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每日讀經 — 申命記 1:2-46

4/25/2017 星期二 申命記 1:2-46

「耶和華我們的神在何烈山曉諭我們說、你們在這山上住的日子夠了,要起行轉到亞摩利人的山地、和靠近這山地的各處…如今我將這地擺在你們面前、你們要進去得這地、就是耶和華向你們列祖亞伯拉罕、以撒、雅各、起誓應許賜給他們和他們後裔為業之地。」 (申1:6-8)

人有很大的慣性。當人到了一個新環境中,他自然地,想很快在當中找到一個令他有安全感的小圈子。

這個有舒適感的區域,成為了我們的comfort zone,讓我們留連在其中,不想再踏出去一步。

照理說,做為在美國的第一代中國人,我們都是離鄉背景的人;但曾幾何時,我們也開始安於現狀。

當年那種勇敢進取只能成為在兒孫面前說古的話題;很難再從自己的身上、察覺到一些先驅精神的蜘蛛馬跡了。

摩西則不然。在申命記中摩西的第一篇講章就是從「你們在這山上住的日子夠了」開始的。

我們實在很難想像一位近120歲的老人,會對一群他的兒孫輩說:「你們舒服日子住的己經夠了;現在是往前行的時候了!」

摩西這種積極進取的精神,的確讓我們汗顏。

摩西要他們起行轉去到向地方是亞摩利人的山地;也就是他們的父執輩所害怕的壯民和堅固城邑之地(民13)。

他們要去的地方不是祣游之地,而是戰場;他們要去完成的,正是他們上一代所失敗的工作!

摩西怎麼樣來鼓舞眼前的年青人呢?「耶和華我們的神曉諭…如今我將這地擺在你們面前…耶和華向你們列祖.. .起誓應許賜給…他們後裔為業之地。」

不是因為摩西有超於常人的毅力和勇氣;乃是因為他明白耶和華的話。

我是不是停留在我的舒適區太久了?

我還有當年的進取精神嗎?

我的去與留是由什麼來決定?

是神的話、或是我的籌算?

什麼是我要踏出的第一步?

2015 讀經默想 – 申33-34章

3/25/2015 星期三 申33-34章

「以下是神人摩西、在未死之先、為以色列人所祝的福… 他疼愛百姓.眾聖徒都在他手中…以色列阿、你是有福的、誰像你這蒙耶和華所拯救的百姓呢.他是你的盾牌幫助你、是你威榮的刀劍.你的仇敵必投降你、你必踏在他們的高處。」 (申33 :1,3,29)

大多數的人不是很喜歡聽別人對自己講嚴厲的話。所以,有些在講台上比較率直牧師、或傳道人,常常被人以「愛罵人」這三個字來形容他。

但是,我還是得常提醒自己的是:當一個人站在講台時,他是神話語的出口,他所講的是神要他講的話。我聽他講的目的,是透過他、聽到神要對我說的話;而不能使我對他的印象,成為神對我說話的攔阻。

另外一方面,我也必需承認的是:我不能單單以他講台上的態度、或表達方式來認定他。他在台下的心思、意念才是他為人更整全的表現—那是我不知道的。

摩西在傳講神的話語時,常把祝福和咒詛都擺在百姓面前,那是他在台上講神的話。照現在人的標準,他可能也會被一些人標視為「愛罵人」的呢!

但是,摩西的最終對以色列民的遺言中只有祝福。那是在台下,他講自己心中的話。

在摩西人生最後的時刻,他不責備人、沒有念記百姓的背逆;他不自憐、沒有提到自己未能進迦南地的悵然;他想的只有神的托付、和百姓的褔祉。

在摩西的遺言中,他強調耶和華的尊貴、他知道耶和華疼愛百姓、他了解耶和華對以色列人有更大的旨意。他接著對各支派祝福,讓人看到耶和華的豐富、仁慈和能力。

我是否曾經以我的片面之見,來阻攔了神對我說話的機會?
神啊!求你幫助我越過我的軟弱。

如果我今天要寫遺言的話,內容會是什麼?
放心不下?悔恨?感恩?還是祝福?

神啊!求你讓我能像摩西、至死忠心。

2015 讀經默想 – 申31-32章

3/24/2015 星期二 申31-32章

「你當追想上古之日、思念歷代之年。問你的父親、他必指示你、問你的長者、他必告訴你。至高者將地業賜給列邦、將世人分開、就照以色列人的數目、立定萬民的疆界。耶和華的分、本是他的百姓.他的產業、本是雅各。」 (申32:7-9)

我們親身目睹了資訊時代的來臨,信息、資料、記錄、甚至大數據…都是垂手可得的。在這快速的資訊傳遞中,現場、最新是比較能吸引人;對歷史、和上古之日的事情有興趣的人不多。

但是資料需要經過分析整理才能成為訊習,訊習需要經過思考判斷才能成為智慧,智慧才能幫助人做正確的選擇。

我們從所接觸的人和事當中,日積月累地建立自己的知識、經驗、和價值體系。這些知識和經驗的累積,幫助我們對現在所遇到的人和事該做的回應—這就是我們的智慧。

所以,我們不但需要珍惜自己過去所存的經歷,還要能夠從別人的經歷、甚至從歷史的教訓,來累積、加增我們的智慧。

智慧是能適切地把存在心裏的知識和經驗,以敏銳、靈活、優雅、而且帶著恩慈地應用在我們現在所處的環境上。我們要尋求的不是重新再製造一個相同的經驗,而是如何適切地把知識和經驗應用在我們的今天的生活中。

