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每日讀經 — 民數記 16:1-50

4/10/2017 星期一 民數記 16:1-50

「..可拉、和..大坍、亞比蘭、與..安、並以色列會中的二百五十個首領…在摩西面前一同起來。聚集攻擊摩西、亞倫、說、你們擅自專權、全會眾個個既是聖潔、耶和華也在他們中間、你們為甚麼自高超過耶和華的會眾呢。摩西聽見這話就俯伏在地。」(民16:1-4)

不論是在家裏、學校、工作場合、或是教會的事奉,我們都或多或少地有領導的經驗;不但是領導別人的經驗,也是被別人領導的經驗。

在這個層面來說,在領導權上的定位和爭扎,對我們應該不陌生。

如果一個領導沒有任何爭扎的話,他大概沒有盡到他做領導的責任。

原因是:一個領導沒有辦法同時滿足他自己的領導、和被他所帶領的人。

因為,要兩面討好,一個領導要不是為了忠心於他的領導角色,為了發揮他所帶領人的潛力、而要求他們,置關係為次要;要不就是得討好被他帶領的人,取得他們的好感,而放鬆了他的職守。

如何在做好兩者之間的取捨,不但帶給領導的難處,也常使被領導的有困撓。

摩西也常常遇到領導上的難處:不僅是百姓抱怨(14:1-4);連眾首領也拿屬靈的話挑戰摩西的領導。

「全會眾個個既是聖潔」是對的,出自「你們要歸我作祭司的國度、為聖潔的國民」(出19:6)。

但是他們的錯,就像我們常犯的錯一樣,沒有仔細謮上下文就斷章取義。

他們忘了前面的一個條件:「你們若實在聽從我的話、遵守我的約」(出19:5)。

摩西的領導地位豈不是從神的話來的嗎?

再一次的,摩西不在人面前為自己爭辯。

「俯伏在地」是一個敬拜神的舉動,在尋找任何幫助之前,他求告神。這是摩西的信心表現。

今天,我站在什麼領導的崗位?

有人不滿我的帶領嗎?

我站在什麼被領導的地位上?

我不滿意帶領我的人嗎?

在這些方面,摩西給了我什麼榜樣?

2017 每日讀經 — 民數記 15:1-41

4/9/2017 星期日 民數記 15:1-41

「若有外人和你們同居、或有人世世代代住在你們中間、願意將馨香的火祭獻給耶和華、你們怎樣辦理、他也要照樣辦理。至於會眾、你們和同居的外人都歸一例、作為你們世世代代永遠的定例、在耶和華面前你們怎樣、寄居的也要怎樣。」 (民15:14,15)

最近美國政府對移民政策有一連串的緊縮政策:包括了禁止七個伊斯蘭為主國家的旅遊、強制執行遣返非法移民、建造與墨西哥邊境的圍牆、及檢討H1B簽証的不恰使用。

這些措施引起了不少的辯論、及爭議。雖然,與許多的國家(包括中國)比較起來,美國的移民政策已經算是比較寬鬆的;但許多的人士還是認為,對身為民族大熔爐的美國,這些政策是嚴重的開倒車。

那麼、聖經對移民的看法是如何的呢?

基本上來說:是相當正面的。

其中最基礎的神學觀點是:我們所有的人,在這個世界都是寄居的。

所以,我們不但要常常記念以前自己寄居的景況,也要對今天在我們當中寄居的人展現神從前給我們的恩慈。

然而,這是在一個外人自願在我們中間同居、與我們同樣的遵守一切的律法,的前題下進行的。

因此,如果一個外人不願意與這個社會群體認同、帶著自己的議題、不願意遵守這地的律法;我們也沒有要留下他的義務。

這種包括性的移民觀念、與今日各國提倡對移民排斥性的做法,是有相當大的差別。

其實,新約更進一步的把舊約這種「向心式」的理念:你先來認同我、我才接納你;推廣到了更大的「離心式」理念。

主耶穌說:「所以你們要去、使萬民作我的門徒、奉父子聖靈的名、給他們施洗」(太28:19)。這其中的「去」,就是大使命的離心式理念。

但不論是向心式、或是離心式,最終的目的是把各人完完全全的帶到神的面前:「你們和同居的外人都歸一例…在耶和華面前你們怎樣、寄居的也要怎樣。」(15:14,15)

2017 每日讀經 — 民數記 14:1-45

4/8/2017 星期六 民數記 14:1-45

當下全會眾大聲喧嚷、那夜百姓都哭號。以色列眾人向摩西亞倫發怨言、全會眾對他們說、巴不得我們早死在埃及地、或是死在這曠野。耶和華為甚麼把我們領到那地、使我們倒在刀下呢.我們的妻子和孩子、必被擄掠、我們回埃及去豈不好麼。眾人彼此說、我們不如立一個首領、回埃及去罷!」 (民14: 1-4)

