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每日讀經 — 申命記 21:1- 22:30

5/10/2017 星期三 申命記 21:1- 22:30

「人若犯該死的罪、被治死了、你將他挂在木頭上。他的屍首不可留在木頭上過夜、必要當日將他葬埋、免得玷污了耶和華你神所賜你為業之地.因為被掛的人是在神面前受咒詛的。」 (申21:22,23)

有時候,從摩西五經中尋找現今的應用,的確不是容易的事。

因為,時代、背景、環境的差距,使得找出正確的精意得經過一些複雜、謹慎的程序;但現代人不見得有這種耐心如此去做。

申命記廿一章中的命案、異族的婚姻、悖逆的兒子、死刑罪犯屍體的處理..等,從現在的角度看來是即嚴酷、又奇特的規定。

然而,我們還是要相信舊約的原則、對現在的我們仍然是有意義的;只是我們不見得能夠完全的了解它。

所以,存一個謙卑的態度、小心謹慎的解釋是有必要的。

「被掛的人是在神面前受咒詛的」這句話的義意是少數我們有把握、也特別珍惜的解釋。

「基督既為我們受了咒詛、就贖出我們脫離律法的咒詛.因為經上記著、『凡掛在木頭上都是被咒詛的』。」(加3:13)

原來,這個咒詛、和殘酷的刑罰是在預表神自己的兒子、基督耶穌所要承受的死。

「罪是從一人入了世界、死又是從罪來的、於是死就臨到眾人、因為眾人都犯了罪。」(羅5:12) 死是罪必然的後果。

罪即屬眾人、死和咒詛理當也屬眾人。

另一方面,我們也看到神對人性命的重視(19:4;20:5-7;21:3,4)。

在這無法兩全成其美的情況下,神為眾人咒詛了他自己的兒子。

我們今天之所以從律法中脫出來、得以自由,是因為耶穌為了我們承受了死的咒詛。

我們所得自由的目的、也是為了這個自由可以使我們脫離了罪的捆綁;使我們可以長成像他兒子的模樣。

我喜歡讀舊約嗎?當舊約隱藏的珍寶被揭開後,我的心裏興奮嗎?

我從這幾個月的讀舊約中得到了些什麼我從前沒有留意到的珍寶?

我在那些方面可能誤用了在基督裏的自由?

2017 每日讀經 — 申命記 19:15-20:20

5/9/2017 星期二 申命記 19:15-20:20

「說、以色列人哪、你們當聽、你們今日將要與仇敵爭戰、不要膽怯、不要懼怕戰兢、也不要因他們驚恐。因為耶和華你們的神與你們同去、要為你們與仇敵爭戰、拯救你們…官長又要對百姓宣告說、誰懼怕膽怯、他可以回家去、恐怕他弟兄的心消化、和他一樣。」 (申20:3,4,8)

今年(2017)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的一百週年。上個月在美國公共電視台(PBS),有一連三天的記錄專集,來記念這人類歷史中傷亡最大的戰爭。

記錄片中提到,美國在大戰中、為了解決兵不足的問題,一方面強調愛國精操;另一方面,從自願兵改到強制性的義務兵役。

然而,還是有不少人拒絕填寫徵兵表格;這些人不久之後,都被捕獲、噹瑯入獄!

面對著戰爭,難免懼怕;問題在如何克服這些無比的恐懼呢?

以色列人在進入迦南之前,也有同樣懼怕戰兢的問題。

他們的答案不是在戰場、或牢房中做選擇,而是「因為耶和華你們的神與你們同去、要為你們與仇敵爭戰」。

接下來的是一串「他可以回家去」的宣告:誰建造房屋、尚未奉獻;誰種葡萄園、尚未用所結的果子;誰聘定了妻、尚未迎娶…都以回家去。

甚至,誰懼怕膽怯,他也可以回家去!這應該是歷史上最特殊的征兵制度!

同樣的,今天我們不論在對自己老我的爭戰上、或者外在環境的壓迫下,之所以不懼怕膽怯的原因,也是「耶和華我們的神與我們同去、要為我們與仇敵爭戰、拯救我們」。

2017 每日讀經 — 申命記 18:1-19:14

5/8/2017 星期一 申命記 18:1-19:14

「我必在他們弟兄中間、給他們興起一位先知像你、我要將當說的話傳給他、他要將我一切所吩咐的、都傳給他們。誰不聽他奉我名所說的話、我必討誰的罪。」 (申18: 18,19)

我們都活在歷史的當中,參與在歷史的發展上;所以,除非對歷史有一個宏觀的認識,一個人是很難客觀、公正的把自己放在歷史之中。

一般人都不認為自己對歷史有什麼影響、更別說是怎麼參與了;但也有人持完全不一樣的看法。

1987年、方勵之在出版的「我們正在寫歷史」,由民運談到對中國政治制度的改革,在憂心之中、希望帶出一絲的盼望。

2013年、李克強在東盟博覽會致辭說:我們正在續寫歷史的輝煌,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尋求新的戰略突破,開通「海上絲綢之路」。

這些是否都一廂情願的、把自己在歷史中參與的角色擴大了呢?

