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讀經默想 – 詩87-89章

8/19/2015 星期三 詩87-89章

「耶和華阿、我呼求你,我早晨的禱告要達到你面前。」 (詩88:13)

禱告需要專心、安靜。那是個停止其他一切的活動、和一切不在禱告上的心思意念,專心在神的面前回憶、反思、默想,誠實的向神展開自己的生命、求神憐憫、和蒙神安慰的時間。

禱告是向神祈求幫助、智慧、及能力的時間。

禱告是我向神講、也是我從神那兒聽的機會。

禱告是一個得到新啟發、發現新方向的途徑。

當長期落入在不禱告、沒有規律、沒有節制的生活中的時候,我很容易失去了生活中的方向、及力量;而落在試探中的掙扎,浪費了許多的時間、及精力。

有沒有想過:多少時候在工作上的困倦無力、或在人際關係的難處,是敲響了自己與神疏遠的警鐘?

有沒有計算過為了省下那一點點禱告的時間,而多走了多少冤枉路?

最好的時間安排開始於禱告;最好的禱告時間在清晨。
我早晨的禱告要達到耶和華面前!

2015 讀經默想 – 詩83-86章

8/18/2015 星期二 詩83-86章

「神阿、求你不要靜默,神阿、求你不要閉口、也不要不作聲。」 (詩83:1)

人和人的相處是建築在花時間相識、相知。心和心的溝通,也不見得一定要以言語和聲音堆積出來。

同樣的,有時候人在神面前的靜默也是合宜的(詩76:8)。但在人向神禱告的時候,期盼是神對他禱告的回應、而不是沈默。但能經常聽到神聲音的人,可能不多。

亞薩顯然是與神非常親近的人;他在祈求的時候,期盼的是聽到神的聲音:「神阿、求你不要閉口、也不要不作聲」。

為什麼他為神的靜默無聲如此的在意?因為他心裏有一個很沈重的負擔:神國子民的生存受到了很大的威脅(83:2-5),而他看不到神在阻止這種狀態的發展。

不知道亞薩最後是否聽到神的聲音。但是神把他的禱告放在聖經之中,表示神悅納他的這個禱告,也容許我們做類似的禱告。

神對我的禱告、祈求,也有靜默無聲的時候。雖然我知道神的時間不是我所能定的,但我可以求祂不要對我靜默,這已經給了我很大的安慰了。

「況且我們的軟弱有聖靈幫助、我們本不曉得當怎樣禱告、只是聖靈親自用說不出來的歎息、替我們禱告。鑒察人心的、曉得聖靈的意思.因為聖靈照著神的旨意替聖徒祈求」(羅8:26,27)。

感謝主!衪在這個時候甚至差遣聖靈幫助我禱告、讓我有把握是照著衪的旨意禱告。

2015 讀經默想 – 詩79-82章

8/17/2015 星期一 詩79-82章

「你們當為貧寒的人和孤兒伸冤,當為困苦和窮乏的人施行公義。當保護貧寒和窮乏的人、救他們脫離惡人的手。你們仍不知道、也不明白、在黑暗中走來走去,地的根基都搖動了。」 (詩82:3-5)

少年氣盛的時候,我們對社會公益都有相當程度的關心。記得大學時有一個名叫「慈幼社」的社團,專門服事孤兒院、及弱勢團體的孩子們;那當時是校園中最大的社團之一。

年事稍長以後,現實了一點;公義從社會的角度轉成以個人自身的意義來看。社會是否公義與我的關係不大;只等到有一天,自己的權益受到了損害,才明暸公義是多麼的重要。

來到了美國後,第一個與政府接觸的機構是移民局。在這不很受尊重經驗後,更是想要明哲保身、小心翼翼了。

及至對這個社會多一點了解之後,才知道,報章雜誌對積極追求社會公義的人常冠之為「左派」。當然,這使我對這個題目更避之惟恐不及了!

然而,讀了聖經以後,才發現聖經非常的強調社會公義。對無力保護自己權益的移民、貧寒人、窮乏人、和孤兒有許多施恩的例子。詩82篇甚至形容一個沒有照顧到窮乏人和孤兒的社會是「地的根基都搖動了」!

所以,社會公義不再是現實與不現實、左派或右派、民主黨或共和黨的問題;而是神的屬性、藉著祂的子民,在地上是不是可以彰顯的問題了!

我該怎麼做呢?我可做什麼呢?

