜,來做為神同在與賜福的證據的話,豈不也與因賞罰而馴服的寵物一樣–淪於習慣的動作,而缺少了靈性復興的本質!

— 2018 每日讀經 — 撒迦利亞書6:1-15

10/13/2018 星期六 撒迦利亞書6:1-15

「萬軍之耶和華如此說、看哪、那名稱為大衛苗裔的、他要在本處長起來,並要建造耶和華的殿。他要建造耶和華的殿、並擔負尊榮、坐在位上、掌王權,又必在位上作祭司、使兩職之間籌定和平。」 (撒迦利亞書6:12,13)

撒迦利亞見到了不少異象(1-6章),這些異象雖然不容易懂,但隨後撒迦利亞與天使的問答、使我們可以知道這些異象所代表的意義。

從文字當中,我們知道那時代的背景是猶太人亡國被擄七十年之後(1:12),部份的猶太人得以歸回(2:6),並重修聖殿(4:6) 。

重修聖殿是外在的實物建築工程,它帶來了猶太人復國的希望,所以百姓對它的重視是可以了解的。

在有限的人力物力之下,那的確是件不容易完成的工作,所以耶和華要特別勸勉帶領的所羅巴伯剛強壯膽(4:7-10) 。

但是,實物的建造只是代表將到的靈性上的復甦。所以,在所羅巴伯之後,神再次用異象讓撒迦利亞看到還有另一層的建造,那個範圍是更廣的(6:1-8) 、重要性是更高的(6:9-15) 。

約撒答的兒子大祭司約書亞(6:11) 是靈性復甦的代表,他在建造耶和華殿的貢獻上、甚至比所羅巴伯還要重要、更為尊貴(6:12)。

但約書亞、和所羅巴伯是互為幫補的:「兩職之間籌定和平」(6:13)。

今天,在教會的建造上也是如此:有些人在事物、管理上有恩賜,負責教會中如設備、財務、人事…等大小的事工;也有人在宣講、教導上有恩賜,負責查經、主日學…等屬靈上的供應,但是彼此不能相互看輕對方的執事,到底兩職之間籌定的是和平。

— 2018 每日讀經 — 撒迦利亞書5:1-11

10/12/2018 星期五 撒迦利亞書5:1-11

「我說、這是甚麼呢?他說、這出來的是量器。他又說、這是惡人在遍地的形狀。我見有一片圓鉛被舉起來。這坐在量器中的是個婦人。」 (撒迦利亞書5:6,7)

戰國末期呂不韋著「呂氏春秋」,他用了「罄竹難書」生動地描寫了當時的亂像:即使把所有的竹子做成竹簡拿來書寫,也難以寫盡。

其實,聖經也有類似的形容。先知撒迦利亞在異象中看到一個類似大桶子的東西。照他習慣性的好奇心,他馬上就問:這是甚麼?

天使回答的是量器;量器在原文的發音是ephah。查了參考書才知道,這是一個非常大的量器,約有2/3蒲式耳(bushel)、24公升。

要用這麼大的量器是來量以色列人的罪,豈不是與罄竹難書異曲同工嗎!

呂不韋只能停在忠實的記錄上,但先知的異象更進一步的說明罪的原因是人–坐在量器中的婦人。

罪不可能自存 有人才會有罪。人是罪的起因、執行者,但是受害的卻是整個大地。

罪也會傳染,當罪遍滿了全地的時候,耶和華就非要干涉不可了。不是審判(創6:5-7)、就是拯救(5:9-11)。

耶和華把罪因(量器中的婦人)和罪行(量器中的物品)帶到罪的源頭(示拿地),把罪與祂的選民分開。(5:11)

惡行雖然可能暫時得逞,但沒有人能逃過神的審判。

罪雖多,解決罪的辦法卻不在我自己,而是神的主動。

在這動亂的世界中,我更珍惜主耶穌帶來的平安。那不只是沒有戰爭的平安,更是我罪得解決後,與我自己的平安。

— 2018 每日讀經 — 撒迦利亞書4:1-14

10/11/2018 星期四 撒迦利亞書4:1-14

「… 這是耶和華指示所羅巴伯的,萬軍之耶和華說、不是倚靠勢力、不是倚靠才能、乃是倚靠我的靈、方能成事。大山哪、你算甚麼呢,在所羅巴伯面前你必成為平地,他必搬出一塊石頭,安在殿頂上,人且大聲歡呼、說、願恩惠恩惠、歸與這殿。」 (撒迦利亞書4:6,7)

在高度競爭的網路時代,每一位在職場的經營者不得不希望公司能興旺成長,甚至在為那設法存留底線的努力上,他們都得需要有足夠的人力資源。

但這己經不是人多好辦事的時代了,人員要精簡、但企業生產質不可降底,所以怎麼讓員工的生產力居高不下,是企管經營的大課題。

在硅谷常見高科技公司提供免費的零食、晚餐、遊樂室、甚至現場按摩、洗牙、顧嬰…就是為了讓員工在辦公室多留一點時間、多做一些工。

但最新的企管研究卻發現:一個疲勞員工的生產力不但不高,反而對士氣照成負面的影響。「不必在職場發瘋」(It Doesn’t Have to be Crazy at Work) 在2018年成為一本眾人愛讀的書、就在講這個觀念。

其實,越是面對困難的任務、高昂的士氣越是重要,而不是人多人少、工作時的問題。

在屬靈的建設上也是如此,所以「不是倚靠勢力、不是倚靠才能、乃是倚靠耶和華的靈、方能成事」是基督徒所喜歡用的金句。

從上下文來看,這是指所羅巴伯重建聖殿而說的,但它也並不是說力量(勢力原意為strength, power) 、及才能不重要,而是說除了力量與才能之外,耶和華的靈是最重要的。

因為我們再往下讀就知道:所羅巴伯還是要平地基、安置房腳石。耶和華的靈並不是使所羅巴伯有行神蹟、馬上讓聖殿就建好的事。

但是倚靠耶和華的靈,使建造的人在信心的眼光中,從開始的第一塊房腳石就看到整個工程的完成,因「大聲歡呼、說、願恩惠恩惠、歸與這殿」通常是完工時說的話。

耶和華的靈與人的努力擺上、人的自然邏輯並不相互抵觸的。

世上的公司企業施小惠來賺取在工時的投入,但屬靈建設不是靠這些人為的動作,而是我們在信心中看到神的心意和作為時,願意把自己擺上為祂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