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每日讀經 — 民數記 21- 23:12

4/15/2017 星期六 民數記 21- 23:12

「巴蘭回答巴勒的臣僕說、巴勒就是將他滿屋的金銀給我、我行大事小事也不得越過耶和華我神的命。現在我請你們今夜在這裡住宿、等我得知耶和華還要對我說甚麼。」(民22:18,19)

如果有人想練習人物查經的話,巴蘭可以是一個很好的題目。描述他的篇幅不多,但內容卻很豐富。

巴蘭似乎是認識神的人、神也與他說話(22:9);他也好像是聽神的話(22:13,18),但是神卻要藉著他平日所騎的驢子向他說話,他才真正的聽見(22:30)。

巴蘭認罪(22:34),但沒有悔改(22:41);他做事似乎不衝動 — 「你們今夜在這裡住宿、我必照耶和華所曉諭我的、回報你們」(22:8,19,38);但貪財的心卻是非常的堅定(22:7,17)。

巴蘭到底是個怎樣的人呢?一個好先知變壞了、或是一個壞先知想要做好事?

對巴蘭最正確的評估還是要回到聖經:「巴蘭就是那貪愛不義之工價的先知」(彼後 2:16);「為利往巴蘭的錯謬裡直奔」(猶11);「這巴蘭曾教導巴勒將絆腳石放在以色列人面前、叫他們喫祭偶像之物、行姦淫的事」(啟 2:14)。

巴蘭原是一個拜偶像、外邦人的祭司;他熟習靈界的事,他所認識的耶和華與他平常玩弄在手掌之中的諸神祗並沒有什麼不一樣;他敬虔的言語和外貌是他賺取錢財的方法。

原來,民數記22-24章是用諷剌的語法、描繪一個想利用神的人、反倒是怎麼被神來用。

如果我們不以全貌來看這個人的話,也是容易被那些看似虔誠的外表欺騙了!

想想看巴蘭什麼都有:金錢(22:18)、名聲(22:6)、權力(22:36)。

今天這個以追求金錢、名聲、權力為首的世界裏,如果巴蘭還在的話,仍然可能是很多人所羨慕的對象;但人貪財的心還是永遠沒法被滿足的。

如果我今天對生活還有一點缺憾的話,那該是什麼?

我常想的是什麼?

我的敬虔是在外貌還是在內心?

求主不讓我有貪財的開始、枉論在貪財的錯謬裡直奔!

2017 每日讀經 — 民數記 21:10–22:20

4/14/2017 星期五 民數記 21:10–22:20

「耶和華對摩西說、不要怕他、因我已將他和他的眾民、並他的地、都交在你手中、你要待他像從前待住希實本的亞摩利王西宏一般。」 (民21:34)

中國人都非常注重子女的學業,孩子們從小的學習,也幾乎就在一連串的考試中看出來的。

而且,我們也習慣用爭戰來比喻考試:像百戰百勝、勢如破竹這些成語都可應用在考試上。

所以,在考試前、我們也常常彼此的詢問:你的信心如何?

這個信心,通常是建築在摸擬考試的成績上的:摸擬考的分數高、信心就大。這種以經驗來建立信心的作法,是人之常情。

但是,聖經上所說的信心,不論是信心的對向、信心的內容、及信心的表現,都與一般人所說的信心不一樣:信心的對向是神、信心的內容是神的話、信心的表現是對神話語的完全順服。

就拿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在摩押相對曠野的爭戰來說(21:10-35):當以色列人在對亞摩利人王西宏之戰大勝以後,巴珊王噩、和他的眾民都出來在以得來,要與以色列人交戰。

照理摩西應該信心十足、在上一場勝戰的聲勢之下,勢如破竹的迎接這場爭戰。

但確不然,我們從耶和華對摩西說的「不要怕他」可以看得出:摩西的信心不是建築在自己以前的經歷上、而是在依靠耶和華所說的話上。

同樣的,保羅說:「我更喜歡誇自己的軟弱…因我甚麼時候軟弱、甚麼時候就剛強了。」(林後12:9,10),這也是與世人所崇拜的英雄相反的心態。

今天,我信心的對向是誰?我信心的內容是什麼?我信心的表現又是怎樣呢?

2017 每日讀經 — 民數記 20:1-21:9

4/13/2017 星期四 民數記 20:1-21:9

「…百姓因這路難行、心中甚是煩躁,就怨讟神和摩西、說、你們為甚麼把我們從埃及領出來、使我們死在曠野呢?這裡沒有糧、沒有水、我們的心厭惡這淡薄的食物。於是耶和華使火蛇進入百姓中間、蛇就咬他們、以色列人中死了許多。」 (民21:4-6)

以色列人在曠野的抱怨和背逆是每一個讀過聖經的人印象都非常深刻的。

在民數記21章的事件尤其是個諷刺的安排:迦南人亞拉得王擄了幾個以色列人,他們就求告耶和華神;神便使他們爭戰得勝,他們也聽命毀滅了迦南人。

這是多麼好的畫面!但一當百姓遇到了難行路、心中馬上就煩躁、口出怨言了。(21:1-3)

我們很容易定以色列百姓的罪:必竟他們承受了神的拯救、經歷了許多神的恩典;但卻不能接納一點點的困難和苦楚。

似乎神的祝福是理所當然的,但是如何解釋現在所遇到的苦難?那曾賜恩典的神到那裏去了?這怎麼可能呢?