在別人的經歷什麼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呢?「至高者將地業賜給列邦、將世人分開…立定萬民的疆界。耶和華的分、本是他的百姓。」就是幫助我們認識神的主權(至高者)、神的揀選(將世人分開)、和神的恩典(耶和華的分)和保護(是他的百姓)。

我們無法記著所有曾經的遭遇。這是神的恩典,使我們可以忘記從前。

但有些事情我們能夠記得,這也是神的恩典。而且有些上古之日、歷代之年的事情是可以幫助我們多認識神、得著智慧的,那是我們要追想、思念的。

我是一個只知道很多資訊的人、還是一個智慧的人?
我對上古之日的事有興趣嗎?我能吸收屬靈前輩對神的認知嗎?還是樣樣我都要親身經歷?
我能靈活、恩慈地把我記得的事,應用在我們現在所處的環境上嗎?
我必需靜下心來問自己:「你是智慧人?還是愚昧人?」

2015 讀經默想 – 申29-30章

3/23/2015 星期一 申29-30章

「隱祕的事、是屬耶和華我們神的、惟有明顯的事、是永遠屬我們和我們子孫的、好叫我們遵行這律法上的一切話。」 (申29:29)

如果你曾經與4-6歲的小孩打過交道的話,可能還記得他們幾個常問的問題中,少不了的是:「為什麼?」、和「會怎樣?」。為什麼是對眼前看到事情的解釋;會怎樣是對還沒有發生事情的好奇。

這種尋找答案的心態原是無可厚非的。遠從亞當、夏娃的犯罪;近到現代科技的進步,不都是從這裏出來的嗎?

但是,我必需承認的是:我對神的認識是遠遠地少於我自己所願意承認的。

當我問神為什麼和會怎樣的時候,其實,我已經走到了對神的了解的極限了。

所以,我應當經常有這個禱告:「主啊!請你指教我,使我可以能更認識你。求你使你的光照耀在你要我所行的路上。」

因為,我在了解神和祂的旨意上,我與許多人有同樣的爭扎。我甚至對已經明暸的事、及接受現在祂在我身上工作也都有困難。

但是,在這許多的不知裏,我需要有信心在耶和華已明顯的事上。這些明顯的事就是神律法上的一切話、整本聖經的啟示。

衶顯明這些事的目的,不是要來我滿足我的好奇心,而是我要來遵行的,為了給我帶來祝褔的。

因此,當我爭扎在神聖潔的帶領時,那個轉機的起點是接受「隱祕的事、是屬耶和華我們神的」。

我應該有這個信心:神知道我前面的道路,神愛我,祂就會不厭其繁地清理祂要我走道路上的攔阻。

我能把問神為什麼、和會怎樣的心,轉換成對耶和華己明顯事上的信心嗎?
我是否真知道神的道路是比我起初想的要近的多?

2015 讀經默想 – 申28章

3/22/2015 星期天 申28章

「你若留意聽從耶和華你神的話、謹守遵行他的一切誡命、就是我今日所吩咐你的、他必使你超乎天下萬民之上。你若聽從耶和華你神的話、這以下的福必追隨你、臨到你身上…你若不聽從耶和華你神的話、不謹守遵行他的一切誡命律例、就是我今日所吩咐你的、這以下的咒詛都必追隨你、臨到你身上。」 (申28 : 1,2,15)

有人曾做過了這樣子的計箅:對於一位每週日參加主日崇拜、每年參加一、二次特會的基督徒來說,他一年會聽到五、六十篇的信息。五年、十年以後,他至少聽過三、五百篇道了。

這位「老基督徒」逐漸地形成了一個聽道的習慣— 他能很快的從講題和經文中猜想到講道的重點;他也很容易地來分辨這篇講道的內容、或是判斷證道者的表達是不是附合他的期昐。

在聽道時,他微微地點頭表示同意、或讚許,稍稍地皺皺眉頭表示不讚同、或懷疑。

對出埃及後的第二代以色列人來說,他們的心態可能與這位老基督徒不差了多少。倒底是生在、長在壙野,在那近40年中,他們看過了多少獻祭、聽過了多少講論。相信老摩西在申命記所講的,對他們來說,不會是完全莫生的。

申命記28章是摩西非常長的一篇講道(4-28章)的總結。28章這裏的第一節就回到起初在4:1的「聽」:要留意聽、不但要聽、而且要「從」。

摩西指出了他們兩個可能選擇:聽從、或不聽從。沒有第三條路走,不是問他們讚成、或不讚成,也不是問他們這篇道講的好、或不好!

接下來,摩西把聽從所帶來的祝褔,詳細的說明(28:1-14);也用更多的篇幅、更詳細的描述,把不聽從所帶來的咒詛,不厭其詳地列舉出來(28:15-68)。

不知道當時的第二代以色列人聽了摩西這一篇講道後的回應是什麼?但是,從以色列後來的歷史來看,很令人可惜的是,28:15-68的咒詛,到後來竟都成為了事實。

我今天是以怎麼樣的態度來聽道?
不可否認的,一不留心,我就落入了撒但的計倆,以欣賞、甚至論斷的態度來聽道。
主阿!求你救我脫離這個凶惡!

神今天要我怎樣回應我所聽的道?
神要的是一個選擇要祝褔、或選擇咒詛的決定。

主阿!求你使我愛慕你的道,如鹿渴慕溪水。
求你讓我有決心、有能力走那承受祝褔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