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 每日讀經 — 詩篇 78:1-72

12/27/2017 星期三 詩篇 78:1-72

「我要開口說比喻,我要說出古時的謎語,是我們所聽見所知道的、也是我們的祖宗告訴我們的。我們不將這些事向他們的子孫隱瞞,要將耶和華的美德和他的能力、並他奇妙的作為、述說給後代聽。」 (詩78:2-4)

「世風日下、人心不古」、「一代不如一代」是歷代許多中國人的感嘆,這也增加了年青人不少與上一代的距離和反感。

但是,當年青人成長了為老年人時,他們又有同樣的嘆息。

但到底什麼是古?古有什麼是好的?有人曾經仔細地整理、研究過嗎?

讀了聖經之後,發現以色列人對古的觀念卻不是一個模糊、一廂情願的印象。

以色列人以耶和華為中心的歷史觀,可以比我們更客觀的來看古時的事、也可以把歷史的褒貶有一個明確的標準、有一個確定的目的。

歷史包括了兩個部份:有些是親身目睹的「我們所聽見所知道的」、但更多的是「我們的祖宗告訴我們的」。

歷史記錄的首要條件是真實、不可以報喜不報憂;所以,「我們不將這些事向他們的子孫隱瞞」。

歷史的目的是「要將耶和華的美德和他的能力、並他奇妙的作為、述說給後代聽」、「好叫他們仰望神、不忘記神的作為,惟要守他的命令」(78:7)。

以色列人從這些原則來看歷史,所以他們可以勇敢的面對以往的錯誤:「不要像他們的祖宗、是頑梗悖逆居心不正之輩、向著神心不誠實」(78:8)、「因為他們不信服神、不倚賴他的救恩」(78:22)、「他殺他們的時候、他們才求問他、回心轉意、切切的尋求神」(78:34)。

赫胥黎曾說:「人從歷史中學到最重要的功課就是:人從歷史中學到的功課不多」,這似乎是一件可悲的事實。

然而,信神的人卻有我們的盼望。

其一是神的憐憫:「但他有憐憫、赦免他們的罪孽、不滅絕他們.而且屢次消他的怒氣、不發盡他的忿怒」(78:38)、「他卻領出自己的民如羊、在曠野引他們如羊群」(78:52)。

其次是基督的來到:「從羊圈中將他召來.叫他不再跟從那些帶奶的母羊、為要牧養自己的百姓雅各、和自己的產業以色列。於是他按心中的純正、牧養他們、用手中的巧妙、引導他們」(78:70-72)。

今天,我可以從「世風日下、人心不古」的循環中走出來,詩78篇使我對歷史的演變、歷史的方向、和我對歷史的責任,更清楚了!

— 2017 每日讀經 — 詩篇 75:1-77:20

12/26/2017 星期二 詩篇 75:1-77:20

「我在患難之日尋求主,我在夜間不住的舉手禱告,我的心不肯受安慰。難道主要永遠丟棄我、不再施恩麼…我要提說耶和華所行的,我要記念你古時的奇事,我也要思想你的經營、默念你的作為。」 (詩77:2,7,11,12)

有人說整本聖經,除了詩篇之外,大部份是神要對人講的話;只有詩篇是人對神講的話。

也因為如此,我真得更要感謝詩篇的作者了(當然,這是在感謝神之後)!

因為,詩篇所描寫的,幾乎包括了所有人可以經驗的環境、曾經感受的心境、及那種說不清的感受。

我可以在詩篇中讀到人在一些極端不同的情況下,人對神講的話,就好像在這些看似相對的環境中:喜悅和絕望、信仰與懷疑、狂喜和沮喪、和平與動盪,詩人沒有停止與神的傾訴。

在詩篇中,我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就如詩77篇所講的 — 人在信心的爭扎。

原來,信心不只是個意念上的立志、或是頭腦裏的知識而己;更是生活中的經歷。

詩人的爭扎,安慰了我的心;因為,原來我的爭扎並不是那麼的特別。

詩人沒有提供一個簡單的解決之道,讓我知道信心的旅程不見得是簡單、又平順的一條路。

但是,當詩人「我也要思想你的經營、默念你的作為」後,他找到了答案。

原來,不論他的信心是高是低,神一直是與他同在的。

詩人的解脫,也激勵了我;因為,如果他可以做的到,我也該可能做的到。

知道詩人曾經歷過類似的難處,不見得可以讓我的難處變小一點;但即然他可以走得出來,這就帶給我說不盡的希望。

— 2017 每日讀經 — 詩篇 72:1-74:23

12/25/2017 星期一 詩篇 72:1-74:23

「然而我常與你同在,你攙著我的右手。你要以你的訓言引導我、以後必接我到榮耀裡。除你以外、在天上我有誰呢.除你以外、在地上我也沒有所愛慕的。」 (詩73:23-25)

在這網路發達的時代,隱私是我們都很看重的基本權益。

因為,不論是政府、商家、或歹徒都巴不得有一雙大眼睛,緊緊看著我們的一舉一動。

然而,詩人在極端的及腦怒(我見惡人和狂傲人享平安、就心懷不平,73:2),和困惑(惡人既是常享安逸、財寶便加增,73:12)之時,神的同在卻成為他的安慰。

被人監視會使我不安穩,因為人心姣詐、誰能識透呢?