「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他向你所要的是甚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彌6:8)。

存謙卑的心、與我的神同行就是行公義、好憐憫的基礎了!

2015 讀經默想 – 詩78章

8/16/2015 星期天 詩78章

「我要開口說比喻,我要說出古時的謎語,是我們所聽見所知道的、也是我們的祖宗告訴我們的。我們不將這些事向他們的子孫隱瞞,要將耶和華的美德和他的能力、並他奇妙的作為、述說給後代聽。」 (詩78:2-4)

「世風日下、人心不古」、「一代不如一代」是歷代許多中國人的感嘆,這也增加了年青人不少與上一代的距離和反感;直到年青人成了老年人,他們才又有同樣的嘆息。

但到底什麼是古?古的中有什麼是好的?有人曾經仔細地整理、研究過嗎?

讀了聖經之後,發現以色列人對古的觀念卻不是一個模糊、一廂情願的印象。他們以耶和華為中心的歷史觀,可以比我們更客觀的來看古時的事、也可以把歷史的褒貶有一個明確的標準、和有一個確定的目的。

歷史包括了兩個部份:有些是親身目睹的「我們所聽見所知道的」、但更多的是「我們的祖宗告訴我們的」。

歷史記錄的首要條件是真實、不可以報喜不報憂,所以「我們不將這些事向他們的子孫隱瞞」。

歷史的目的是「要將耶和華的美德和他的能力、並他奇妙的作為、述說給後代聽」、「好叫他們仰望神、不忘記神的作為,惟要守他的命令(78:7)」。

以色列人從這些原則來看歷史,所以他們可以勇敢的面對以往的錯誤:「不要像他們的祖宗、是頑梗悖逆居心不正之輩、向著神心不誠實(78:8)」、「因為他們不信服神、不倚賴他的救恩(78:22)」、「他殺他們的時候、他們才求問他、回心轉意、切切的尋求神(78:34)」。

赫胥黎曾說:「人從歷史中學到最重要的功課就是:人從歷史中學到的功課不多」,這似乎是一件可悲的事實。

然而,信神的人卻有我們的盼望。其一是神的憐憫:「但他有憐憫、赦免他們的罪孽、不滅絕他們.而且屢次消他的怒氣、不發盡他的忿怒(78:38)」、「他卻領出自己的民如羊、在曠野引他們如羊群(78:52)」。

其次是基督的來到:「從羊圈中將他召來.叫他不再跟從那些帶奶的母羊、為要牧養自己的百姓雅各、和自己的產業以色列。於是他按心中的純正、牧養他們、用手中的巧妙、引導他們(78:70-72)」。

今天,我可以從「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的循環中走出來,詩78篇是不是使我對歷史的演變、歷史的方向、和我對歷史的責任,更清楚了呢?

2015 讀經默想 – 詩74-77章

8/15/2015 星期六 詩74-77章

「我在患難之日尋求主,我在夜間不住的舉手禱告,我的心不肯受安慰。難道主要永遠丟棄我、不再施恩麼…我要提說耶和華所行的,我要記念你古時的奇事,我也要思想你的經營、默念你的作為。」 (詩77:2,7,11,12)

有人說整本聖經,除了詩篇之外,大部份是神要對人講的話;只有詩篇是人對神講的話。

也因為如此,我真得更要感謝詩篇的作者了(當然,這是在感謝神之後)!因為,詩篇所描寫的,幾乎包括了所有人可以經驗的環境、曾經感受的心境、及那種說不清的感受。

我可以在詩篇中讀到人在一些極端不同的情況下,人對神講的話,就好像:喜悅和絕望、信仰與懷疑、狂喜和沮喪、和平與動盪。

在詩篇中,我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就如詩77篇所講的 — 人在信心的爭扎。原來,信心不只是個意念上的立志、或是頭腦裏的知識而己;更是生活中的經歷。

詩人的爭扎,安慰了我的心;因為,原來我的爭扎並不是那麼的特別。詩人沒有提供一個簡單的解決之道,讓我知道信心的旅程不見得是簡單、又平順的一條路。

但是,當詩人「我也要思想你的經營、默念你的作為」後,他找到了答案。原來,神不論信心是高是低,神一直是與他同在的。

詩人的解脫,也激勵了我;因為,如果他可以做的到,我也該可能做的到。

知道詩人曾經歷過類似的難處,不見得可以讓我的難處變小一點;但他俬走得出來,帶給我說不盡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