一個常常生活在悔不當初、或留戀於往日情懷的人,不僅消磨了他面對現實的意願;甚至可能摧毀了他的生命。

後悔和戀舊有相同的缺失:就是,他們都無法改過去,也讓人失去了生活在現實的能力。

這正是以色列百姓在出埃及之後的光景:抱怨是會傳染的 — 從有人、眾人、到百姓;從小聲、大聲、喧嚷、哭號、到完全的背叛。

雖然後悔和戀舊的心態是起於對現今生活狀況的失望;其實,那真正的起源是在內心深處的懼怕。「耶和華為甚麼把我們領到那地、使我們倒在刀下呢!」

懼怕模糊了人的視力、扭曲了人的理志,甚至,升高到一個公然對神權柄的反叛。「不如立一個首領、回埃及去罷!」而聖經要我們怕的是神、不是環境、更不是人。

回顧,是為了數算神的恩典,不是為了想再一次的活在那永不再來的過去。

今天,我是怎麼樣看我的過去?

我戀舊嗎?我有什麼後悔?我有什麼懼怕?

我抱怨嗎?我向誰抱怨?我抱怨誰?

誰在掌管我的過去、現在、將來?

2017 每日讀經 — 民數記 12:1-13:33

4/7/2017 星期五 民數記 12:1-13:33

「摩西娶了古實女子為妻,米利暗和亞倫、因他所娶的古實女子、就毀謗他、說、難道耶和華單與摩西說話、不也與我們說話麼?這話、耶和華聽見了。摩西為人極其謙和、勝過世上的眾人。」 (民 12:1-3)

近來的美國政治上,兩黨對立的情況越來越嚴重。

這不僅是對立黨的一切政策要被另一黨完全否決,甚至也包括了把對方的聲名、及作為,毫無情面的要把他的一切置之死地才能罷休。

其實,這種從意識形態上的不同、到施之於行動上的毀謗,自古早已就有的,不止是對立的政黨,甚至到了骨肉親情之間。

米利暗和亞倫毀謗自已的親弟弟摩西,其原因不只是摩西娶了古實女子為妻;更是在屬靈上的不服氣:「難道耶和華單與摩西說話、不也與我們說話麼?」。

試想,如果我們在同樣的情況,將會多麼的難過、受委曲!當盡心盡力事奉神時,居然被自己的親生兄姊誤會。

我們會怎麼反應呢?生氣?難過?解釋?可是,聖經完全沒有記載摩西的反應。

只有這句話:「摩西為人極其謙和、勝過世上的眾人」,相信這是神對摩西在這件事上的評語。

馬上,我們看到了神為摩西說話,神為摩西主持公道。

我們要學習的該是摩西的謙和、而不是急著要看神怎麼為摩西主持公道。

生氣嗎?難過嗎?先不要向人解釋、先不要自己處理;先向神傾心吐意吧!

2017 每日讀經 — 民數記 11:1-35

4/6/2017 星期四 民數記 11:1-35

「這百姓豈是我懷的胎、豈是我生下來的呢。你竟對我說、把他們抱在懷裡、如養育之父抱喫奶的孩子、直抱到你起誓應許給他們祖宗的地去…我要在那裡降臨與你說話、也要把降於你身上的靈分賜他們、他們就和你同當這管百姓的重任、免得你獨自擔當。」(民11 : 12,17)

人都有軟弱的時候:百姓的軟弱在一次一次的抱怨,甚至到了想回到埃及為奴的生活 (11:5,6) ,這是完全違背了神救贖的心意。

做領袖的摩西也有他的軟弱:他不喜悅(11:10)、他也抱怨(11:11,12)。

但是,百姓受到了神的懲罰(火在他們中間焚燒、直燒到營的邊界11:1);摩西的問題卻得到了答覆。

摩西、和百姓的軟弱和抱怨有什麼不同呢?

兩者的內容不同、角色不同:百姓由吃的抱怨到整個出埃及的目的;摩西是因為帶領百姓的托付,事奉中的困難抱怨到過重的責任。

顯然的,摩西是值得被同情的。

當然,最好是在任何環境之中都不要抱怨。但在這段史實中,我們要留意的不僅是抱怨的內容與態度,更重要的是抱怨、和傾吐的對象是誰。

百姓彼此發惡語、怨言,他們彼此對說的不是讚美、造就人的話,而是惡語、拆燬人的話。這種聲音愈來愈大聲,甚至到了一種聽不清楚的隆隆舌語。

「怨言」在七十士譯本的希臘文的發音與中文的「譏哩咕嚕」非常相近,是個有趣的巧合。

摩西遇到了難處之後,他傾吐的對象是耶和華。

神沒有一句責備摩西的話,馬上就給他一個解決的方案。

今天,我不論在工作上、家庭上、甚至在事奉中,雖然出發點是好的,有時也都難免遇到挫折。不但是收不到預想的果效,對方也不領情。

這時,我是向誰說呢?向人爭取對我的同情?還是向神傾吐我的困難?

何等權利能將萬事,帶到主恩座前求;
多少平安屢屢失去,多少痛苦白白受;
皆因未將各樣事情,帶到主恩座前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