但我知道,神是無所不在的。「我常與你同在」,祂不是用冰冷無情的眼光、用律法中精準的標準來檢視我的一舉一動;而是「你攙著我的右手」,用温柔、細膩的手來扶持與帶領我。

「你的訓言引導我」,包括了鼓勵、教導、和修正,目的是「我到榮耀裡」。

所以,我要經常的提醒自己,我生活中的一舉一動都在神的看顧中。

我好行為的動機不是為了懼怕神的管教,而是很興奮地了解到:在這混亂的世界中,神可以對我關心、修正我的行為。

因為祂訓言的引導,與我生命的更新與變化是有絕對的關係。

當我在這條漸漸像耶穌的路程中一步一步向前走的時候;在神看顧的眼前,我的生活總是一個偉大、刺激的經歷。

我雖然不知道前面會發生什麼事,但確信事後總能驚呀的說:「我常與你同在,你攙著我的右手」!

「除你以外、在天上我有誰呢?除你以外、在地上我也沒有所愛慕的!」

— 2017 每日讀經 — 詩篇 69:1-71:24

12/24/2017 星期天 詩篇 69:1-71:24

「我陷在深淤泥中、沒有立腳之地,我到了深水中,大水漫過我身…但我在悅納的時候、向你耶和華祈禱。神阿、求你按你豐盛的慈愛、憑你拯救的誠實、應允我。」 (詩69:2,13)

人都會遇生命中的難處;但每一個人對命中難處的反應都不一樣。

我們的自然反應是先把生活放到空檔、再從這激流中退出來;希望這困難消失的夢想可以很快的實現。

但是,除了被動的等待之外,困難並不能阻止我們不再有希望、做計劃、或更殷勤的禱告。因為,困難也可以成為有新的希望、和新的目標的動力。

然而,我也知道:「我陷在深淤泥中、大水漫過我身」(69:2),在這種危急困難之處,我的意志力、我樂觀的心態,都是靠不住的。

我需要有外力的幫助,那是從神來的幫助:「在這悅納的時候、我向耶和華祈禱」(69:13),憑著祂豐盛的慈愛和誠實、不是我的敬虔與善行。

當我轉向神的時刻,我才了解到我還有許多可以盼望的、和可以追求的,「我為你的殿心裡焦急、如同火燒」(69:9)。

於是,我就不再浪費在為自己空等的上面了。

「願你的救恩將我安置在高處。謙卑的人看見了、就喜樂…尋求神的人、願你們的心甦醒」(69:29,32)。

如此看來,困難不應該是我信心和盼望的攔阻。

— 2017 每日讀經 — 詩篇 66:1-68:35

12/23/2017 星期六 詩篇 66:1-68:35

「願神憐憫我們、賜福與我們、用臉光照我們。好叫世界得知你的道路、萬國得知你的救恩。神阿、願列邦稱讚你。願萬民都稱讚你。」 (詩67:1-3)

相信不止我一人,對宣教曾經認為是主耶穌在一個新約給門徒的觀念及命令;而且,大使命(太28:18-20)給人一種嚴肅、偉大、又極其困難的感覺。

然而,仔細讀了聖經之後,才發現早在舊約裡,處處都可以看到大使命的影子。

就像詩67篇、初看之下,是一篇敬拜讚美詩(67:1,3,4,5)。

但是,它又像一篇感恩的詩(67:1,6,7),甚至有人說,它是謝飯詩:「地已經出了土產,神就是我們的神、要賜福與我們」(67:6)。

為什麼詩人在謝飯的時侯,可以想到「叫世界得知你的道路、萬國得知你的救恩、願列邦稱讚你、願萬民都稱讚你…願列邦稱讚你、地的四極都要敬畏他」?

這麼廣擴的視野和胸襟從那兒來的呢?

可能是詩人看到桌上的土產,想到的是:這是神造的萬物完美的配合而產生的:豐富的雨水、肥沃的土地、充沛的陽光、勤勞的農夫、辛苦的商人、熟練的大廚…才能有這道好菜。

從小處看到世界、也從求自我的褔份,到求萬國萬民的褔份:巴不得所有的人都可以像我一樣,知道神的道路、和衪的救恩(67:2);知道要稱讚神(67:3)、敬畏神(67:7)。

如此看來,大使命是一個認識神、敬拜神的人的自然反應。

這不是那麼難懂的、也不見得是那麼難做的,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