這不僅是神學家的議題、也是我們每一個人心中常有的疑問。

以色列百姓知道神,所以,他們選擇的方法是抱怨神和摩西。

但我們呢?是不是也抱怨?

那麼,抱怨的對象是誰?人還是神?可能兩者都有,但最終的還是抱怨神!

當我們正視了苦難的問題後,以色列人在曠野的抱怨突然不再是那麼遙遠了!

苦難不見得一定從神來,但抱怨之後的懲罰卻是非常的明顯—那常是神的作為。

以色列百姓縱然犯了抱怨的罪,但他們至少有一個馬上認罪的勇氣,「我們怨讟耶和華和你、有罪了、求你禱告耶和華、叫這些蛇離開我們」(21:7) ,神就預備了救恩。

「摩西便製造一條銅蛇、挂在杆子上.凡被蛇咬的、一望這銅蛇、就活了。」(21:9)

救恩的方法是神定規的。這對那被蛇咬的人來說,可能在理智上是說不過去的:為什麼「一望這銅蛇、就活了」?

但這麼個簡單的望,卻是他信心的表現、也真的救活了他。

我們直到耶穌來了才知道這其中真正的涵意:「摩西在曠野怎樣舉蛇、人子也必照樣被舉起來。」(約3:14)

我對神的救恩認識多少?

除了我得救、受冼的時候,今天,我還需要救恩嗎?

我需要那一方面的救恩?

2017 每日讀經 — 民數記 18:21- 19:1-22

4/12/2017 星期三 民數記 18:21- 19:1-22

「…你要吩咐以色列人、把一隻沒有殘疾、未曾負軛、純紅的母牛、牽到你這裡來。交給祭司以利亞撒、他必牽到營外、人就把牛宰在他面前。」 (民19:2,3)

讀到民數記19章時,我們可能己累積了太多對獻祭內容及過程的疑惑,以致於對紅母牛這個定例(19:10),只想要快快的唸過去,已經不再多注意了。

其實,這是一個非常特殊的例子:首先,紅母牛是第一次被用在禮儀當中;其次,祂的被宰殺之地是在營外。

其惟一為與會幕相連之處,是祂的血被祭司以利亞撒,在會幕前彈七次。

祂的全身要與香柏木、牛膝草、朱紅色線(19:6)一起被焚燒成灰,而不是分開被燒(利1-3)。

最特別的是,這整個手續的目的是要取那燒成的灰,調做除污穢的水(19:9)。

它的意義是什麼呢?一隻完美無瑕的純紅母牛、甚至未曾負過軛,但後來成了一堆灰 — 沒有一處是被好好地利用到的,真可惜!

這表示了什麼?如果連我們都覺得可惜的話,可能切入口就在此了。

「潔淨」在19章出現了27次。所以,最穩妥的意義是:一個不潔淨的人生,既使看起來是好的,但它的實質是沒有價值的灰燼。

從不潔淨的人生轉變到潔淨的唯一路是把它燒成灰燼。

聖經上常用火與水來表示煉盡不潔,在這裏兩者都出現了。

我的生命中也有與神心意相違背的地方,那些可能是世人看起來很美好的,但神卻要我把它們完全燒成灰。捨得嗎?

好在今天我不再需要除罪的紅母牛灰做成的潔淨水!

耶穌為我上了十字架、聖靈住在我心中。我有辦法、有能力向那背逆的老我說:不!

我生命中有什麼違背神心意的?

我捨得放棄它嗎?我有能力放棄它嗎?

2017 每日讀經 — 民數記 17:1-18:20

4/11/2017 星期二 民數記 17:1-18:20

「第二天、摩西進法櫃的帳幕去、誰知、利未族亞倫的杖已經發了芽、生了花苞、開了花、結了熟杏。」 (民17:8)

一個人的喜怒哀樂、難免與在工作上的成就相連著:當完成了一項堅難的工作時,不但是自己高興、也希望別人可以同樣的珍惜、讚賞所成就的。

不但是在職場上是如此,對屬靈的事、或在教會的事奉也是如此。

在以色列人出埃及不久;當摩西、和亞倫才剛把耶和華曉諭獻祭的典章之後,摩西、和亞倫在百姓面前的領導地位、和屬靈權威應該已經是非常明顯的。

然而,事實卻不是如此:首先是可拉、大坍、及250個首領公然挑戰摩西、和亞倫的權柄(16:1-40)、後有以色列全會眾的攻擊(16:41)。

我們還沒來得及看到摩西、和亞倫的自我辯護時,神就為他們主持公道(16:42-50)。

不僅如此,神也藉著亞倫的杖,在一天之內發了芽、生了花苞、開了花、結了熟杏,在百姓面前來堅立神對亞倫的親自揀選。

今天,我們的事奉可能也有遇到被人質疑的場合;而且,這也似乎發生在將要得一場屬靈爭戰的勝利之時。

摩西、和亞倫的沈默,與神親自的干與,告訴我們等候神的必要。

經發了芽、結了杏的杖,告訴我們神的揀選會在改變的人性上彰顯。

就像枯乾的樹枝能夠發芽、結果一樣;神的大能也會顯明在屬靈枯死的人,重新再活過來,有發芽、結果的新生命。

所以,在事奉上,我們是不是可以少點期待別人的注意、或讚許;而看一看人(我自己、和我事奉的對象)生命的改變?

能夠發芽、結果的枯枝,才是神給我們最大的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