然而,聖經告訴我們:歷史的中心人物是耶穌、歷史的的中心事件是祂的上十字架、及復活。

所以,當以色列人中最偉大的先知摩西、他將要離世之前,神要藉著摩西、讓他親口對以色列人,他不是歷史的中心人物。

神要再興起一位先知像摩西;這位先知像摩西一樣的盡忠:「我要將當說的話傳給他、他要將我一切所吩咐的、都傳給他們」;但他的權柄與神自己完全一樣:「誰不聽他奉我名所說的話、我必討誰的罪」。

今天,我們很清楚的知道這位先知就是基督耶穌。

所以,從歷史的角度來說:摩西是向後世看,他在等待耶穌;今天我們是向前面看,我們仰望耶穌在十字架已經成就的。

不論是向後、或向前看,凡是承認耶穌為主的人,都與他同埋葬、同復活,直接的參與在人類歷史的中心事件中。這就是我們的歷史觀!

2017 每日讀經 — 申命記 16:1-17:20

5/7/2017 星期日 申命記 16:1-17:20

「你要照耶和華你神所賜你的福…在耶和華你的神面前守七七節。你和你兒女、僕婢、並住在你城裡的利未人、以及在你們中間寄居的、與孤兒寡婦、都要在耶和華你神所選擇立為他名的居所、在耶和華你的神面前歡樂。」 (申16:11)

沒有人願意被人群摒棄在外,人總是希望身邊有人可以分享自己的喜怒哀樂。

這種需要尤其在一個大家都歡樂的場合更明顯。難怪「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成為中國人最喜愛的詩句之一。

申命記十六章記載了以色列人的三個大節期:愈越節、七七節、及住棚節。其中七七節是在收割禾稼時,記念神所賜的福,是一個歡樂的場合。

住棚節是在收藏了穀、酒之後,為了收成,感念耶和華把他們從住帳棚的日子帶到了安居樂業的生活來,這也是一個歡樂的節期。

「你和你兒女、僕婢、並住在你城裡的利未人、以及在你們中間寄居的、與孤兒寡婦…都要在耶和華你的神面前歡樂」這句話在短短的四節經文中重覆了兩次(16:11,14)。

可見神是非常重視在經濟、社會上弱小團體的福利 — 這包括了:僕婢、利未人、寄居的、與孤兒寡婦。尤其是在慶祝神所賜福的時節,與比自己窮乏人共享神的賜福是必要的。

我們在美國也都是寄居的人。來這個國家之前複雜的手續,像考試、申請護造、簽證..等都不能說是一種令人覺得很受歡迎、或很愉快的經歷。

近來看到許多年青人在辦理H1B簽證上所遭遇到的種種難處,再一次提醒了我們是寄居的。

但是,當我有資源、有能力把神的賜福給我身旁比我更有需要的人之後,我能想到他們嗎?

我也曾經是受益者。想到自己對信仰態度的改變,並不是在讀了聖經以後;而是來美之後的第一個聖誕節假期,開始在一位基督徒的農家渡過新鮮的一個星期。

我是不是一個常與人分享在神面前歡樂的人?

誰是我可以把我在神面前歡樂帶去給他的人?

我的七七節、住棚節是那一天?

我是不是也應該在每一年有個特定的日子,來遵守與人分享歡樂的這個誡命呢?

2017 每日讀經 — 申命記 15:1-23

5/6/2017 星期六 申命記 15:1-23

「每逢七年末一年、你要施行豁免。豁免的定例乃是這樣.凡債主要把所借給鄰舍的豁免了、不可向鄰舍和弟兄追討、因為耶和華的豁免年已經宣告了…你若留意聽從耶和華你 神的話、謹守遵行我今日所吩咐你這一切的命令、就必在你們中間沒有窮人了。」 (申15:1,2,4)

一個沒有窮人的世界不僅是許多人的夢想,也是歷來思想家、政治家、經濟學家都想盡了辦法、希望能達到的目標。

禮運大同篇是中國人理想世界的描述—「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可惜的是,它沒有提供如何才能達到這個境界的方法。

經濟學人雜誌在2015的一篇專題報導,討論了一個現象:「貧窮的長尾巴」。

其內容是:聯合國在1990年設定了一個目標;要求全世界的國家合作,要將赤貧(每天每人的生活費低於1.25美元)的人口從當時的佔世界總人口的36%,在25年之中減半;接下來的目標是在40年之後,要完全消除世界上的赤貧。

好消息是:在25年之後的2015年,世界的赤貧的確已降到底於18%的比率。但壞消息是:起初的成功也使得後來的持續越發困難。

這是因為赤貧的下降率近幾年在速束的減緩,造成了「貧窮的長尾巴」。其原因在於貧窮國家的政治不穩定、和經濟上的停滯,兩者互相負面影響,使赤貧的消除是一個幾乎無法解決的問題。

除非有什麼意想不到的發展(也可說是奇蹟的發生),在2030年時(也就是當時消除赤貧的期限),聯合國得準備交出一個不及格的成績了!

奇蹟那裡去找?其實,早在三千四百年之前,耶和華藉著摩西的口,己經提出來了一個非常簡單、而清楚的方法:每七年一次的豁免年(申15)、和每五十年一次的禧年(利25)。

「凡債主要把所借給鄰舍的豁免了」–這是不合經濟學原理的,可能嗎?在人這是不能的、在神凡事都能。(太19:26)

我怎麼樣看我手中的錢財?
我是一個抓緊荷包的人嗎?

我有可能豁免鄰舍的債嗎?
神有可能豁免我的債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