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9/2017 星期四 歷代志下 30:1-27
「正月間他們不能守、因為自潔的祭司尚不敷用、百姓也沒有聚集在耶路撒冷。王與全會眾都以這事為善。於是定了命令、傳遍以色列、從別是巴直到但、使他們都來、在耶路撒冷向耶和華以色列的神守逾越節、因為照所寫的例、守這節的不多了。」 (代下30:3-5)
柏林圍牆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德國分裂和冷戰的重要標誌性建築,其目的是阻止東德居民逃往西柏林。
1989年11月9日,東德政府開始計劃放鬆對人民的旅遊限制,但當時中央政治局委員誤解上級命令,錯誤地宣佈柏林圍牆即刻開放;這導致數以萬計的市民走上街頭,拆毀圍牆,整個德國陷入極度興奮狀態。
隨後數週,欣喜的人群鑿下柏林牆作為紀念品,歷史稱爲「柏林圍牆倒塌」事件。
在以色列歷史中,南國猶大及北國以色列之間的恩怨情仇不亞於東西柏林之間的衝突:他們也有一次拆毀中間所隔之牆的機會,這就是記載在歷代志下30章的故事。
希西家是南國的好王之一。他最受歷代志稱讚的事蹟,就是恢復祭司的功能、和獻祭的禮儀(29:3-36)。
但是,他不以恢復為滿足;把一個原以家庭為單位的守逾越節(出12:1-20),擴大到一個全國一起記念的日子(30:1,2)。
因為自潔的祭司不夠,不能在原定的正月過逾越節;但這個缺乏正是復興的開始,難怪眾人都以此事為美(30:4)。
於是,希西家把節期推後到二月、並邀請以色列全境的百姓到耶路撒冷過節(30:5-9)。
但是,接受希西家這個好意的人不多,反而譏笑他們(可能是由於政治上的考量,30:10)。
然而,還是有少數北國的以色列人自卑、轉向神(30:11)。
希西家與祭司們也不在意,所以,參與的大家盡都喜樂、自從以色列王大衛兒子所羅門的時候、在耶路撒冷沒有這樣的喜樂(30:26)。
今天,我能在主裏有極大的喜樂、以致於產生了拆毀中間所隔之牆的勇氣嗎?
我是不是很擔心「好人沒有好報」,以致於失去了做為恩典出口管道的機會?