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每日讀經 — 士師記 16:13-17:13

6/17/2017 星期六 士師記 16:13-17:13

「大利拉說、參孫哪、非利士人拿你來了。參孫從睡中醒來、 心裡說、我要像前幾次出去活動身體,他卻不知道耶和華已經離開他了。」 (士16:20)

人的學習大多數是經過理解、再應用,這種從心智到行動的學習, 是有比較穩固的基礎。

另外一種學習的方式是先做再學、或邊做邊學,從經驗中推斷原則。 當今心理學家所提出的「行為修正法」就是以獎勵、 來誘導行為上的改變。

雖然,這種方法在邏輯上並不見得會是合理的。但久而久之, 人會把行為與獎勵連在一起,行為就改變了。事實上, 馬戲團的動物表演,也是這樣訓練出來的。

參孫就陷在這種以經歷來做結論的錯誤裏。「若剃了我的頭髮、 我的力氣就離開我、我便軟弱像別人一樣」(16:17b): 他把力氣與他的頭髮連在一起。

是的,這是參孫的經驗;但是他沒有想到真正的原因是那上半句:「 我自出母胎就歸神作拿細耳人」(16:17a)。

參孫的恩賜、 能力是從神來的,他的長頭髮只是一個歸於神、依靠神的表徵而己。

一旦因果關係搞反了,經驗所得的結論就不見得一直能行得通。

神似乎也幽默:既然參孫這麼以為,在他的一生中, 他的力氣竟然真的與他的頭髮有關。

但是, 如果我們也以為參孫力氣的來源是他的頭髮; 那就可能是誤會了聖經的原意。

「他卻不知道耶和華已經離開他了」(16:20) 是多麼悲慘的一句話。

他的髮綹被剪掉了、他的力氣離開了他, 但真正的原因是耶和華已經離開他;而他卻不知道。

今天,也有不少人把事奉的經驗當成屬靈的真理; 最明顯的可能是屬於過份強調公式化的神跡、醫治、及聖靈充滿。

這些經驗是可貴的,但它們不是可以用制式的步驟去得到的。

我的信心是建立在真理上、還是從經驗中歸納出來的?

我要怎麼避免「卻不知道耶和華已經離開」的慘劇?

我的事奉是靠經驗、還是每一次都靠神的同在?

主自己

前所要是祝福,今所要是主;前所憑是感覺,今靠主言語;
前所要是恩賜,今要賜恩主;前我尋求醫治,今要主自己。

前我忙於計劃,今專心祈求;前我非常掛慮,今有主眷佑;
前我隨己所欲,今聽主訓語;前我不住求問,今常讚美主。

前是自己作工,今靠主工作;前我欲利用主,今讓主用我;
前我尋求能力,今要全能主;前為自己勞碌,今為主而活。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